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拉喀什倾听气候承诺

2017-05-11 11:36王砾尧
中国信用 2017年2期
关键词:闭幕会马拉喀什会场

◎文/本刊记者 王砾尧

2016年11月18日,摩洛哥马拉喀什。阳光如约洒满大地,而在此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2次缔约方大会何时落幕,却仍是个未知数。尽管各国参会代表在这里齐聚交锋已有11天,临近“人去楼空”时,会场里却依旧熙熙攘攘,想要快步走起来,难。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奔波多日来的结果,等待着最后的可能,等待着大会敲锤闭幕。夜里10点,主会场依旧灯火通明。大会闭幕,再次成为悬念。更重要的是,各国如何兑现给世界的承诺,也成了悬念。

艰难的闭幕

一直到19日凌晨3点,终于,大会宣布正式闭幕。中国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走出闭幕主会场,走进茫茫夜色中。此时,这位已经是第10次率队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老人身边,顿时有一束光团亮起。“您怎么看待此次大会的进展与结果?”几分钟前在会场内进行激烈交锋的解振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便被媒体团团围在镁灯光下。他稍作沉思道:“马拉喀什气候大会为国际社会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树立了信心,但并不圆满。发展中国家对资金等问题的关切虽然得到一些回应和安排,但力度并不令人满意,大会决定中就发达国家2020年前提高行动力度等议题体现较弱,期待在今后气候治理进程中能够作出进一步安排。”回答完记者提问后,已有近24小时没有休息的他,继续率领中国代表团一队人马大步流星走向会场办公室,消失在夜色里。这样的情形不是第一次,也必定不会是最后一次。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闭幕延迟超过24小时;

2014年,利马气候大会闭幕延迟超过30个小时;

2013年,华沙气候大会闭幕延迟超过24小时……

每年闭幕,都是一节必定要拖堂的“加时课”,少则20多个小时,长则超过48小时。然而尽管有不少媒体对此早已心中有数,到了闭幕这一天,还是按耐不住,早早到会场外等待。下午1点开始,陆续有媒体在会场外架起摄像机,拿着话筒,准备“守株待兔”,对各国谈判代表进行随机采访。然而媒体们来得太早,闭幕会从原定的下午3点推迟到5点,当记者4点多准备进入会场时,先后迎面碰见日本环境大臣山本公一和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建筑和核安全部部长亨德里克斯带着一队人快步走向了与会场相反的方向。闭幕会马上开始,为何这些VIP们此时还不进场?等记者走入会场,又等到将近一个小时会议才开始,这才知道原来他们不怕迟到是有心理预期的。

推迟的闭幕并未能阻止持续的激烈交锋。闭幕会刚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因玻利维亚和巴西之间就部分问题互不妥协,使得本届大会主席、摩洛哥外长萨拉赫丁·迈祖阿尔不得不临时休会协调。部分国家的意见则以“脚注”的方式在最终文案中予以体现。

“特别希望今天的闭幕会能有一个结果,如果我因为赶飞机而无法敲锤,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巨大的遗憾。”萨拉赫丁·迈祖阿尔在宣布休会时,这位已经62岁的老外长语调低落地说罢低头沉默了几秒钟,让整个会场都有些伤感。此时他已将自己的航班从原定的下午6点延迟到了晚上10点。

摄/中国改革报记者 高弘杰

“什么时候再开始啊?”“你可以回去睡一觉再来,肯定来得及”。英国和摩洛哥的记者一边走出会场一边开起玩笑来。常来参加的记者们预料,这天可能与往届气候大会的闭幕一样,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休会间隙,主会场外集结了一支各国志愿者组成的队伍,他们整齐地站成一列,举着各式各样的标语,有一个牌子上列出了此次大会达成目标的情况,在“资金”和“2020年前的行动”项目上划了“×”,表示“未完成目标”。很快,他们整齐地唱起了一首听起来朗朗上口的歌谣,大意为:大会啊大会,我们来这里是想和你谈谈。你听见人们的呼声了吗?气温控制的目标一天不实现,我们就一天不停止……歌声让夜幕降临后的会场再次热闹起来,沙漠气候骤降的气温好像又回升了一些。忽然,队首有人敲起了非洲传统的手鼓,和着歌声的起伏流出了有力的鼓点,队伍也随之开动起来,在人群中缓缓行走,队尾不断有人加入游行,大家都期待着会议能尽早继续……

