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形态中的文化内涵

2017-05-11 18:17方霖霏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差异

摘 要:中西方经济、政治、宗教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各自背景下不同的文化模式,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造就着中西方艺术独特的审美心理。中西方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心理差异是中西方艺术活动乃至呈现的艺术作品风格各异的原因之一,中西方绘画形态就居于中西审美心理的差异性,呈现出各自的特征。中国绘画形态表现为“心物交融”与“模仿自然”的美学原则;中国以“气韵生动”为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西方则是追求“生动完美”;中国更在绘画形态中着力体现含蓄的美感,西方则是力求突显奔放的张力。

关键词:中西艺术;中西方绘画形态;艺术审美心理;差异

中西方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心理差异,基于其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表现在中国艺术创作中追求的“心物交融”“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及含蓄的美感中,也表现在西方艺术创作中讲究的进行“模仿自然”时的“生动完美”,体现奔放的力量感。

一、“心物交融”与“模仿自然”

艺术创作过程中,如何体现艺术的审美,对艺术的审美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来的艺术创作,由于各自的审美追求、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审美趣味的不同,继而其审美体现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造就了中西方艺术各自独特的审美心理,由于中西方艺术在审美心理上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艺术各自遵循着其美学原则上的差异。心物关系根植于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强调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力求达到物我两忘、相互契合的境界,充分把握着中国传统审美活动中的基本关系,也即“心物交融”。模仿论在西方是最为古老、也最为长久的艺术观,它伴随实体主义世界观与本体论美学观于始终。西方艺术家将感性审美和理想审美进行二元交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初处于相对地位,主客体之间相互分离和对立。就如同进行外景写生,面对自然景象,仅仅是将捕捉到的光影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于画面上,而不表现创作者与作品之间的精神寄寓,这就是西方艺术所遵循的“模仿自然”原则。

“搜尽奇峰打草稿”“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中国艺术创作是在眼前所见中融入心之所想,既承认客观事实,又强调内心情感。艺术创作的进行由主客两方面构成,从而确认了“心物交融”的审美心理,奠定了我国美学发展的基础,对我国艺术创作产生着深远影响。中国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体验、审美想象、审美感情,都是建立在心物双向交流的艺术审美心理基础上的。中西方艺术在审美心理上的不同,首先可以从审美思维上表现出来。中国人的审美思维倾向于将感性审美和理性审美相互融合,也即“心物交融”,这种不同于西方审美思维的艺术审美心理活动更具有“玩味”。中国人对艺术审美区别于西方理性或感性的两极分离,倾向于两者的统一。不是条理清晰的逻辑思维或单纯的感官快感或感性迷狂,而是进行细致反复地“品玩”后去咀嚼其中的深“味”。

不同的文明道路,发展出不同的文明形态,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就从自然环境出发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文化。在他看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大要素。丹纳《艺术哲学》最大的缺点在于没有认识到社会的基本动力是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西方的政治机制、法律制度、宗教信仰、民族差异以及最重要的经济生活不同于中国,这就导致其孕育出来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这诸多因素下的艺术审美心理,必然决定着中西方艺术创作的差异。海洋型的宗教式商业文化下的西方文化崇尚进取精神,西方艺术创作更具开放性、变动性和外向性。艺术家面对现实,以自然为对象、由“我”观物,在艺术上着重于描述眼前所见的客观现象,这区别于中国“心物交融”的美学原则,在这一系列根本特点指导下创作出来的西方艺术是“模仿自然”的。

中国的“心物交融”和西方“模仿自然”是不同的美学原则,反映出中西方艺术创作中审美心理的差异,而这种艺术审美心理的差异导致各自审美追求上一系列的差异。

二、“气韵生动”与“生动完美”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以“心物交融”為美学原则的中国艺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时的目标和途径。南朝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并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绘画艺术的最高标准和最高审美要求,可见其重要性。“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圭臬。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说:“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由此可见,“气韵生动”作为我国绘画创作中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也是绘画艺术评论中的最高美学准则。“气韵生动”可以解释为艺术作品中营造的“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古代大量的文论和画论中都有十分充分地论述。王国维在其《元剧之文章》中说:“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这已经不只是情于景的融合,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洽。在意境之上进一步挖掘中国艺术所共有的内在特质,又是回归到“气韵生动”了。中国人用“意境深远”“韵味深长”来形容中国绘画,而不是单纯地用一个“美”字。这也充分体现出中国艺术创作中审美心理的追求,即对“气韵生动”审美体现的追求。

