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时尚新宠”:村妇何永娣把土布搬进博物馆

2017-05-13 13:54张亚斌
新青年 2017年5期
关键词:土布崇明美丽

张亚斌

2016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土布服饰设计大赛”,一下颠覆了人们对“土布”的传统印象,观赛者不由惊呼:原来它也能这么洋气!模特穿在身上展示,结果一下就登上《时尚》杂志头条。近年来,土布因透气吸汗、朴实雅素越来越受青睐,可这些辉煌都离不开一个村妇的努力。何永娣15年如一日在乡下收集“老布”,她为享有“衣被天下”美誉的崇明土布建起占地2000平方米的博物馆,让人仿佛置身于600年来男耕女织的时空隧道。如今这些纯棉手工制作的土布,在网上更是成了都市人抢购的“奢侈品”!

上海村妇踏上土布收藏路

何永娣1970年出生于上海崇明岛。小时候,她每天都盼着过年,因为到了春节不仅能吃好吃的还有新衣服穿。可那时家里穷,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给孩子买衣服,所以,每当妈妈坐在织布机前织布时,何永娣都会兴冲冲地跑去问:“妈,这是给我织的吗?”

家里的那台织布机在何永娣眼中充满了魔力,她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这台大机器到底是怎么把布“弄”出来的。做完农活之后,妈妈常常坐在院子里纺纱,何永娣就目不转睛地盯着,长长的纬纱就像一条流淌的小河,然后又变成一根根细长的纱线;到了晚上,妈妈会点一盏油灯,在屋里纺棉花,巨大的身影在墙壁上晃动,洁白的棉条在纺车声中一点一点变成细纱,何永娣就躺在一旁的小床上看,然后在咔嚓咔嚓的机声中睡去。

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不断冲积扩大的土地吸吮着东海的乳汁,种植出的棉花品质极优,从棉花种植到成布,要经过轧、弹、干、纺、过、染、浆等11道工序。手工编织成的土布,冬暖夏凉,透气性好,对人体皮肤也有很好的保健和美肤的按摩作用。以前城里布票供给不上的时候,乡下人到城里走亲戚,要是送上几匹土布作礼物,那可是相当体面的事情。

过去在乡间,考量女人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就是纺线织布的本事。因此,人们经常互相“取经”:看到哪家有好布,就剪一小块带回家仔细琢磨。即使是最寻常的“满天星”布,配色、纱线粗细不同,织出来的效果也都不一样。织布者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來配色定花型,所以每匹布都独一无二,每个织女都是设计师。

这种织布手法最早源于明朝初年,此后400多年,崇明一跃成为全国纺织大县,产品远销海外。但是,到上世纪90年代后,崇明土布却以人间蒸发一样的速度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到何永娣儿子这一代,已经没人织布了。

2000年的一天,何永娣偶然看到有人把家里长辈嫁妆里的土布拿来做拖鞋,她心疼不已。“她们真的太奢侈了,土布啊,怎么舍得下剪刀呢?我就说,你们还不如卖给我,对方就很大方地卖了……”因为年代已久,那匹土布已有些泛黄,上面除了标志性的“双喜”,还织着“中国”、“工人”、“美丽”、“青春”等字样。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抓生产时才有的布,织女必须手脚并用,精神高度集中。

2001年,何永娣踏上了土布收藏之路。因为她不愿见到年轻人糟践“宝贝”,“就像有些人喜欢奢侈品,有些人喜欢包包一样。我的爱好,就是土布。”

土布承载着女人一生的荣耀

起初,何永娣是“来者不拒”,只要是地道的土布,她都会收入囊中,可仅仅一年的时间,家里就被堆满了。丈夫就劝她说:“以后那些常见的布款就别收了,家里都要被那些土布霸占了。”何永娣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收布“标准”,比如,专门收那些带独特的“城墙”花纹,或者“千鸟格”花纹的,或者收那些做工精致,织法特别的。

每年的黄梅季节,都是何永娣的“收布旺季”。崇明乡下的婆婆奶奶们怕老布受潮发霉,一般都会在7月份把大樟木箱里的老土布搬出来,然后放在院子里敞亮的地方晾晒。这时候,何永娣就跑到乡下去收布。一次,她如常跑到乡下,有一匹布一下子吸引了她——上面除了错落有序的“喜”字,还重复排列着“去北京”、“ 王大春”、“ 王美丽”等字样,一看就是一匹有故事的布。

这是一匹“十六叶棕”的土布,由于织法复杂,周期长,当年会这种织法的人就不多,现在已经失传。“你想啊,要同时驾驭16个脚踏板,手还得使飞梭,脑子还得想怎么配色、构图,会这门手艺的人脑子和手脚得有多么灵活?”何永娣越看越心动,就登门拜访了那匹布的主人。

她满怀好奇地打听起这布的过往,已经80岁的老人略带羞涩地说道:“这有什么好说的,是很难为情的事,我怎么好意思给你讲。”原来,这匹喜字布的主人叫王美丽,布是老人结婚前花了7个多月织的,讲的是青春年少的她,在北京认识了一个叫王大春的男孩,也是崇明人,王美丽觉得很幸福,后来他们就订婚了,婚期是10月1日。听完故事,何永娣更想收了,然而王美丽说,你出多少钱我都不卖。

