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研究

2017-05-10 08:55赵艳华
商场现代化 2017年7期
关键词:苏南地区苏中苏南

摘 要: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但又是典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造成江苏省内经济发展差距巨大的原因错综复杂。本文认为除地理区位因素、历史因素、政策和人口因素外,还包括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分析发现,在政府相关政策建议的指导下,全省经济飞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改善,但省内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仍然突出。对此,我们应适当调整发展策略,让区域共同发展代替协调发展,并对江苏十三个市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这对江苏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江苏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有助于推动全省经济增长,这既是对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区域经济动态平衡发展战略构想的具体实践,也是江苏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和世纪之交的历史选择,更能给我国地区发展提供借鉴。因此,本文结合前人相关文献和数据,试图找出针对性更强的措施使江苏三大区域均衡发展,以期为全国区域平衡发展提供示范性经验。

一、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的分析

区域发展不均衡既是我省的危机同时也是我省的转机。分析江苏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就应该从江苏全省的经济发展出发,立足全省经济发展状况,才能更好的掌握江苏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江苏全省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1)全省GDP总量逐年攀升,总量占比增幅較小。(2)全省人均GDP不断增长,均值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全省产业结构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江苏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巨大,区域协调发展成果不显著,主要表现在:(1)区域经济总量相对差距缩小,但绝对差距依然较高。(2)地区人均GDP差距逐渐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异仍然巨大。(3)产业层次整体提升,产业差距居高不下。(4)要素流动顺畅且分布日趋均衡,市场建设仍需加强。不平衡的现状既是对全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同时也是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时机。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江苏全省全省居民生活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但省内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严峻,导致全省经济发展止步不前。从多角度分析三大区域固有差距,找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原因,才能给出更有效的建议。

1.区位条件因素

地区区位条件直接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的区位条件无疑能促使区域又快又好的发展,而恶劣的区位条件不仅能减缓一个地区当前的发展速度,更是对该地区长久发展之计的严重阻碍。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交通便捷,城市基础实力较强,且与上海接壤,受上海经济影响辐射大。苏中横跨长江两岸,位于“长三角经济区”次中心区域,境内多以丘陵山区为主,发展水平介于南北中间;苏北地区虽东临渤海、京杭运河穿境而过,并有陇西铁路和京沪铁路纵贯,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综合运输能力弱,不能很好的发挥交通枢纽功效,加之其自然条件差且远离经济中心,因此经济发展落后。

2.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人口数量上来看,苏中<苏南<苏北,且三大区域人数逐年稳定增长。从人口素质上来看,呈现为苏中<苏北<苏南,差距仍居高不下,由此可以看出,苏北人口虽远超苏南地区,但人口素质明显不如苏南地区,加之苏中和苏北地区观念意识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致使人才更多流向苏南地区,加大了区域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3.历史和政策因素

除固有的区位因素外,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也是多年来历史积淀的结果,苏北地区在1194年以前曾是我国著名的粮仓之一,但由于黄河改道、太平天国起义这两个重大诱因,1194年之后,受黄河水患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苏北逐步陷入发展困境,而苏南则逐渐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中心。特别是沪宁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江苏的产业布局逐渐趋向苏南。改革开放后,相比于苏北地区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诸多发展机遇的错失,苏南地区则依托良好的区位政策等优势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两次飞跃,因此导致江苏南北区域差距呈现如此巨大的差异.此外,苏南作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市场开放程度大,政府倾斜使之有更多的自主权,因而能从多渠道汲取资金,包括政府投资和外商投资等。而对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近年来虽然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同时中央政府的干预力度也较大,地方政府主权较弱,因为影响了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从而导致其吸引外资的能力不足,接受苏南地区辐射的影响也较小。

4.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因素

从经济结构上看,相较于苏北地区多以国有企业为主和苏中地区以私营和国有为主,苏南地区则拥有个体、私营、集体、合资和国有等多种经济成份。苏北地区经济结构不完善,导致地区发展受限,而苏南地区则多种经济结构共同发展,发展前景广泛。从产业结构上看,苏南地区以服务型产业为主导,苏中地区以新兴工业为主,苏北地区近年来虽发展较快,但仍处于产业转型阶段,第一产业占比仍然较大,二三产业发力不足,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三大地区无论是经济结构或是产业结构都存在巨大差异,江苏经济发展正朝着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而苏中和苏北地区产业结构落后,发展转型困难,从而拉低了全省经济发展总水平。

