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留县旱平地玉米生产技术

2017-05-10 08:07陈丽郝林芳莫红霞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6期
关键词:缺苗粒重定苗

陈丽 郝林芳 莫红霞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76-01

屯留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侧,是长治市管辖县之一,是个农业大县,属于暖温带干旱半湿润气候区,高温多雨集中,四季分明,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47万亩,是本县的第一大粮食作物。

1 品种选择

屯留县在玉米种植区域划分属于北方春播中晚熟玉米区,一般要求品种植株中等、紧凑、耐密植;在抗病性上要求抗丝黑穗病、黑粉病、大斑病和青枯病;生育期120――130天。并耐低温、在春季低溫下发芽生长快,后期灌浆速度快,在秋季早霜前能完全成熟。

2 主要栽培技术

2.1 精细整地

在前茬收获后及时进行秸秆还天、秋深耕。在春天进行耙耢,做到土壤,细碎无坷垃,上虚下实,平整对面,减少了由于坷垃造成的透风跑墒。而且耙耢后表层形成较薄的干土层,减少了下面土壤水分的蒸发,有利于出苗。

2.2 严格播种

种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只有做到“五分种、五分管”玉米才能夺高产。

采取人工播种的地块应使用点播器播种,精选种子、剔除秕粒、病虫粒。在4月25日左右适时播种,穴播3粒,播种深度5-6cm,播后采取轻镇压,随种随压。

一般大田播种质量差的主要表现在:缺苗断垄、缺苗6%左右的现象很普遍,有的甚至缺苗率达10%以上,因缺苗引起的减产就可想而知。

大田要保证播种质量,首先确定适宜播期,屯留县最佳播期为4月中下旬,2008年余吾镇羊寨村的农户在4月8日播种,玉米受低温冷害,造成大片苗期死亡,就是播种过早。2010年,西部播种早的农田又遭到低温、雪害,造成缺苗严重,不得不重新补种,适当早播可相对延长玉米的生育期,植株可以得到充分的生长时间,制造和积累更多的有机养分。但无原则的早播,会因地温使种子发芽慢,或出现烂种或出弱苗,植株易染病。同时,应适当提高播种量,只有这样才有留壮苗、达密度的可能。近年,农民使用人工点播器较多,要注意精选种子,在节约种子的同时,还要保证苗齐、苗全、苗匀。播种深度应适宜、深浅一致,播种过深,出苗时间长,消耗养分多,出苗后苗瘦弱;播种过浅,容易吹干,出苗不全;播种深度深浅不一,易形成大小苗,出现大苗欺小苗,最终小苗长成弱株,弱株结小穗或空杆。最后播后一定要镇压,镇压是保证玉米出全苗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干早时,玉米播种后,种子与土壤接触不良,不易吸收水分而影响苗齐苗全,通过镇压,有利于下面水分上升,使种子吸水发芽出苗。

2.3 科学施肥

玉米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合理和经济施肥,是提高玉米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玉米施肥应考虑品种特性、土壤条件、产量水平、栽培技术等因素。亩产按500-600kg推算,亩施纯氮N16kg左右、有效磷P2059kg左右、纯钾K202kg左右。基肥亩施腐熟的猪、牛栏肥1000kg左右;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10kg或碳酸氢铵40kg,深施培土,穗期补追尿素10kg。应掌握“前轻、中重、后补”的施肥方式。

3 强化田间管理

玉米要丰产,苗后开始管,一抓到收获,切忌前紧、中松、后不管。在示范田,针对玉米各个生长发育时期的不同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田间管理措施,主要分以下三个阶段。

3.1 苗期管理(出苗一拔节)

玉米苗期主要以营养生长为主,春玉米一般经历30-35天。这一阶段的生长特点是地上部分生长缓慢,根系生长迅速。苗期管理的重点是促进根系生长,培育壮苗,为高产打下基础。主要管理任务是:查苗、补苗、间苗、定苗、中耕锄草、蹲苗、追肥和防治病虫害。

在苗期3-4叶期进行间苗、每穴留两株,并对缺苗的地方,在雨天或阴天的下午,进行补苗。在5-6叶期选取壮苗进行定苗、中耕除草2遍。

间、定苗要在晴天进行,应去弱留强,保留大小一致,及时定苗可防止玉米苗太多拥挤,争水争肥,发生荒苗,导致减产,俗语说:“玉米锄的嫩,顶上一道粪”,及时中耕松土,可以提高地温,有利于根系下扎,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同时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养分。苗期中耕,在干旱时可以切断土壤毛管,防治水分散失。玉米苗期一般中耕2-3次,第一次中耕,要避免压苗,中耕深度以3-5cm为宜,拔节前进行第二次中耕,深度以5-8cm为宜,中耕时苗旁宜浅,行间宜深。

3.2 穗期管理(拔节――抽雄)

拔节到大喇叭口期是玉米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穗期的主要目标是:攻杆、促穗、植株健壮以达到穗饱籽多的目的。这期间应进行去分蘖(老百姓也叫叉子),追肥灌水、中耕培土、防治病虫害等措施。

在玉米拔节前,针对不同品种的分蘖不同,及时进行去除,分蘗的多少与品种的特性有关,也与气候环境分不开。一般情况当土壤肥沃,水肥充足,密度较小时,其分蘖较多。而分蘖一般不能成穗,一定要去除,以免白白的消耗养分,影响产量。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应追施尿素15公斤,并结合小型耘犁进行中耕培土,把行间的土培向两旁的玉米根系,形成高约10一12厘米的土垄,随后进行田间浇水,因为此时正是玉米需水需肥的临界期,是形成穗大、粒多、粒重的关键时期,而我县常于此时高温干旱,不利于玉米的抽穗、吐丝。培土不宜过早,过早根旁土壤温度偏低,空气不足,影响节根的产生和生长,过晚在中耕中又容易打掉基部叶片,影响光合面积。

3.3 花粒期管理(抽雄开花一成熟)

花粒期以促根、促叶、促进灌浆。增加粒重为目标,通过田间管理,尽可能维持根和植株的活力,提高结实率和粒重,示范田里,采取了追肥和喷施叶面肥,浇水等措施。

为促进玉米的粒多粒重,应增施攻粒肥,每亩补追尿素10公斤,并进行浇水。玉米开花灌浆期是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时期,有条件的地块应在这个时期合理灌溉。

4 适时收获

当玉米苞叶干枯松散,籽粒变硬发亮时,即可收获,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晾晒。我县的有效积温长,一般130天左右的中晚熟品种都可正常成熟,在生长后期蜡熟阶段,玉米还可进一步后熟,增加粒重,过早收获,不但造成减产,收获后还易霉烂。

猜你喜欢
缺苗粒重定苗
基于GBS测序和连锁分析的藜麦单株粒重QTL定位
离体穗培养条件下C、N供给对小麦穗粒数、粒重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玉米自交系京92改良后代单穗粒重的杂种优势研究
玉米缺苗坏种的原因及保苗栽培技术研究
玉米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出苗后昨管理
浅谈如何提高田间出苗率和保苗率
致候鸟(外一首)
氮磷施用量对冬小麦小穗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