半年多后,何永娣还是惦记着这匹布,就又找到她家。这一次,何永娣掏了心窝,她说:“我从小就是穿着咱崇明土布长大的,可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懂得土布的珍贵,我不忍心看他们糟践东西,我是真喜欢这匹布,求求您卖给我吧,我一定好好保存!”听到这里,王美丽还没开口,丈夫便搭腔说,“反正你女儿又不喜欢(布),还不如卖给识货的。”可王美丽还是舍不得,她埋怨丈夫道,“你不要烦,你知道这匹布对我意义有多大嘛?反正我不想卖。”

又过了一个月,何永娣第三次上门,她对王美丽说,既然您不卖,我就来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好吗?王美丽大方地允许了。然而回家后,何永娣每晚对着照片,心里更不踏实了。她第四次来到王美丽家,开始谈价钱……就这样又谈了两次,直到第六次,何永娣又加了两千块,王美丽考虑了很久很久,才终于松了口——既然女儿未必能把这传家宝传下去,不如相信你。

开土布博物馆,再现“土布时尚”

据初步估算,何永娣已经收集了476个品种,2800多匹崇明土布,家里的两层楼被塞得满满的。有一天,儿子抱怨说:妈,家里都被你收满了,要不以后别收了,收那么多土布有什么意义?何永娣二话不说就从自己的收藏柜里抽出一匹老布给儿子看。

布上有一个“小女孩”,还织着“早”、“东南西北”等字,何永娣动情地说:“纸会坏,但布可以传家,夏奶奶用这匹布记录了自己的一生啊!”说完就给儿子讲起了布上的故事,“小人画”代表老奶奶自己,小时候她很幸福;“东西南北”四个字代表她十二三岁时跟做生意的父亲去过很多地方;长大后她在崇明做了工人,就在布上织出了“早”字,结婚后,她生了个儿子……故事到这里截然而止,何永娣说:“这匹布原本是10米,可剩下的那4米被夏家儿媳不知拿去做什么随意剪掉了。你说我收布有没有意义?”

儿子被问的低下了头,嘴里嘀咕说:要是别人都能知道这些老布背后的故事就好了。于是,他在网上给妈妈申请了一个“豆瓣小站”,然后把家里的土布都拍成照片上传到了网页上,还给那些有“故事”的土布加了文字补充。

没想到,第3天就有人专程赶到他家看布。那是一位年轻的摄影师,他说自己被土布蕴含的“质朴美”打动了。摄影师回去后,又有一批人慕名前来看布,甚至还有一所上海高校要邀请何永娣去他们学校进行“土布讲座”。

可庞大的布机不可能随身携带,要传承土布织造技艺又不能纸上谈兵,何永娣只能守在崇明家中,为每年夏天从各地高校前来求教的学生免费教学,从图案、纹样到织法、含义,一手一脚地讲解,也包括那些布的故事……前来参观土布的人越来越多,何永娣脑海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开一个崇明土布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会说话”的土布。

何永娣找到了镇上的负责人,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想法。镇政府同样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所以当即就表示会向上面申请。

2013年6月,在我国第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崇明土布馆”隆重开馆,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亲自题写了“崇明土布馆”的牌匾。该馆占地2000多平方米,征集了大量的土布纺织工具和崇明地域的色织土布,介绍了600多年来为崇明土布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再现了“一朵棉花做到头”的全过程,滚地笼,棉田,卧室、布荘、裁缝店等实景再现,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600年来男耕女织的时空隧道。

2015年10月,何永娣受邀参加了“北京国际设计周首届民艺论坛”,她能感觉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喜欢土布。当时,有位服装设计师找到她,希望和她合作,可因为崇明土布太美,自身的表现力太强,难以体现设计师的设计成就,又很难按照设计师的想法点菜式生产,所以,最终效果并不理想。

但这次合作给了何永娣一个新启发:让土布与现代元素结合,再现“土布时尚”。于是,何永娣就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自己的“豆瓣小站”上。没过多久,就有一家时尚品牌联系她。这家品牌公司在她那购买了几批样布,然后让设计师把这些土布做成西服,成品出来后再穿在旗下知名模特身上展示,结果一下就登上时尚杂志头条。

2016年5月,上海举行了“土布服饰设计大赛”。T台上,模特们身穿土布制成的衣服、披肩、裙子、挎包……这场“土布秀”一下就颠覆了人们对“土布”的传统印象,既潮流又充满了个性,不仅时尚还接地气。

如今,土布因其纯棉手工制作、无化学品且透气吸汗,再加上加工过程中丰富了色彩,一下成了都市人的抢手货,淘宝、天猫等购物平台上的土布制品更是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何永娣开心地表示:“以前崇明土布曾享有‘衣被天下的美誉,现在我就盼望著哪天再创造个‘时尚天下的辉煌。”

猜你喜欢
土布崇明美丽
三民文化村里的土布博物馆
绿色厚植,生态崇明
唤醒沉睡的民间技艺——浅谈土布发展现状与未来
夹缝中求发展:高阳商会与土布运销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土布不『土』
当上海菜系碰撞崇明特色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崇明模式 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