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传统自然观

2017-05-12 09:41谷兰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3期

谷兰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即:中国人饮食中的“道法自然”和“人定胜天”观念,同时指出,“道法自然”与“人定胜天”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对处于社会飞速发展中的国人有着重大意义。人类要想可持续地发展就应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人定胜天”与“道法自然”这两种观念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统自然观;道法自然;人定胜天

天人合一思想仅仅是中国传统自然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人定胜天”是“道法自然”的和谐统一。什么是“人定胜天”?人定即胜天,意思就是人心安定比什么都重要。但是现在人们大多认为人定胜天是人一定能够征服自然;什么是“道法自然”?道即是世界运行的规律,道法自然就是世界是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运行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就受到无数观众和网友的热情追捧。究其原因,主要是作品本身融入了众多人文因素。饮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交融并和使该片受到有关味觉却也超越味觉的心灵共鸣。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中国人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根基。本文从《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记录片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定胜天”与“道法自然”的自然观。

一、饮食中的“道法自然”

何为“道法自然”?这就是说人类世界不会以人类意志为转移。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他把这一自然规律称之为“道”。荀子在《天论篇》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老子和荀子的观点充分表现出中国人传统自然观即人类无法任意改变世界,世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的。这一规律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换言之即是道法自然。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讲到云南香格里拉的卓玛寻找松茸的故事。片中说到松茸长在松树与栎树林的杂交林中。“香格里拉,松树和要寻找松茸只能到这样的树林里。换言之在白杨或是其他树林是无法找到松茸的。此为松茸生长之“道”。松茸是一种鲜美的野生菌,在采摘以后三天内食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风味,所以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加工。这也是松茸生长之“道”。保鲜期内松茸能够保留其鲜美香浓的味道,过了这个期限风味尽失。为了能够品尝这种鲜美之味,人必须在松茸之“道”的范围内行事。雨水是野生菌生长的必备条件。要有雨水使土壤保持湿润,雨水又不能过多,雨水过多野生菌菌种反而会溺死。此种野生菌生长之“道”使得人们无法抗拒。人们要能够品尝到野生菌的美味,得看大自然中的地理、气候条件。在采摘松茸时不能破坏菌丝,所以片中的卓玛在摘完松茸后用松针把菌坑盖好。这是当地人采松茸的规矩,遵守山林的规矩即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之道。破坏菌丝,杀鸡取卵的行为后果就是同一个菌坑中再也无法长出美味的松茸。这就是自然界中生命之规律。

大自然有其自身发展运行的规律,它无私地馈赠各种自然之物供人类享用。人类如果想要得到自然的馈赠就必须懂得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

二、饮食中的“人定胜天”

何为“人定胜天”?这里有两种理解:一为人心安定高于一切,其二为人类可以战胜自然,可以对自然规律加以利用。在本文中我们把“人定胜天”诠释为人类发现天之道,自然之道也就是自然之规律,掌握、利用这种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突破自然对人类的某些限制。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讲到时间是食物的挚友也是食物的死敌。时间可以让食物获得原本食材所不具备的特殊风味,然而食材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腐败变质。当今社会,人们使用冰箱、防腐剂、保鲜剂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来保持食材的新鲜度。然而在现代保鲜技术出现以前,自古以来人们都在使用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老方法。这些古老的食物保鲜方式在防止食物变质的同时赋予了食物独特的风味。人类很早就发现了保存食物的方法。《论语·述而》中就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就是咸猪肉,腊肉。说明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在那时人们就懂得如何保存食物使之不变质。

肉类无法长期存放,那剩余的吃不完的部分如何处理?用盐巴腌制成腊味或是烟熏不失为最佳选择。《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时间的味道》是这样来反映中国人的“人定胜天”精神的。在湖南湘西,人们巧妙地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延长了肉类的保存时间,并赋予了肉类独特的风味。湘西的木材资源丰富,人们先用盐巴腌制腊肉,再用燃烧杨梅树、茶树的方法熏烤腌制好的腊肉。经过熏烤的腊肉带有茶果的香味。经过熏烤的腊肉不仅保存时间延长了,口感风味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升华。正是“人定胜天”的精神,使中国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自然规律,突破自然的局限,丰富自己的饮食生活。

北方冬天严寒,蔬菜无法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在还没有冰箱这类高科技事物前人们只能通过观察自然规律,并对其加以利用才能够让自然为我所用。“菜园里的白菜是母亲每年7月头伏时种下的,为了做成泡菜,所以选用的都是心紧叶嫩的品种。”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种好蔬菜原料,采摘后洗净用盐巴浸泡腌渍,冬天即可开坛食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将白菜保存至寒冬腊月还能够赋予白菜酸爽可口的新风味。人类发现了使食物变质的因素,也找到了预防食物变质的食物--盐巴。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发现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突破了自然设置的局限,丰富了人类自身的生活。这就是饮食中“人定胜天”的自然观。

三、“道法自然”与“人定胜天”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自然观中“道法自然”与“人定胜天”是和谐统一的。单纯的“道法自然”观点或是单纯的“人定胜天”观点都无法让人类在自然界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舌尖上的中国》中就体现了这两种自然观念的和谐统一。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中讲到。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贵州省从江县生活着的侗族、苗族和壮族等少数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延续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活方式。这里的少数民族在高山梯田中种植糯稻,同时在稻田里养鱼、养鸭。这体现出的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地制宜的自然观念,也就是典型的“道法自然”观念的体现。说明中国人遵循自然规律。田里种糯稻,水里同时养鲤鱼和鸭子,这样的种植、养殖方法又是利用生物链自然规律,突破自然局限的人定胜天的自然观念的体现。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作品所体现出的人文因素、饮食文化和社会文化,使观众对中国社会、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精神产生认同感。该片所体现出来的“道法自然”与“人定胜天”这两种传统自然观的和谐统一对处于社会飞速发展中的国人有着重大意义。人类要想可持续地发展就应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人定胜天”与“道法自然”这两种观点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设法对自然规律加以利用,突破自然界的局限。

【参考文献】

[1] 苏德祥.《舌尖上的中国》讲解词英译及其翻译报告[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3.1-88.

[2] CCTV记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3]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谷 兰(1982.12-)女,汉族,云南建水人,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助教,主要从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