“闭幕会马上开始,闭幕会马上开始。”夜里11点,一段中国媒体微信群里的语音通知,划破等待中的沉闷。中断了近5个小时的闭幕会宣布再次开始。深夜的会场灯光显得更加昏黄,参会的人们有些议论纷纷,有些低头还在研究着手头的文件。这边卢森堡的代表们聚在一起讨论着什么,那边欧盟的代表取下眼镜揉了揉额头,随后和其他人一样戴上同声传译耳机,准备一会儿的国别代表发言。萨拉赫丁·迈祖阿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埃帕特里夏·斯皮诺萨等重新坐在了主席台上,表情严肃,不时还在交谈着什么。媒体记者们也迅速到位,等待着关键时刻的来临。

然而会议没进行多久,又因南非认为如何落实2020年前行动目标在闭幕决议中未得到充分体现,再次出现停滞。全场气氛有些凝重,代表们的表情又严肃起来……就这样走走停停,一直到11点53分,迈祖阿尔终于得偿所愿,敲下锤子,宣布大会闭幕。“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留到明年讨论,没有反对意见,通过!”看到各国代表脸色平静,迈祖阿尔落锤后松了口气,会场内等待已久的掌声终于响起,会场周边一直微皱着眉头的联合国警察,此时表情也有所平缓。随即这位刚刚卸任的主席带领一队人赶赴马达加斯加岛的航班,此时他的航班已经第二次延迟到了凌晨1点。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迈祖阿尔说,大会这半个月是他一生中“最紧张的15天”。

凌晨3点,大会正式结束,虽然推迟了9个小时,但仍创下了10年来缔约方会议结束时间最早的纪录。等待“靴子落地”,对于全球性地气候谈判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兑现承诺的背后,错综复杂的交锋博弈从未“闭幕”。

打折的行动

马拉喀什马路两边随处可见大会旗帜,上面有一个醒目的口号——ACT,这是“行动”的英文缩写,表明本届气候大会被赋予了“落实与行动”的使命与期望。然而也正如举牌游行者的标语所言,发达国家践诺的情况很难令人满意。

美国作为气候资金最大的贡献国之一,承诺到2020年向绿色气候基金捐资30亿美元。而美国方面迄今为止仅为该基金捐资5亿美元。会期近半时,唐纳德·特朗普正式当选美国总统的消息传来,一下子搅动了这里的联合国会场,多方担忧美国要“毁约”。由于特朗普曾在竞选期间扬言,胜选后要取消奥巴马政府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诸多行动,停止美国对联合国气候变化项目的一切资金支持。去年的巴黎会议上,美国承诺未来五年将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温室气体17%,2025年进一步减排26%~28%。如果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或因此蒙上阴影。

总统大选结果出来那天一早,平常人满为患的美国展馆空无一人。潮水般的记者涌到美国代表团办公室争相询问,特朗普新政府是否会让美国在气候问题上有所转向,而年轻的女发言人只是双手一摊回应道:“今天无可奉告。”

一边是美国态度变得不确定,另一边则是日本继续保持着行动迟缓的态势。会议期间,由全球环境保护团体组成的“气候行动网络”再次将“化石奖”颁给了日本,以批评日本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的不作为。平时一副“严肃脸”的山本公一在领奖时少见地露出尴尬的表情,对媒体说:“虽然很遗憾,但是有心理准备”。日本《朝日新闻》指出,日本是“化石奖”的常客。大会上,“气候行动网络”组织指出,日本正计划新建50座煤炭火力发电站,日本还在印度尼西亚对民众反对的煤炭火力发电项目进行投资。这些有悖于减排的举动使日本再次领走“化石奖”。

“现在我们希望发达国家要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落实到位,让发展中国家看得见、摸得着。至少让发展中国家看到2020年前实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出资目标。”解振华表示,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在积极努力,“但我们不满意的是,发达国家现在出的钱和公约(全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同)里的要求有差异,公约规定的资金是新的额外的,而现在的钱有很多是重复计算的,现在需要把ODA(发达国家官方机构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向发展中国家或多边机构提供的赠款)已经出的资金和新的分开,所以发展中国家对此也需要进一步审核。此外,减排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按照IPCC的建议,到2020年发达国家至少要减排25%~40%,目前来看,他们的减排力度也不够。

会后,记者采访了马拉喀什地方环境行政长官米娜·拉拉维·卡麦尔。“气候变暖在非洲是能够感知的事实,可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发达国家的支持力度和方式都很难让人满意”,她希望发达国家通过增加公共资金、落实技术转移、鼓励气候融资等方式,为非洲国家提供具体和有效支持。

