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社会力量,保护雪山精灵

2017-05-12 19:27
中国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原始森林金丝猴西南

SEE西南中心有许多项目,有针对原住居民生计的、有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这些项目的宗旨都是为了保护滇西北数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维护滇西北的生态屏障安全。SEE西南项目中心自2016年启动的“滇金丝猴保护项目”,是旗舰物种保护的一种尝试。

从猎人变为巡护队员的老余们

离白马雪山塔城野生动物救护站最近的村子叫响古箐,是个傈僳族村寨,分为上社、中社和下社,大部分村民都姓余。护林员们也大都姓余,我们统称老余们。

老余们现在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走遍保护区的大山,观察滇金丝猴每天的生活。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巡护队员过去基本上都是靠山吃山的猎人。

滇金丝猴是中国独有的三种灵长类物种之一,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不仅是中国的濒危物种,也是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的世界级濒危物种。直到19世纪末,滇金丝猴才被发现并定名为一种新的物种。“但由于成活率低、食性挑剔、人类干扰等因素,目前全世界滇金丝猴只有13个种群,总数不到3000只。”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维西分局局长钟泰介绍。

滇金丝猴的数量曾经比大熊猫还少,分布区也远比大熊猫的小得多。位于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已经显得支离破碎的横断山原始森林,便是滇金丝猴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一小块区域范围包括西藏东南部的芒康、云南西北部的德钦、维西、丽江、兰坪和云龙,面积不足2万平方公里。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就处于这一狭长分布区的中心地带,在海拔2600米至4300米的寒温性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分布着8个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约1500只左右。

没有编制,没有各种保险,每月只有千余元的工资补贴。老余们凭借对滇金丝猴和家乡的热爱,默默奉献着。每次上山,他们都要背上一天甚至好几天的食物,还要拎一塑料壶的水。鼓鼓囊囊的蛇皮袋里,像变戏法一样能倒腾出一个又一个只有手掌那么大的小袋子,里面装满了面条、馒头、盐、腊猪肉、茶叶等。

在山里,中午是最安静的,白云肆意地点缀天空。滇金丝猴们抱成团,在隐蔽的树上或者荒芜的流石滩中睡着了。这时,老余们才能找一处开阔安全的地方,拾点干柴,生火烧水煮饭。

老余们对这片原始森林非常熟悉,这是他们从小生活的家园。滇金丝猴在当地又被称为黑白猴,它的背部、头顶、四肢等处的毛色以黑色为主,腹部则以白色为主。它区别于云南当地的另外一种黄色的猴子,黄色的猴子会偷吃当地人的庄稼,而滇金丝猴不靠近人类的村庄,也不危害人类种植的作物。它们主要靠生长于高海拔地区云杉、冷杉等树上的松萝为食。因此,“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滇金丝猴一度只是个传说。

“以前,我们都不知道滇金丝猴是需要保护的物种。”老余们说。傈僳族、彝族等是山地民族,狩猎是自古的传统。“猎到猴子,是村里的大事,全村人都会聚到一起庆祝,然后分食。”猴皮可以连续给家里的3个孩子当襁褓用;而一般的动物皮,1个孩子用完后,就烂掉了。

保护滇金丝猴,就是保护森林生命系统

“即使发现了滇金丝猴,但外界甚至是与猴群‘毗邻而居的当地人对滇金丝猴依旧知之甚少,更遑论保护。”龙勇诚叹息。

龙勇诚的头衔很长,他是现任SEE西南项目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灵长类学会名誉会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灵长类专家组中国联络人、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专家组资深顾问。这一长串的称谓,既可看出龙勇诚身为科学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声望;又可看出他投身公益领域,在社会上取得的认同和尊敬。

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轻的龙勇诚刚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工作。滇金丝猴被命名之后的七十年间,销声匿迹,不见任何关于它踪迹的报道。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才由昆明动物所的科学家彭鸿绶再次发现其踪迹并加以证实。“但即便像昆明动物所这样国内动物研究领域颇具名声的机构,对滇金丝猴的记录也非常稀少,缺少皮毛、头骨等实物标本。”

“我感到震惊。那些猴骨非常新鲜,骨头上还附着刚开始发黑的干涸血液。”1987年,龙勇诚一次性在德钦收购到了12架滇金丝猴骨。龙勇诚后来发现这些猴骨是来自当地村民一次围猎的战利品。这样的围猎在当地的各村社究竟有多么频繁?龙勇诚说他科考无数次深入山林,也无数次听说甚至目睹过捕猎的场面。滇金丝猴在尚未被世人所知时,即已被人类逼入即将灭绝的境地。除了捕杀,森林砍伐、放牧和采矿等人类活动造成滇金丝猴栖息地破坏和片断化,也是威胁滇金丝猴生存的重要因素。

