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区农业结构调整现状调查与思考

2017-05-10 13:24朱耀斌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低产田粮食农产品

朱耀斌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50-01

1 总体情况

近年来,郾城区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以农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效益、培育品牌的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发展优势农产品,打造优势品牌,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全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财源。

1.1 发展现状

——经济作物种植取得长足发展。通过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加快科技推广步伐,全区由原来以粮为主、一年两熟传统种植模式逐步向粮、经结合,多元、多熟高效种植转变,形成了以“麦-烟-薯”、“麦、棉、瓜(菜)”等模式为主的25万亩多熟制间作套种区。新店镇的瓜果蔬菜,裴城镇的烟叶、棉花,商桥镇和李集镇的林果与小尖椒等特色种植都创出了各自的品牌优势,已成为本乡镇的支柱产业,形成了较大规模种植,正在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主导作用。

——规模化、区域化生产特色逐步形成。在调整农业结构过程中,郾城区根据自然资源和生产优势,结合发展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有重点地培育了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全区形成了多熟制间作套种区。以沿国道、省道两侧乡镇为主的特色林果、瓜果、草莓种植区域,以市郊乡镇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区域,以中远郊乡镇为主的优质烟、棉、优质小麦种植区域。

——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在结构调整过程中。郾城区加大了农业无公害标准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在产地发展上努力按标准化规范生产行为,狠抓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引进新品种,发展无公害精细蔬菜、特色蔬菜,并对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及时进行了认证申报。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迅速提升。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郾城区在资金、技术、管理、税费、信贷、用地、流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城镇的双赢公司,新年镇的鸿翔公司,李集镇的小强人公司,商桥镇的金硕公司,黑龙潭镇的雪健公司,孟庙镇的恒达公司、小帅才公司,裴城镇的双喜面粉公司等都在区域内建立了各自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农户签订了订单合同,通过实施“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加速了种植业的产业化进程。

1.2 原因分析

一是乡村干部和广大群众对调整种植结构能够促进农业增产和自身增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只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把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才能改变传统的一麥一玉米的低效益种植模式,才能顺应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推广和应用。由于广泛应用了间作套种、病虫害综合防治、温棚栽培、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引进推广了抗倒扶、抗干热风、抗涝耐旱的粮经作物新品种,使作物有效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是党和国家出台并落实的免除农业税和针对三农的各项惠农补贴政策,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干劲提起来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农民的思想稳定了,农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2 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落后。郾城区现有耕地面积45.38万亩。其中中低产田近31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9%,中低产田面积大。其主要特点是:集中连片,成区域分布且坡大地远、地势低洼、易涝怕旱、土质粘重、水利和电力设施不完善,缺乏抗灾应变能力,大部分地块旱不能浇,涝不能排,一遇到灾害天气,就容易出现大面积严重减产,有的田块甚至颗粒无收,农业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虽然“八五”、“九五”、“十五”期间通过农业综合开发4.8万亩中低产田得到了改造治理,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产能力,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带动了一方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郾城区农业生产底子薄,基础条件差,已改造的中低产田面积只占耕地总面积的很小比例,总体上讲,全区农业生产条件还是相当落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稳定提高。

二是农民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从近两年粮食增产的影响因素中来看,单产的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是73.4%,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是粮食单产提高的最主要力量.在我区从事农业生产的23万人中,小学文化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1.62%,较低的文化素质限制了农民接受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且在农业生产中,农业科研投入和推广经费不足,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一些适合郾城区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难以及时和大面积推广。

3 下步建议

一是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我区粮食生产减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造成的。因此,要尽快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的财政投入,重点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基本项目地投入,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二是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科技因素是增产粮食的重中之重,我区的粮食增产。最终必须依靠科技推动。据测算。通过兴修水利设施。实施旱作农业工程等科技措施,每改造1公顷中低产田,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875公斤。为此,要提高认识,把科技兴粮放到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制定农业科技建设发展规划,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加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

三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通过开展“跨世纪新型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工程”、“科技下乡”等活动,加大培训投入、创新培训模式、突出培训重点、拓展培训内容、强化培训功能,培养造就出一批“留得下、用的上、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

猜你喜欢
中低产田粮食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我的粮食梦
济源市中低产田类型分布及改良利用措施
三江侗族自治县中低产田障碍类型及改良措施
中低产田及其改造利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