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2017-05-10 17:02岳红星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6期
关键词:防治对策

岳红星

[摘 要]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河北省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在保证地区和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随着唐山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玉米种植面积呈现减小的趋势,如何科学利用土地资源生产出更高产量的玉米是我们共同的追求。玉米病虫害是危害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素之一,在玉米生产过程中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 发生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95-01

近些年,唐山市丰润区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做好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玉米丰产丰收。该区通过成立玉米病虫防控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灭杀和防控工作,建立玉米病虫防治责任制,层层落实任务,严格督查各村病虫害工作开展情况。并充分利用各村广播喇叭宣传,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着力加大对玉米病虫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群众对灭杀玉米病虫害工作的认识。同时,该区还积极组织农委、农技站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农业服务队,深入到田间地头,加强对病虫害发生动态的监测预警,搞好现场培训,及时将病虫发生信息和防治关键技术的有效措施传递到各家各户,大力推广抗病、耐病品种,开展化学除草。

1 玉米大小斑病

1.1 发生特点

玉米大小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小斑病还会危害玉米果穗。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病斑迅速扩展成长棱形病斑,严重的长达10~30cm,有时病斑会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大病斑,初期为水渍状,很快变成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病斑,当田间湿度较大时,在病斑上长出黑色霉菌。小斑病的特点是病斑小,一般在1cm左右,常常位于两个叶脉之间,近似椭圆形,病斑边缘颜色较深为赤褐色,数量较多。玉米大小斑病的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或者以菌丝体寄生在病残组织越冬,第二年孢子萌发初次侵染,借风雨传播,导致循环侵染。

1.2 防治方法

首先,科学选择抗病品种,这是预防玉米大小斑病的关键,不同玉米品种之间的抗性存在很大差异性;其次,要实行科学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清除病残株,消灭菌源。此外,还可以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与花生、马铃薯等作物套种或宽窄行种植可减轻发病;最后,做好药物防治工作。在玉米大小斑病发病的初期选择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天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在达到防治指标时开始喷药,以后间隔7天~10天喷药1次,连喷2次~3次,每亩喷药液量为40L左右。

2 玉米茎腐病

2.1 发生特点

玉米茎腐病又叫做茎基腐病,是严重危害玉米产量的疾病之一,其是由真菌和细菌单独或者混合侵染引起的一种疾病。首先,真菌性茎腐病。在玉米灌浆期开始从根系发病,乳熟期到蜡熟期为发病的高峰期。常常表现为突然发病,萎蔫死亡,整个植株呈现青绿色,故称之为青枯病。病菌先从根部侵入,在毛根上产生水渍状褐色斑点,之后侵染到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腐烂,最后粗细根变成空心,整个根部很容易拔出;其次,细菌性茎腐病。主要危害玉米中部茎叶和叶鞘。玉米生长到10片叶子后,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腐烂病斑,患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在叶鞘上病斑呈现不规则形状,边缘呈现浅灰色,患病和健康组织交界十分明显。当田间湿度较大时,病斑会迅速向上下扩展,严重时导致整个植株发病,一般3~4天后,玉米从患病部位折断,流出黄褐色腐臭味菌液。

2.2 做好防治工作

首先,科学选择玉米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结合地区实际可以选择郑单958、农大108、鲁单50、鲁单981等品种;其次,科学轮作。在同一块地区尽量不要连续种植玉米。连续种植玉米土壤中病菌数量会显著增加,田间发病会逐年加重。可以和大豆、花生、马铃薯、油菜等作物进行轮作,可以显著降低病害的发生。同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还要做好清理工作。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患病植株,带出田间集中处理,这样可以显著减少田间致病菌计数,减少侵染源。秋耕时深翻土壤,也可减少和控制侵染源;再次,在播种前做好药剂拌种工作,推荐使用包衣种子。优质的种子包衣剂中既含有杀菌剂、杀虫剂也含微量元素,既能抵抗病原菌侵染,又能促进幼苗生长,增强抗病能力;最后,做好药物防治工作。发病初期用天达裕丰2000~2500倍+72%农用链霉素3000倍+96%天达恶霉灵3000倍喷施基部2~3次,或者3%中生霉素600~800倍+96%天达恶霉灵3000倍液喷施基部。或者使用青枯立克30ml兑水15公斤,进行灌根。

3 玉米螟

3.1 危害特点

玉米螟以幼虫危害为主,造成玉米花叶、折雄、雌穗发育不良,籽粒腐烂。初龄幼虫主要危害玉米嫩叶,啃食叶片表面组织,被危害的叶子呈现半透明状,或者形成成排的小圆孔。玉米打包时幼虫集中苞叶或者雄穗内啃食雄穗,雄穗抽出后,蛀入茎秆危害,导致玉米从中间折断。雌穗长出后,幼虫虫龄变大,蛀入雌穗中危害雌穗和籽粒,影响玉米正常灌浆,最终危害玉米产量和品质。

3.2 做好防治工作

首先,生物防治。在越冬代玉米螟老熟幼虫化蛹前,进行白僵菌封垛。将每克含孢子量80亿的白僵菌粉100g,兑滑石粉25kg,混合均匀,在秸秆垛表面每平方米一点,将喷粉管插入垛内摇动手把,直至垛面飞出菌粉。封垛时间在幼虫复苏后化蛹前;其次,化学防治。杀螟灵一号颗粒剂每亩用量250g,加4~5公斤细河砂,混合均匀。玉米心叶中期到心叶末期撒入玉米喇叭口。撒施量为每株玉米1g。

参考文献

[1]对玉米病蟲害的发生与防治对策的探讨[J]. 陈国伟,于微,王玉庆,史凤艳,董洪玲. 农民致富之友. 2014(22)

[2] 浅谈南方地区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 杨菊琼. 中国农业信息. 2013(23)

猜你喜欢
防治对策
肛肠手术中肛管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与防治对策
海上风电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关于我国水污染控制的思考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镉金属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马尾松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对策初探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及防治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