被拒的做秀

一面是美国的三缄其口、“无可奉告”,另一面是解振华的多次明确表态。面对美国气候政策方面可能产生的变局,中国政府将坚持三个“不变”,即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向和明确的转型路线不会改变;中国做出的承诺不会改变;中国和所有国家,包括美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也不会改变。 这三个不变在多个场合得到了重申,让不少担忧的国家算是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中国愿意做事,不愿意做秀。”这句话,是解振华在一再对中国代表团成员和媒体强调的语句之一。“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让我们做的,是我们自己要做的。不仅要做,还要努力做好,体现对国民负责,体现国际担当。当下,解决雾霾也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所以为什么我们不干呢?我们必须要坚持干。”解振华告诉记者。

在每年气候变化大会启幕前夕,中国政府都会对外公布一年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和成效,向各界展示中国的努力和进展。2016年也不例外,11月1日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6年度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活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20%,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确定17%的约束性目标;2016年的目标是全年能耗强度下降3.4%,碳强度下降3.9%。前三个季度能耗的强度已经下降了5.2%,已经完成全年的节能降碳目标。

2015年6月,中国向联合国提交了中国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文件,明确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力争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自主行动目标,并提出了确保实现目标的政策措施。

目前中国已在7个省市开展碳市场试点,截至2016年9月,7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量达到1.2亿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超过了32亿元人民币。

除了自身努力减排达标、履行承诺,中国还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从2011年至今,中国政府累计投入5.8亿人民币,为小岛国、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物和设备的援助,以物资、项目等多种方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在2015年的巴黎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重申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并于2016年首先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项目,就培训应对气候变化的专家和官员提供1000个名额,即应对气候变化“十百千”合作项目,覆盖五大洲的120多个国家。

“无论是自身减排行动还是支持发展中国家,中国都是‘一面旗帜’。”米娜·拉拉维·卡麦尔表示,在非洲国家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及南南合作中,中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非常期待有更多与中国的合作,一起努力探索,兑现我们给世界的承诺。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刊记者王砾尧 摄)

待解的分歧

为了共同应对气候挑战,各国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和绿色转型方案。但在谈判中,各方分歧依然很大。会期近半时,中国气候谈判代表陈志华告诉记者,目前谈判中存在诸多分歧,主要围绕两方面。

一是如何在《巴黎协定》后续进程中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方一直坚持认为,气候谈判不能损害已有共识。从《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巴黎协定》,都明确提出要实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透明和包容方式推进,后续谈判应严格遵守,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则,而不能“另起炉灶”。

二是发达国家如何兑现资金承诺和技术承诺。资金问题向来是气候谈判桌上的“老大难”。一些发达国家拿出了落实资金承诺的路线图。前不久英国、澳大利亚的部长们表示,他们很有信心,到2020年不但能达到而且能超额完成每年1000亿美元的目标。不过,据经合组织(OECD)分析,这一路线图仍不能保证实现每年1000亿美元支持的目标,尚未达到发展中国家的期望,特别是在如何核算资金来源方面,两大阵营分歧明显。

解振华说:“欢迎他们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发展中国家对这个路线图并不认可。”发展中国家认为,这些资金里有重复计算,需要进一步磋商。当务之急是要把公共资金的蛋糕做大,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能力。陈志华表示,发展中国家历来强调根据《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和规定,相关资金支持应该是“新的、额外且可预期的。我们希望发达国家能够在减排和资金问题上展现领导力。”

此外,围绕《巴黎协定》后续谈判的技术性安排也有不同意见。

陈志华认为,按照发展中国家的期望,应知晓发达国家现在出了多少钱、这些钱去了哪儿、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效果。让发展中国家有能力和资源采取行动,减少各方在2020年前行动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在“基础四国”新闻发布会上,南非环境事务部部长莫莱瓦说,即使在马拉喀什气候大会上不能就资金问题取得具体成果,也希望可以就资金的获取渠道和筹措方法达成共识。如果马拉喀什气候大会没有达成任何效果,四国会将谈判继续下去。

截至2016年11月19日大会闭幕,共有111个国家批准《巴黎协定》,这些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超过75%。“我们正在往正确的方向走,这就是让我们乐观的理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帕特里夏·斯皮诺萨在大会闭幕式上的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愿。

没有人怀疑应对气候变化是正确的方向,然而决定各国到底该如何应对的气候谈判大会,却一直充满博弈。分歧与交锋下的胶着,正如马拉喀什闭幕的那一晚——冬夜已深,黎明未满。在应对气候变化路途中,世界的气候未来仍充满了不确定性。愿此次大会之后,各国能如约兑现自己的承诺,携手进入气候变化履约和行动的新阶段,不失信于国民、不失信于国家、不失信于世界。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闭幕会马拉喀什会场
欧盟加入WIPO《马拉喀什条约》
马拉喀什记忆
来自十九大会场的福建女代表心声
会场内外
开会呢,严肃点行吗?
乔治·奥威尔《马拉喀什》中的写作技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