西方艺术创作遵循模仿自然的原则,审美创作主体与自然是处于分离的对立位置,他们追求的是对客观对象自然、真实、生动、完美地艺术再现,以使自己创作的艺术具有无穷的魅力和不朽的生命。西斯庭教堂的整个天顶和每个屋角是米开朗琪罗33至37岁间的作品,这个阶段中的作品充满力的感觉和英雄气概,其源自于米开朗琪罗画的无数素描、做的许多解剖及其经常对自己作品的内心分析。这是艺术家真情实感创作下“生动完美”的审美体现,是艺术家追求力与美、表达他所热爱的那股勇于斗争的力的审美心理。

西方艺术家全神贯注地看着现实世界,尽量逼真地模仿,而整个艺术就在于正确与完全地模仿自然。当然绝对正确的模仿并非艺术的目的,因此西方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中力求再现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典型。亚里士多德说模仿自然的作品能给人们带来快感,同样,苏格拉底所言“你模仿活人身体的各部分俯仰屈伸、紧张松散这些姿势,才使你所雕刻的形象更加真实生动”。生动、逼真,是西方由古至今的美学标准,自然、生动、真实、完美地模仿自然,自古希腊起就成为西方艺术家们自觉的审美追求。这种艺术创作中塑造“生动完美”艺术形象的审美心理,区别于中国“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因此两种艺术创作形成了差异。

三、“含蓄”与“奔放”

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是由自然环境、人类自己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人类的社会结构、人格结构基础上的心理结构(模式)以及不同的文化形态组成的。中西方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心理差异是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的体现。

“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朱良志先生在《曲院风荷》一书写尽了含蓄的美感。中国艺术的含蓄美,区别于西方艺术的奔放美。这种含蓄美,表现在园林设计的“曲径通幽”;表现在永字八法提及的章法,讲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张力,表现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在雾里看花的朦胧。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以自我为核心,在构建自己人格、决定自己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主要不是从自己的内在自我、而是从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出发进行自我设计。换句话说,不是自己给自己定义,而是由他人给自己定义,具有宿命思想和憨厚性格的中国人,表现出的是“求同”心理,选择去掉自己的特异性,区别于西方人的“立异”心理。这种重视对立面的统一、和谐,强调主体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行为模式基础上的艺术审美心理也导致了艺术创作中的“含蓄”。含蓄的中国艺术比比皆是,如果说梵高是一种非理性的“狂”,朱耷则是理性的“狂”。八大山人所作的花鸟鱼虫,几乎都是白眼示人,形象夸张奇特,充分体现出作者厌世愤世的人生态度及强烈的个性特征。

而西方艺术却饱含“奔放”的审美心理。在鲁本斯的作品中,壮硕的人体、丰满的血肉、粗犷的肢体语言、光艳照人的衣料,皆表现着作品的奔放。梵高一生都追求浓烈的色彩效果,画面“响亮”得仿佛置身于天堂。再看马蒂斯,大胆的色彩、简练的造型、和谐一致的构图以及强烈的装饰性,抒发著他的创作热情,而西方艺术普遍追求这样奔放的美感。

西方人以内在自我为核心,在内在自我的基地上生长出人际自我和社会自我。西方人的勇敢、具有冒险精神和进攻型的品格,使得他们力求同他人相区别。强烈的个人意识让西方人倾向于同他人拉开距离,向两极发展,产生“极化”的张力模式。西方人以真理意识、功利意识、民主意识、本位意识构成价值取向,具有自我实现的态度,这样的人格结构基础上产生的艺术审美心理决定了西方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饱有激情,因而产生诸多极具奔放美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潘泽宏著.艺术文化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2]刘承华著.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4][法]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5]朱良志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方霖霏,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文化学。

猜你喜欢
差异
相似与差异
平等的意义
应用导向下的标准成本法综合案例构建
南北过冬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材料作文“差异”导写
“差异”作文导写及例文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大家不同,大家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