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及学校适应状况调查报告

2017-05-10 09:54张淑君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流动儿童

张淑君

摘要:为了解我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适应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需要的心灵关怀和心理指导,促进其健康成长,我们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对象为我区部分在校就读的四——八年级流动儿童。从整体状况、家庭状况、学习主动性、守纪情况、课余生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归属感八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学校适应情况

一、调查目的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要求确保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流动儿童就学问题。落实文件精神,我区各中小学校都有流动儿童就读。为了解这部分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适应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需要的心灵关怀和心理指导,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学校、融入班级,健康成长,我们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

我区部分在校就读的四——八年级流动儿童。

三、调查方法与样本情况

2016年3月——4月,我们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流动儿童占比较大的6所学校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下发学生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為448份:有效率为89.6%。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发现,流动儿童中近16%在老家居住10年以上;90%以上在不同城市流动过;超过一半的人期望今后还能继续在城市生活;我区流动儿童流动性大、父母忙于生计,他们或缺少关爱、或家庭贫困,易形成冷漠、自卑、敌意的心理。他们中大多数学生在学校表现不佳:不遵守纪律,叛逆,有一定的攻击性和破坏性,他们的成绩在班级中等以上的为28.1%,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占71.8%。帮助这部分学生消除自卑、遵规守纪,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高学习成绩,形成健全人格,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表显示:流动儿童家长文化水平明显偏低,72.6%的家长是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60.3%的家长为农民,工人或小商贩,因忙于生计,疏于对孩子的关爱,,重养轻教,平时只能给予孩子生存所需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关注的很少。教育子女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致使流动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流动儿童家长受自身文化、职业的限制,缺乏科学育人观念作指导,育人能力较低。

图表显示:仅有27.3%的流动儿童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认真做作业,19.3%的学生需经常提醒。36.8%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不好,宁愿学不会,也不愿向老师请教。调查中老师和家长反映:孩子们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有学习愿望,但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意志力较薄弱。这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流动儿童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

图表显示:33.9%的流动儿童遵守纪律,47.9%的流动儿童纪律一般,18.2%的流动儿童不遵守纪律并受到过惩罚,他们觉得学校的规定让人不舒服。流动儿童缺乏规矩意识,较散漫。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倾向于自己私下解决,男生中约架现象时有发生。

流动儿童课余生活单一。因家长工作时间比较长,与本地儿童放学后可参加各种学习班、玩电脑上网等活动相比,流动儿童生活方式较单调,他们每天放学之后只能写作业或者做家务、看电视。数据显示,只有18.2%的流动儿童参加过兴趣班的学习。

系一般或经常发生矛盾;遇到烦恼,他们第一选择的是向同学、知心朋友倾诉(占52.8%);他们对陌生人、老师、家长的交往不主动,这与青春期学生心理的闭锁性有关。有36.3%的流动儿童因被老师家长误解而苦恼;17.69%的流动儿童因和同学关系不好而苦恼,20.1%的流动儿童遇到烦恼时选择憋在心里,流动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说明我区部分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较低,人际关系需进一步改进,要尽快帮助暂时处于不良人际关系中的流动儿童学会沟通、学会交往,快乐成长。

图表显示:27.3%的流动儿童与老师关系较好,51.4%的流动儿童与老师关系一般,还有19.3%的流动儿童经常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总体上讲,流动儿童随父母颠沛流离的从老家到不同地区生活、学习的成长经历,使他们缺乏安全感,防御机制较强,对身边的人特别是对教师有既想亲近又不敢亲近的矛盾心理。家庭和学校多关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建立对身边老师、同学的信任,降低防御,增进心理接纳和相容度,是今后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9.6%的流动儿童对现在的班级生活满意,49.3%的流动儿童满意度一般,21.1%的流动儿童不满意,感觉很孤单。建立和谐友善的班集体,通过多种活动,促进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接纳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议题。

五、流动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流动儿童教育认识不到位

部分学校还没有认识到流动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对流动儿童具体情况了解不足;部分教师认为流动儿童教育是班主任的事情,与己无关;部分班主任工作不细致,班级管理简单化,对流动儿童缺少关爱,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2、对流动儿童教育管理不到位

流动儿童的教育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多部门合作的连续性过程。此项工作中存在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衔接不到位;家庭教育功能开发不到位的情况。

3、对流动儿童家长的家教方法培训指导不到位

流动儿童家长受教育程度低,又忙于生计,教育孩子或说教或专制或简单粗暴,急需科学育子方法的培训和指导。

4、对流动儿童教育的专题研究不到位

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帮扶物质层面较多,心理关注不够,相关研究不多,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有效教育策略较少,可复制性较弱。

5、对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资源开发不到位

流动儿童问题要根据其各自的具体情况,积极发掘各方资源,合力育人。在流动儿童教育中,对学生自身资源开发不够,学生缺乏主动发展意识;学校教育的资源利用不足,如:班级建设、团队活动、心理咨询等没能有效地运用到流动儿童的教育中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丰富,但意识、方法滞后,是三结合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六、对流动儿童教育的建议

1、建立流动儿童档案

学校要给每一个流动儿童建立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摸清情况,专人帮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要在了解流动儿童心理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成长小组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素质。

3、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在全区开展“家长大讲堂”活动,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训家长,增强家长科学育人能力

4、构建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流动儿童教育网络

各学校要积极探索“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流动儿童教育网络”,充分挖掘和利用各方力量,合力育人。同时,学校要主动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责任,在教育目标、方法、措施等方面形成教育链条的良性互动。

5、加强对流动儿童的专题性研究

由教研部门牵头、组织流动儿童较集中的学校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与方法,切实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校适应能力,真正实现“同在蓝天下,和谐共成长”的教育目标。

(一)何为“慢引导”?何为“全接纳”?