三、政策建议

基于我省三大区域的发展现状,我们必须认清区域间适度的发展差距是必然的,不能追求区域内的协调发展而放缓经济增速。因此,本文分别对江苏十三个地级市的发展方向给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建议如下:

1.发挥苏南五市自身优势,打破地区行政区划壁垒

除继续依托上海产业辐射外,苏南五市应明确各自的发展方向。苏州应发挥其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打造体制机制完善的苏州工业园区,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创新创业宜居城市。无锡应发挥实业基础雄厚和区域交通枢纽的优势,打造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商贸中心,建成现代滨水花园城市和国际商贸城。常州应发挥其良好的第三产业基础和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区域文化创意基地、休闲旅游目的地,建成旅游文化名城。镇江的定位应是发挥其高端设备制造基地和区域物流基地的优势,打造区域技术研发基地,建成为省内智能装备制造名城。未来南京要按照国际化方向发展成现代化大都市,发挥其科教文化资源丰富和区域金融地位突出的发展优势,强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文化中心和区域金融商务中心。

2.发挥苏中地区的纽带作用,明确定位三市发展方向

苏中崛起是促进全省共同发展的关键,苏中不光要在地理位置上起到纽带作用,更要发挥好承南启北、辐射带动作用。因此,政府应着力推动江苏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和加快工业化进程步伐,扩大开放与增需两手抓,把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此,南通要抓好陆海统筹发展,继续深化沿江开发江海联动,利用沿江沿海优势,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成为接受上海和长三角核心区辐射的先导区。扬州要抓好跨江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突出古今辉映,推动特色发展,成为苏中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区。泰州要抓好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以中国医药城为主的现代产业名城,成为融合发展的先行区。苏中三市应主动对接南北两大板块,用好苏南苏中两个方面的资源,在融合中分享机遇,在互动中借力发展。

3.確定苏北经济发展中心,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江苏经济发展重点在苏北,难点也在苏北,苏北的发展进程决定了全省的发展进程,因此解决好苏北的发展问题至关重要。苏北在人口、资源、土地面积、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上均有比较突出的优势,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直接筹资和拨款支持苏北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苏北的教育条件和科研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徐州应向南京看齐,完善境内交通,发挥地区矿产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并建立区域内知名高校和医疗研究所,培养和提升区域内人口素质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确立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盐城应抓住“一带一路”政策,并利用本地区良好的生态优势,加快区域内绿色工业园区的建设,建成盐城环保科技城;淮安应继续发挥国家政策优势,完善原有的烟草产业链,善于利用当今的电商网络,建成区域内乃至全国烟草贸易中心和国际物流城;宿迁应强化旅游项目招标,并利用财政补助修复市内文化遗产,创建区域内优秀旅游城市;连云港要抓住江苏沿海发展战略契机,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港口资源、滩涂、岸线资源,建成临港产业园区。

最后,江苏十三市除落实各自的地方发展方向和发展政策外,还应做到:(1)加强区域合作,明确产业分工。要完善区域互动发展机制,明确区域的定位和分工,区域间无序竞争和产业“同构”现象。要深化推进沿江发展、江海联动和“三沿”产业带建设,通过以点到线、以线带面,促进区域联动发展。要鼓励区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支持各地人才交流融通,充分发挥先发展地区的带动作用。(2)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追求经济指标高速增长,同时要注重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统筹依法治市和以人治市,不断完善本地区法律法规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和提升人民自身素质,提高地区整体素质。(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要摆正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环保意识,树立全球整体观念;人类要珍惜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应时刻牢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绝不能以牺牲后代的利益来满足眼前的利益;人类要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运用当今世界的先进科技来恢复已破坏的生态坏境和创造更好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汤茂林.区域发展理论与江苏省区域差异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9,(2):180-185.

[2]曹芳东,黄震方,吴江,徐敏,姜海.1990年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其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1,(6):895-902.

[3]简晓彬,沈正平,刘宁宁.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2):53-59.

[4]潘林元,吉文林.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8,(5):89-93.

[5]王新驰.苏南苏中苏北互动协调发展中的问题与探索[N].扬州大学学报,2003,(5):10-15.

[6]柏鹤,董瑞芝.苏南苏北区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简述[J].区域经济,2006,(5):27-30.

作者简介:赵艳华(1993.03- ),女,汉族,江苏江阴人,硕士在读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苏中苏南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中小延安”的由来
路先生,我错了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苏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分析
苏南、苏北、苏中地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比较及对策建议
跨江融合背景下苏中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苏南地区乐器销售市场调查研究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