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2017-05-10 23:54胡成香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6期

胡成香

[摘 要] 本文主要是通过实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的生产和产量的影响,从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含量、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小麦叶绿素含量和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和籽粒产量四方面进行比较。

[关键词] 不同耕作方式 旱作区冬小麦 生产和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67-01

引言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耕作技术,通过免耕、少耕和残茬覆盖等方式能够起到改善土壤性状、蓄水保墒的作用,是农业生产增产增效的有效措施。因此,本文就对一次深翻、免耕覆盖、深松覆盖和传统耕作四种方式下冬小麦的生产情况进行了研究。

1 试验前期处理

实验处理共分为四步,一次深翻:收获小麦时保留10厘米左右的残茬,秸秆不还田。一次深翻:在十一月初深翻,同时用钉耙磨田;免耕覆盖:收割时要保留30厘米残茬,秸秆还田。深松覆盖:隔离60厘米深层松动土壤30厘米,传统耕作:收获时保留5厘米残茬,秸秆不还田。接着在播种前翻地20厘米,并结合施肥工序,接着开始耙磨、播种。试验田地面积为3m*10m,分三次进行。试验地为旱作区,前茬小麦在六月份收获,在三叶期进行人工间苗、定苗,双行的苗数固定在94株左右。肥料种类为尿素、氯化钾和重过磷酸钙,所有肥料都是在底部施肥,在小麦生长期间有足够的降雨量,并没有采用人工灌溉方式。

2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免耕覆盖、一次深翻和深松覆盖的开花期和灌浆期含水率均比传统耕作高,免耕覆盖个深松覆盖与传统耕作的差异非常显著。免耕覆盖、一次深翻和深松覆盖的开花期和灌浆期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也明显优于传统耕作,一次深翻和传统耕作的差异倒不是特别明显,其他两种耕作方式异常显著。

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跟随灌浆进程而逐渐降低,深松覆盖、免耕覆盖和一次深翻和传统耕作的差异却因灌浆进程的推进而变大,灌浆中期以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高于一次深翻和传统耕作。另外,深松覆盖、免耕覆盖和一次深翻的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均高于传统耕作,其中深松覆盖与传统耕作之间的差异最大。由此可以得出,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的光合作用更强,能够提高小麦的麦旗叶净光合速率,为小麦生产提供更多的物质。

2.3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灌浆前期小麦旗叶的叶绿素含量比较高,半个月后又极速下降,到一个月后已经基本完全降解。至于耕作方式间的对比,一次深翻的叶绿素含量上升速度最快,第五天后开始下降,传统耕作的含量排第二,第十天以后开始出现高峰值,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都是在15天以后才达到最大值,之后的叶绿素含量都高于一次深翻和传统耕作,由此证明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更容易维持叶绿素含量,能够延缓小麦的后期衰老速度。

2.4 不同耕作方式对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通过观察表2可以看出,不同耕作方式的籽粒产量差异显著,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的产量均高于传统耕作,一次深翻则低于传统耕作,这说明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能够提高花前干物质生产量、花后干物质产量和花后干物质转运率,有利于小麦的积累与转运,从而改善小麦产量。

3 结语

良好的環境条件和栽培技术能够改善耕作土层的土壤状况,延缓小麦的后期衰老进程,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有利的灌溉条件下,垄作栽培有利于延长绿叶功能期,提高小麦产量。本文研究表明,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能够提高小麦的叶绿素含量,提高灌浆期的旗叶净光合速率,从而保证籽粒产量的提高,因为这两种耕作方式提高了土壤的水分储存和利用能力,土壤的养分含量也得到了提高,为小麦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高宗军,李美,高兴祥,郭晓,刘可平.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1,01:36-41.

[2]吴金芝,黄明,李友军,陈明灿,姚宇卿,郭大勇,黄海霞.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光合作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05:17-21.

[3]张胜爱,马吉利,崔爱珍,郝秀钗,郭程瑾.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状况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6,01: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