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视频互动性提升的有效途径

2017-05-12 17:57廖娟娟张克松
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廖娟娟+张克松

[摘要]弹幕视频作为新兴网络视频的分支异军突起,以其独有的弹幕互动模式与优良的用户体验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受欢迎。以弹幕网站Bilibili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弹幕视频在网络学习视频中间的优势,为弹幕技术在视频中的应用途径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以期为现行网络教学视频中的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弹幕视频;网络教学视频;互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2001205

0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稳步推进,现有学习方式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展,而互联网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催生了在线学习,这一方式给学习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为大众营造了一个开放、共享、灵活、便捷的学习空间,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在线学习包含多种学习形式,如MOOC、微课、各类在线教育平台等等。 MOOC的“无先修条件”“无注册限制”等特色引发了世界的极大关注,但当MOOC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其弊端也在日益显现,随着其在线注册人数、学习人数的急剧增加引发了质量危机。2014年7月,MOOC学院联合Coursera、POWER等教育机构进行了“MOOC中文用户问卷调研”,调查显示,虽然同2013年6%的课程完成率相比,2014年的完成率大幅度增加到了50%,但这只是用户完成1门课程的比率,并且只是对约3300份问卷的收集,且其中只有74%的用户参与过MOOC的学习[1]。由此可见,MOOC——这场在教育界掀起“海啸”的在线学习课程,其学习效果并不如当初各界专家所预言的那样理想。不论是MOOC还是微课,通常都是通过网络教学视频的方式向学习者传递知识本体,且一般是在课前、课后或者闲暇时间进行学习,这样就将学习者分成了独立的个体,沉浸在自己的学习空间中,虽然每个人可以自定步调,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进行视频内容的学习,但学习本该是一个互相交流、分享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在无形中将学习者隔离开来。尽管现在的学习平台都设有讨论区、留言区等以供学习者课后讨论,但这种方式往往不能做到及时回复,提问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会真正感到“临场”或“一对一”,有问题却不能得到及时的解答会产生焦急感,这也是在线学习者不能完整地学完一门在线课程的原因之一。因此,怎样在网络学习视频中巧妙进行一对一教学情境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1弹幕视频的起源及发展

“弹幕”,原指电脑上一种射击类游戏,当发射出大量子弹时,密密麻麻的弹头就会在屏幕上形成独特弹幕效果,甚至会将屏幕整个覆盖[2]。 弹幕视频起源于2007年日本的Niconico动画,其用户可在视频上留言,且留言会以字幕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因而受到大众的青睐。这一巨大成功也为之后我国出现的两大弹幕网站AcFun(A站,2007年成立)、bilibili(哔哩哔哩或B站,2010年成立,目前是中国最大弹幕视频网站)提供了借鉴。这三大网站的主要用户群体是ACG(动漫、游戏)爱好者(这也与它的起源地——日本有关系),因此网站内容也大多与动漫、游戏相关。根据易观智库《中国弹幕内容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简版)》可以看出,随着此类网站的壮大,用户群体呈现多元化发展,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

其中B站由于使用了别具一格的弹幕发送系统,可以依据弹幕显示的位置不同,将其分为滚动弹幕、顶端弹幕及底端弹幕3种模式。默认的弹幕模式是滚动弹幕,即用户发送的评论会由右至左呈现;顶端弹幕主要用于进行特定内容的吐槽;底端弹幕往往会在视频没有翻译的情况下为外文视频提供语言翻译功能[3]。随着观看时间的前进,评论会不断在屏幕上出现。当看到了视频中的“笑点”“吐槽点”“高潮”时,网民集中发送的评论甚至会布满整个屏幕,弹幕会遮盖住视频中的大部分内容。图3为在播放一节十分钟速成物理课时B站典型的弹幕呈现。

随着我国视频网站的发展壮大,一些网络视频平台也展开了愈加激烈的竞争,要想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对网络视频的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在用户体验方面更是要加大投入,更多的企业将眼光放在了网络视频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性上,这样一种新奇的观看视频的方式——弹幕视频也出现在了一些知名的网络视频播放平台,如土豆网、爱奇艺、乐视网、腾讯视频等。弹幕作为一种逐渐完善的视频互动功能,在娱乐大众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近年来也有许多在课堂上使用弹幕的事例,如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广告创意策划课》上,弹幕的应用让大学生们耳目一新,课堂上的“低头族”纷纷抬起头来,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在一次教师培训讲座中使用了“微弹幕”,一下子就使讲座焕发出了信息技术的魅力[4]。由此可见,在虚拟世界中,弹幕视频与网民的交互体验有着其他传统互动功能不可比拟的优势,展示和激发了用户的评论意愿,提高了积极参与性。