更可悲的是在实地的科考中,龙勇诚发现,一些地区的主管部门根本就不知道滇金丝猴是什么样的动物,更不可能知道在主管的范围内究竟有没有这种动物以及他们具体的分布地区了,甚至连村公所的人都不知在其所辖境内还有这种动物。滇金丝猴的数量从最初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到现在究竟减少了多少?这些问题可能根本无人说得清。“即使经过数十年的保护,滇金丝猴的数量有所增长,但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滇金丝猴的总数不过3000余只。”

“像滇金丝猴这样的旗舰物種一旦消亡,则表明其生存区域的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龙勇诚告诫。云南是世界著名的动植物王国,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领土的4%。但其生物多样性丰盛度极高,物种数比全中国的一半还多,甚至远高于整个欧洲。动植物王国的载体是原始森林。滇金丝猴是重要的指示物种和旗舰物种,它们的生存有赖于原始森林,并且每个滇金丝猴的活动面积都特别大,需要百平方公里以上的原始森林方能生存,所以滇金丝猴群完全可视为大面积原始森林的存在标志。如果人类所采取的保护行动能够使生境满足滇金丝猴生存需求的话,就一定可以满足许多与滇金丝猴一同生活在这些原始森林中的生命体的生存需求。

聚合社会力量,保护滇金丝猴

保护滇金丝猴,并以滇金丝猴为旗舰种,带动滇西北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保育,是当前滇西北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体系保护的重要策略。但保护一个物种、一片原始森林,光靠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SEE西南项目中心正有这样的资源。项目中心的背后是众多热心公益的民营企业家,他们有社会资源,又拥有回报社会的强烈心愿。

SEE西南项目中心开展的滇金丝猴保护项目包括自然教育和滇金丝猴栖息地的自然保育两部分。

“老余们常年在山林中跑,需要户外生存的一些必要装备,此外他们的生命安全也需要得到保障。”钟泰说。

2016年,SEE西南项目中心在腾讯公益平台发起“猴王邀您猴年护猴”的筹款活动,共筹得善款26.07万元,为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51名护林员购置大衣、靴子等巡护装备,并为巡护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命安全保障。

SEE西南项目中心还致力于通过建立和巩固社区巡护监测体系、开展社区生计替代活动、公众自然教育等行动,保护滇西北地区的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

2017年第一季度,由爱心人士肖志岳律师捐赠62.14万元,SEE西南项目中心联合管理机构、科学家和社区公众开展滇金丝猴本底调查,同时展开社区生计替代,通过发展当地可持续的生计手段增加收入,将破坏当地原生物种和资源的行为转变为合理利用,并提高社区对滇金丝猴栖息地的巡护和保护能力。

2017年,SEE西南项目中心将在滇西北白马雪山滇金丝猴分布区建立10支以上社区滇金丝猴巡护队伍,建立社区巡护监测体系,覆盖白马雪山2800平方公里滇金丝猴栖息地,并出具滇金丝猴种群动态报告。

公众参与保护滇金丝猴是SEE西南项目中心的核心。他們为白马雪山保护区建立了解说体系,并培训了一批导游解说员;发起梅里寻猴的活动;开展公众参与式滇金丝猴野外观察与思考活动。

2016年7月,SEE西南项目中心与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香格里拉滇金丝猴保护协会就滇金丝猴的保护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年11月,在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签订了第一个10万元资助协议,用于支持香格里拉滇金丝猴保护协会开展滇金丝猴保护宣传和科普工作。

2016年9月10日,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塔城野生动物救护站正式挂牌成立“SEE诺亚方舟白马雪山基地”,成为第一个在白马雪山保护区挂牌的民间环保组织。

2017年,SEE西南项目中心、白马雪山保护区等将共同举办“滇金丝猴脸书夏令营”。这将是一次新的尝试,“目的是将滇金丝猴保护的重责传给我们的下一辈。”夏令营将面向大学生、研究生、青年志愿者等自然与生物学爱好者,在龙勇诚、白马雪山保护区钟泰局长、肖林局长,及生态学家、巡护队员的指导下,观察滇金丝猴的生态习性,观察滇金丝猴栖息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并识别高山原始森林的植物和昆虫。观察者的记录和日志将成为公众自然教育的素材和研究的资料,共筑对滇金丝猴这一旗舰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分布于滇西北和藏东南一带雪山之巅高寒原始森林中的滇金丝猴,是世界上居住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产生了许多极为特化的生态和行为适应,对其的研究不仅能使人类更了解自身的进化,更能够为自然保护行动提供科学指导。因此SEE西南项目中心将“滇金丝猴保护项目”列为中心的重点保护项目之一,期望联合科学家、企业家、当地政府、社区和当地环保机构的力量,一起通过保护滇金丝猴这一旗舰物种,保护原始森林,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猜你喜欢
原始森林金丝猴西南
古城西南两座桥
科学家发现秦岭金丝猴过冬秘笈
“潮”就这么说
嘲弄别人可不好
神秘的原始森林:湖北神农架
深山里的精灵——金丝猴
Country Dri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Stereotypes and Diversity
金丝猴的日记
Dinosaur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