什么是“‘慢引导”?引导就是明理、导行,但这里要强调一个“慢”字。这个“慢”也有两个含义。一是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常有人把教育比作农业,孩子就是种子,春种秋收。所以,我们不要心急,耐心一点,像等待花开的季节一样等待孩子的成长,而这种等待并不是消极的 ,这就有了“慢”的第二层含义:等待时机,把握机会,适时适度来引导。

什么是“全接纳”?接纳就是共情,而“全接纳”强调一个“全”字。这个“全”有两个含义。一是接纳所有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是我的学生。不管是美的,还是丑的;不管是聪明的,还是稚拙的;不管是穷的,还是富的……这是教师应该有的情怀,虽然看上去很朴素,但内涵却很博大。二是我接纳学生所有的感受。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与孩子共情,用理解走进孩子的心灵。

教育作为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我们接纳和理解孩子,孩子才会对我们敞开心扉,接纳我们的教育和引导。对待学生的态度应该是“全接纳”,对待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慢引导”。

(二)抓好细节教育,孕育认真的智慧

教育需要细致,抓好细节教育,更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低年级的小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比较弱,正是被称之为做事没深没浅的年龄。作为老师,在学生面前必须扮演好教师、朋友、监护人这多重角色,孩子想不到的,作为老师就一定要想得到。思考要细致,关注要细致,细致了孩子们的安全才有保障,细致了学生的进步才更明显,细致了家长们把孩子交给我们才放的下心。

老子曾经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他精辟地指出了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我们要培养孩子细致有序,自己的工作就要体现出细致有序。“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组成的。教育的成败正是体现在一个个细节微处。

教育的真情与智慧是教师应具备的品格与专业素质,也是社会的期待。“教育要认真,更需要智慧。我们知道,人,是世上已知物质发展的最高形态。关于人的意识、观念、智力的形成和發展的规律,我们离知道得很清楚还有很大的距离。育人的智慧实在没有什么奥妙可言,只要让学生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并能改正缺点就行了。”

(三)用赏识的目光看待每一个生命

郑丹娜老师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一位挑水夫有两个水桶,分别吊在扁担的两头,其中一个桶子有裂缝,于是,他就在有裂缝的水桶这边撒下各种花种,一路漏下的半桶水刚好用来浇这一路的花种。一段时间过去了,坏桶这一边变成了铺满鲜花的世界,这鲜花给坏桶带来了自信的力量,用它自己的话说,“呀!原来我也是有用的。”

多么可敬的挑夫!他明白坏桶的缺陷,却善加利用,而不是随意丢弃,这多么值得我们这些教育者反思啊!什么是野草?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野草就是人们还没发现其价值的植物。真正的好老师要像个可爱的挑夫一样,善于赏识,不能仅从“百分”、“三好”学生中选拔出佼佼者,而且也能把貌似“野草”的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心理学研究证明,在成功的因素中,“情商”的作用占80%,而只有20%归因于“智商”。公平教育不仅需要宏观上的均衡,更需要微观上的公平。越是晚开的小花,越需要我们去“偏爱”。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尚未开发的优点和潜能,孩子们缺少的不是闪光点,而是缺少激发闪光点的爱心和信任。所以,面对任何一个孩子我都要真心说:老师相信你能做好!

(四)学生是谁?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与自己的学生樊迟讨论过“仁”与“智”的问题。“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道理非常简单: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郑丹娜老师说“我需要重新思考“学生”这个字眼,学生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作为教师,我应该做什么?”给了我启发性的思考。

在她的教育世界中,学生首先是学生,他们到学校跟我学知识,学做人,所以,作为教师我应该给他们以引导。学生是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呵护,所以,作为教师我应该给学生亲切的关爱。学生是人,所以我应该给他们以真诚的尊重,而且他们有一个特别大的特点,就是“成长”中。对于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时正常的,不犯错误反而是不正常的。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对孩子宽容和理解。了解学生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十分重要,它能够给我们带来教育的智慧。老一辈优秀班主任丁榕曾教导我们说,如果说“真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情感基础,那么“了解”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之源。如果你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教育不能过滤掉孩子真实的世界。我力求做一个真实的老师,做一个不忘童年的老师,真诚地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希望,真诚地还给每个孩子属于他们的世界。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自己重新回到小学生的状态,重新开始人生的第一课,也是告诉自己要学会归零,要像小学生一样,永远保持着一颗对生活未知的好奇心,也让我们面带微笑地想起自己曾经也有一个如他们这般成长蜕变,青春洋溢的一年级!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状况流动儿童
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关于流动儿童融入体育课堂的研究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改革探索
我的关怀德育梦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