2弹幕技术在网络学习视频应用中的优势研究弹幕视频作为网络视频发展的一个新的分支,它可以将用户在观看视频时产生的想法通过发送评论功能实时反映至正在观看的视频屏幕中,因此其在网络视频的学习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与其他人进行实时讨论。

2.1实时互动性

学习者在观看一个教学视频时,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各种问题,由于进行的是独立的个体学习活动,周围并没有可以随时交流的学习伙伴。如果在学习网络视频时引入弹幕技术就可以通过流动的字幕形式实时发送学习者的问题或是感想,创设动态的学习交流空间,并且这种空间是开放、免费的。当学习者观看到视频某一有争议或能产生共鸣的内容时,彈幕数量就会急剧增加,学习同一内容的用户可以就提出的问题等进行即时评论。这与普通的留言或现有的评论板块是不同的,一般用户在进行内容学习时,习惯在观看结束之后提出问题,并不会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进行评论,因为他们需要暂停视频,然后跳转到评论区进行文字的输入,这样会打断学习的连贯性,用户体验也会很差。如果是自带弹幕技术的视频就会省去这种麻烦,只需在屏幕底部的弹幕发射框输入问题或感想时,视频就会自动暂停,无需手动暂停,还可以对评论的字体大小、颜色、滚动速度、透明度等进行设置,且在评论发出后视频会自动继续播放,这时该评论就会出现在视频中。因此弹幕视频在实时互动性方面较普通网络学习视频有很大改进。

2.2临场感的增强

翻转课堂的提出大幅度地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空间结构,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学生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课后的视频学习通常是由学生独自完成的,这时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视频教学不能传递类似传统课堂的集体氛围,每个学生在学习时被分割成了单独的个体,虽然可以通过论坛、留言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但整个视频教学过程中带给学生的临场感仍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5]。弹幕视频的即时性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为共同学习却又不在一处的学习者搭建一种虚拟的讨论社区,即使某一时刻只有你一个人在点播某个视频,仍然可以看到他人之前发出的各种弹幕评论,依然觉得有人在陪伴你一起观看学习[6]。弹幕通常是为了引起他人共鸣而发送的[7]。相对于传统网络视频,弹幕视频语言具有开放性、碎片化的特点,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只要在接入网络的情况下都可以发表评论通过弹幕这一移动的字幕,视频在吸引关注力方面也将大大增强,有效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

2.3大数据的透明化支持更加有效的学习分析

网络学习视频是以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为最终目标,教学视频的上传只是手段,最终还是要通过学习数据来分析学习者特征。一般的教学视频大致会经过“制作—发布—完善—再发布”的过程,真正有益的教学视频必须经历无数次的修改,其中学生的反馈信息对视频的修改起关键作用。远程教学视频由于学生数量大、空间分散等特点,不适合用传统方式采集用户信息。在大数据的时代下,可行的办法就是收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切数据,甚至包括用户的页面停留时间、弹幕评论信息等。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后期解析,为视频的进一步修改提供重要数据支持。但随着注册人数、学习人数的增长会渐渐加大数据分析难度与分析工作量,这时,数据的透明化处理会大大减弱分析者对数据收集的难度,可以通过视频旁边的评论列表将诸如发布的弹幕信息和评论信息内容、每条弹幕信息发布的时间、播放的重复次数等等进行统计,这样不仅视频上传者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可以与其他相关人员协同进行数据处理,从而有效解决工作量大的问题。

