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好玩,也要会玩

2017-05-12 20:35杨玉慧
食品与健康 2017年5期
关键词:闺女群里谣言

杨玉慧

2年前

我:“妈,我给您装个微信吧,可好啦。”

老妈:“不要,我老了,可玩不动你们年轻人的新玩意。我的手机能接电话就行啦。”

1年前

老妈:“闺女,给我装个微信吧。老伙计们说可好啦。”

最近一年

老妈的微信:今天上午去挖了很多野菜(照片),高兴(表情)!

老妈的微信:你中午吃什么?给妈晒晒!

老妈的微信: 50多年没见过的老同学竟然还能联系上,我高中同学建了个群,平均年龄71岁。

老妈的微信:闺女,帮我找个曲谱,发我微信就行,下周演出要用。

最近半年

老妈发的朋友圈:震惊中外,专家已经证实,吃它一年肿瘤自动消失!

老妈发的朋友圈:今天是xx日子,3个群转发此消息可得50元话费,已经证实是真的!

老妈发的朋友圈:5岁男孩得癌症,竟然是因为爱吃这个……

今年春节期间

老妈的微信:闺女,手机容量不够了,微信里的照片太多,放我的收藏里还占空间吗?

老妈的微信:闺女,你给我发点红包吧,我往外发红包没钱。

微信比电话有太多的优势。

第一,是便宜。现在几乎家家都有无线网,超市、商场、饭店都有免费WIFI。只要能上网,就能聊天、发图片。

第二,是留言方便。据调查,70%以上的老人用微信的初衷就是为了跟儿女们联系。打电话怕影响儿女工作。用微信的话,老人家可以留言,孩子们有空就看,看完再回。尤其是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们,可以用微信缓解思念之苦。

第三,微信是生活的好帮手。有句口号叫:“有困难找万能的群”。相信每个人的微信里都有N多个群:家人群、同事群、同学群、邻居群等等。有问题的时候只要在群里询问一声,很快就会收到多个回复。去年冬天有位阿姨家暖气管坏了。维修管道需要暂时关闭暖气。阿姨在群里跟邻居们说明情况,大家也都表示谅解。如果没有群,阿姨就得挨门挨户去敲门说明原委,表示道歉。很多医院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有“百姓讲堂”“预约挂号”等功能。老人家学会微信挂号,就省去了早起排队之苦。

第四,微信是娱乐大本营。有着共同爱好的老伙计们,组织活动在群里招呼一声就可以了。不像以前,得挨个打电话。一圈电话打下来,重复的话说好多遍,还花不少话费。大家可以随时探讨“专业”问题。一句词怎么唱?一步舞怎么跳?一段弦怎么拉?甚至于,白天在公园下棋,晚上俩人躺床上也能复盘。微信让人觉得身边总围绕着老朋友。

总之,微信成了许多老人生活的“必需品”,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过,话说回来,凡事都有两面性。

问题1:挤占休息时间

本来应该10点之前上床睡觉。可是很多人有睡前翻微信的习惯,不知不觉就过了1个小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就会入睡困难。如果老人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睡眠缺乏会导致病情严重。

解决办法:稍加节制。比如每天定时看微信;公告朋友们晚上10点以后就不要再找你了;与老伴相互监督,过了10点还在刷朋友圈或者玩游戏的,就罚做家务。这样做既能够增加生活情趣,又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作息。

问题2:谣言难辨真假

前一段时间的“塑料紫菜”就是个典型的谣言案例。有位老人家在洗紫菜的过程中,发现紫菜特别像塑料,于是拍视频发到网上,引起了广泛传播。虽然很快相关部门就辟谣了。但是这个谣言视频会一直在网上传播,不一定什么时候又会被翻出来。而辟谣的视频会不会同时被翻出?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老人们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把这种信息转发给自己的亲人朋友,无意中就会助长了谣言的传播。

解决办法: 1.多搜索查詢。很多谣言是已经存在好多年的了。只要我们拷贝部分文字,在搜索引擎里一查,就很容易发现真伪。比如前一段时间流传的“紧急通知,大家一定要互相转告。有几个人拿着香皂,到人家里去推销,让人闻这香皂。等你一闻,就会晕过去。他就把值钱的东西都拿走了。”您只要从中任意截取一段文字,就可以从网络上找到一模一样的内容。事实上,从2013年以来,就一直有警方、医学专家针对此事进行辟谣。但是第一次看到这条消息的老人家,是不是就会立刻转发呢?

2.转发之前稍加思考。有的造谣信息假的特别明显,只要稍加思考便可识破。比如“今天上午一个3岁多的小女孩在世纪家园小区附近被人拐走了。小女孩能说出她爸爸的手机号码。从监控上看是被一个40多岁男人抱走了。现在大人都急疯了,有知情者请告之。万分感谢,看到信息的兄弟姐妹留意一下。联系人张静杰1375969××××。”这种信息一看就是假的,因为这种信息有“三不明”:(1)时间不明。“今天”是哪天?任何一天都可以说是“今天”。(2)地点不明。很多城市都有“世纪家园小区”。骗子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让大家觉得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倍加关注。(3)小孩的描述不清楚。孩子外貌有什么特点,丢失时穿什么衣服等等。这都不说,怎么让人帮着找孩子?这种信息里公布的电话很可能是诈骗电话。只要打一次,就会被不停地扣除电话费。

3.慎重看待“养生秘诀”。老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全家安康,所以喜欢看养生信息。很多公众号、媒体就是看中了公众的这种心理,推出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比如“这些年你都吃错了……”“不打针不吃药治好了多年的糖尿病,竟然是因为它!”“中科院多位专家研究发现……”其实,咱们需要明白的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可以满足我们人体所有的营养需求,也没有任何食物可以用来治百病。这就好比网上把地瓜称为抗癌第一食物。地瓜是很好,但是我们的食谱上除了地瓜,还需要有很多其他食物。这些食物共同组成平衡的膳食结构。我们的健康依赖于整个膳食结构的合理性,而并非其中的某一种食物。

猜你喜欢
闺女群里谣言
捡来的闺女,卖掉公司陪老爸走四方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奶茶群里戏精多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金主爸爸的炫酷
相见
买奶茶
招财耳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