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眼中的美

2017-05-10 19:43刘萌萌
速读·中旬 2016年10期

摘 要:本文从“御宅”一词的来源及含义着手,分析了动漫迷的生活方式及其群体交流方式,认为动漫亚文化的文化体系内化于亚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审美标准,着重对日本动漫的萌属性做了分析,最后分析动漫迷得以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御宅族;审美倾向;原因分析

御宅族(OTAKU)是指爱好“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和“电子游戏”(Game)的特定人群,因此又被称为“ACG”。伴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御宅族也经历了世代的蜕变,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自然而然的能够接触到更多地动漫文化,接触越多越容易陷入对动漫文化的狂热追求之中。通过对动漫文化的认同与接纳,这部分青少年也同时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构建。

一、何谓御宅

“御宅”(日语作おたく,罗马拼音作Otaku)一词的出现及意义衍化与日本动漫文化有莫大关系。在日语中,“おたく”被作为敬语指称他人的房屋或家庭。1982年,在日本动画片《超时空要塞》中,女主角林明美以“おたく”作为第二人称敬语指称男主角一条輝。随着这部动画片的风行,“おたく”开始在动漫从业者中流传。1983年,日本专栏作家中森明夫在其系列文章《Otaku研究》中提到:在诸如河森正治、佐藤晴彦等动漫名人间,以“Otaku”互称已然非常普遍。在这一时期,“Otaku”主要指动漫作品的创作者。这些动漫产业的先驱人物对作品品质精益求精,富于创新精神,开一代风气之先。出于敬意,动漫迷们纷纷仿效这些创作者,彼此以“Otaku”称呼。“Otaku”由此转而指称对动漫、游戏产品及文化极度痴迷的特定社会群体,其成员以青少年为主。

198年日本动漫迷宫崎勤连环杀人事件曝光后,御宅族群遭到媒体和大众的尖锐批评,公众形象渐趋负面。为扭转颓势,1996年,被称为日本“御宅王”(OTAKING)的冈田斗司夫发表了《御宅学入门》,创立了“国际Otaku大学”等相关机构,并在日本东京大学讲授《Otaku文化论》,成为动漫文化研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冈田斗司夫认为:御宅族是在映像资讯全面爆发的21世纪中,为了适应这个映像资讯的世界而产生的“新类型人种”,兼具三种特质:有着高度搜寻参考数据能力的;拥有对这个映像信息爆发的世界的适应力,有跨领域的数据搜寻能力,对映像创作者所提示的暗号,一个也不漏的加以解读与研究;永不满足的向上心和自我表现欲。

最后必须提到的是日本2005—2006年间大热的《电车男》,这是关于一个自闭、内向、相貌丑陋的男性“御宅”族,如何在网友的帮助下,让心仪的白领小姐接纳他的真实故事。故事最早被小说家改编成小说,然后迅速地被改编成动画、漫画、电视剧和电影。《电车男》由于对“御宅”族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有深入表现而被誉为“御宅”族的“蓝皮书”;胆小自闭的“御宅”族男主角在故事中所体现出的可爱之处和优点,使得“御宅”族在日本的形象大有提升。《电车男》的系列动画、漫画、电视剧和电影作品在2005年传入中国,随之“御宅族”一词成为动漫迷之中的流行语,甚至成为动漫迷的代名词。

二、动漫迷的审美倾向

御宅们有着自己的审美,动漫世界的审美跟现实世界中的审美标准有所区别。现实世界中的男性要有阳刚之气,而动漫世界中的男性则倾向于柔美;现实世界中对女性的审美崇尚健康美和成熟美,而动漫世界欣赏少女的纤细。几乎所有动漫作品的女主角都呈现出少女的容貌,性格特质也是以萌、天然呆等特征为主。二次元世界中的审美与三次元区别最大的当属耽美文化和萌文化表现出的审美倾向。这种审美也是众多动漫迷审美取向的代表。

1.耽美文化及其审美倾向

耽美原指日本文学中的一种写作风格,20世纪60年代被动漫界采用,在当今的中国漫迷圈子中与BL用法相同,特指以满足女性观赏欲望的涉及男子之间同性恋爱的作品画。在耽美文化中美少年则被刻画成了“少女式美男子”,他们除了拥有男性的形体外,同时还表现出女性般的美貌、温柔与纯洁。

2.萌文化及其审美倾向

萌系ACG作品,主要以18岁以下的女孩为主人公,相貌可爱、纯真,但是却有着成熟女性的体征,主要是为了满足“男性凝视”。名字含“萌”的角色屡屡出现在动漫中,成为动漫界称谓可爱的女角色专属名词,以至于动漫爱好者看到美丽可爱的少女角色时,瞬时表现出满腔热血的精神状态。不难看出,日本动漫作品已成为“萌”属性的代表。结合日语和汉语的深刻渊源,“萌”的草木发芽之意可以引申理解,含“柔嫩”和“弱小”之意,因而日本AGG爱好者把“萌”用来形容相貌柔嫩、弱小、可爱的女性。这种萌文化的审美倾向就呈现为瘦小可爱的女孩子或者男孩子,例如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

3.动漫迷审美倾向形成的可能原因

年轻人心智的不完善,使得他们的自我认识不足,而对大众认可的渴望又驱使着他们展示自我、释放天性,因此常常带有不羁和野性,向传统挑战。对于男性来讲,电视动漫里的萌元素能够激发荷尔蒙,生活中讨人喜爱的“萌少女”既是对现实生活中空虚的弥补,又是内心欲望的展示,“萌少女”让他们获得精神层面上的寄托与慰藉,弥补了现实世界“渴望”的缺失;对于女性而言,现实情感遭遇挫折、失望、不满、无奈,她们对萌元素系的喜爱和追捧成为宣泄的途径,折射出她们对童年的留恋,渴望纯洁童真的感情。“萌”是一种可见和流行的意象化,是使用主体对情感的一种反应和宣泄。总之,“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行为主体的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精神状态和一种情感状态。

参考文献:

[1]谭佳英.动漫亚文化的文化体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1,30(1).

[2]朱岳.萌系御宅族的后现代性状[J].东南传播.200(12).

[3]易前良.青年御宅族的媒介使用与亚文化取向研究[J].青年探索,2011,20(4).

[4]易前良.异托邦—宅族群中的互动与交往[J].浙江传媒大学学报,2013,4,20(2).

作者简介:

刘萌萌(1991.4—),女,安徽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