3弹幕技术在网络教学视频中的有效应用途径探究

3.1弹幕技术适用范围

从宏观上看,弹幕技术几乎可以适用在所有的网络视频中,但从教育领域应用角度出发,弹幕技术的应用范围就有了限制。由于学习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文化程度等差异会导致发送的弹幕信息良莠不齐,不排除泛娱乐化、口语化的可能,这样就达不到弹幕信息发送的初衷——提出问题、共同交流、分享思维、解决问题。为了保证良好的视频学习交流环境,可以对观看网络教学视频的准入条件进行限制。如SPOC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在弹幕视频中也对学习者的准入条件进行规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且通过弹幕进行交流的信息质量也会大大提升,也就是变相的“人以群分”。通过这些条件将学习者进行分组,而成員之间互动的有效性也会变强。负责上传学习视频的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他们既充当“学习者”,有能力的也可以担任“解答者”,实现生生、师生之间的更进一步交流,促进双方的进步。

3.2弹幕技术发表规则的制定

为进一步提高弹幕信息的有效性,尽量在观看学习视频中不被“无效、低俗”的信息打扰,在弹幕信息发表之前制定规则是有必要的,例如:不允许带有侮辱性字眼、不允许刷屏、发送的信息尽量不要遮挡住字幕,甚至是发送信息的时间段等等都可以进行规定,这些做法对观看效果、学习者注意力集中程度、学习效率等方面都有一定好处。

3.3弹幕视频评价机制的确立

在网络学习视频充斥的今天,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的选择拥有极大的自主权,但也正是因为在选择上过于自由,导致能够将网络学习视频完整学完的比率少之又少,他们通常会被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外表”迷惑,导致真正学习到的东西很少,因此,需要加强对学习者学习完成后的评价。具体可以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衡量,重要的是要结合学习者在该节课中发送的弹幕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并重,评价过程中遵循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评促学。还可以在模块设置中添加学员互评,增加学员之间的课后交流,学员既可以提问,也可以充当问题解决者,促进教学相长。

3.4弹幕构成的主要反馈信息分析

在使用弹幕软件的同时,可以将弹幕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对比、分析,从中得出学习者的特点,也可以将学习的结果与学生共同分享。从教师角度来看,对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等认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对于自己在网络上表现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教师通过对弹幕设置的灵活使用,随时掌控弹幕的质量、节奏、使用效率等,这对教师在新互联网时代主动迎接信息浪潮并很快接受这种变化有很大益处。

4总结与展望

尽管弹幕视频同其他网络视频形式相比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要将弹幕视频的发展模式生搬硬套进网络教学视频中,必定会出现“水土不服”。首先,弹幕信息在视频中的出现会吸引大部分学习者注意力,这样就与视频上传者想要观看者的主要精力放在视频内容学习上的愿望背道而驰。其次,弹幕内容杂乱不一,现有大多数视频的弹幕评论多用娱乐化和网络化的语言表达,真正对观看者有用的信息并不多。当前,弹幕在教学视频中的应用还处于空白阶段,大多数研究者对弹幕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仍持观望态度。并且弹幕视频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只在青年群体中有较广的影响。本文仅对弹幕视频在视频教学中的应用作了初步探讨,还需实际应用方面的后续研究。但是,通过对弹幕视频的优势分析以及现有网络教学视频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可以看出,将弹幕技术与教学视频结合可以为“一对一”教学情境的设置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參考文献

[1] MOOC学院.2014年慕课学习者调查报告[EB/OL].(20140811)[20160828].http://mooc.guokr.com/opinion/437642/.

[2] 陈松松,何天天.弹幕视频——小众网民互动新形式[J]. 新闻世界,2014(6):168169.

[3] 张艺凝.互动视角下弹幕视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4] 赵俊华. “弹幕”在信息技术课堂讨论中的应用初探[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2):9+147.

[5] 李振华.弹幕视频在视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软件导刊,2015(2):167168.

[6] 谢瑞,雷体南.基于弹幕视频的学习共同体构建与实践研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6):2224.

[7] 陈松松.弹幕视频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意义[J].新闻世界,2015(7):105106.

AbstractBarrage videos,which have instant commentary subtitles as a new raised force among online videos are widely famous among teenagers for its special instant subtitles interaction models and excellent users experiment.The paper takes an instant commentary subtitles website which called Bilibili as object of study.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advantages of this kind of videos among all the online videos,we can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proposals when the barrage videos put into practice.At the same time,we can also provide some resolved ways for online teaching videos problems.

Keywordsbarrage video;network teaching video;study of inter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