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哲学视野下“工匠精神”的本质特性及其培育策略

2017-05-13 13:08任雪园祁占勇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培育策略工匠精神

任雪园+祁占勇

摘 要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精神引领,具有“匠技”“匠心”“匠魂”等本质特性。当前我国“工匠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墨守成规的发展势头及敷衍塞责的职业态度等方面。作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精神支柱,需要从更新社会观念、营造创新环境、升华职业素养等方面来培育“工匠精神”。

关键词 技术哲学;“工匠精神”;本质特性;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4-0018-06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认知活动及其形成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实现一定目标而采用的技能、技巧、方法、手段以及相应的逻辑体系[1]。科学与技术本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只有互相扶持才可能真正造福人类,但在这对关系中人们往往轻视了后者。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将“科学技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概念。虽然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在我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技术作为一种有别于科学的独立文化体系往往被忽视,人们很少会提到技术理性、技术精神。而当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如同技术与科学的关系,两种地位相同的教育类型却受到了社会不同的对待。如果说“科学精神”是普通教育的精神支撑,那么“工匠精神”则为职业教育的精神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工匠精神”的缺失已经影响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和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工匠精神”的本质特性

科学过程重在认识世界、探索未知事实,敢于批判和证伪,因此科学精神的实质是求真,追求真理是科学家们一生的任务。而技术过程重在从事生产、满足人们需求,勇于改进和创新,因此工匠精神的实质是求效,追求效用使产品和服务尽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最佳的效能甚至最高的效率。目前,中国社会越来越重视这种遗失已久的“工匠精神”,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由此,“工匠精神”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重树“工匠精神”业已成为制造业强国和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因此,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厘清“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本质特性至关重要。

(一)别具“匠技”

所谓“匠技”,是指工匠的技术、手艺、本领,这是一个匠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经济学家罗森布鲁姆认为,技术是企业发展、生产、传达其产品和服务的知识、诀窍、技艺的理论与实务的总和[3]。显然,技术无论在生产实践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技术哲学家卡普在《技术哲学纲要》一书中对人类通过技术获取自我解救的伟大活动发出赞叹:“人,这个在紧要关头突然出现扭转局面的人,从他所创造的工具和机器,从他所想出的铅字中显现出来,面对他自己,这是何等的伟大啊!”[4]马克思同样认为,人无论制造工具还是使用工具,其本性都是关于技术与技巧的创造性活动[5]。两位哲学家的观点不仅是对工匠们技术、技巧的高度肯定,更是对他们行为及精神的高度赞扬。几千年来,有许多能工巧匠,磨制石器,冶炼青铜器,铸造铁器,打制各类武器,制作精美家具,精雕细刻各种工艺品等,他们可能不识字,没学过太多文化知识,但靠父母教养,靠师傅传授,经过千百次的尝试、磨练,最终掌握熟练的技能技巧[6]。这些匠人利用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打造的精美器物,正是依靠着他们默默坚守、孜孜以求的不舍精神。“工匠精神”发展到当今社会,更需要发扬这种专注执着的品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二)独具“匠心”

所谓“匠心”,是一种独到灵巧的心思,指工匠们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工匠们对工具的打磨、数值的计算、产品的成形以及精度的检测都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程序,他们尽力打造精品,竭力追求完美,努力将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从99%提高到99.99%[7]。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一个吹笛手、一个木匠或任何一个匠师,总而言之,对任何一个有某种活动或实践的人来说,他们的善或出色就在于那种活动的完善。”[8]柏拉图认为,“没有一种技艺或统治术,是为它本身的利益的……一切营运部署都是为了对象的完美。”[9]至善尽美的产品正是源于工匠们对工作的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当然,除了精益求精的品质,作品还充满了巧妙的设计。实用主义技术哲学家杜威就曾夸赞工匠们所仿效的模型和式样已经达到了高度的美术发展水平[10]。或许在旁人眼里,工匠们的工作只是机械化的打磨、乏味无趣的修改,但是在他们自己眼中,这是在创作一幅画、一首诗,不知不觉便倾注了内心深处最丰富的情感。正是有了这种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才成就了古今中外工匠们对设计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的追求完美、对技艺的优化升级、对品质的始终不渝,不断实现着“自由创造、价值创造、协同创造”的完美统一[11]。

(三)颇具“匠魂”

所谓“匠魂”,是指工匠们对工作的敬畏、入魂,达到人与物的高度契合。魏源指出,“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即当某项技艺达到巅峰后,再前进一步就能接触到“道”,即天地规律[12]。匠人们将自己的“魂魄”和全部心血都投入到工作之中,向世人诠释万物有灵,把打造精美绝伦、令人称道的产品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马克思认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于这个目的。”[13]工匠们总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大众的需要对产品进行创新,用心为消费者营造最舒适的环境,送上最体贴的关心。《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业是最高境界,是最好的职业导师,也是最能够激发人类工作热情、奉献激情、创新灵感的境界[14]。因此,只有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为之付出真心,才能在岗位中体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不断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活力,将产品和服务推向极致。匠人们这种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工匠精神”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具有崇高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事实上,正是由于“工匠精神”體现着“大禹治水”的职责与信念、“精卫填海”的气魄与豪情、“铁杵磨成针”的坚定与执著、折射着“卖油翁”的自信与淡定、蕴含着“凤凰涅槃”的勇敢与坚韧,才使其日益成为一种当之无愧的塑造经典、成就伟大、缔造传奇、传承文明的重要精神力量[15]。

“匠技”是载体,“匠心”是桥梁,“匠魂”是升华,三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关系。单有“匠技”不代表具备了“匠心”和“匠魂”,“匠心”则在拥有“匠技”之后方得以体现,“匠魂”也只有和“匠技”“匠心”融为一体才富有生机和活力。“匠技”、“匠心”与“匠魂”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底座,共同支撑起“工匠精神”的智慧与奉献。

二、“工匠精神”缺失的表现

技术过程的求效思维与科学过程的求真思维既密切相关又独具特色。求效思维更注重对目的的把握,着眼于从现实到目标的综合分析,明确技术实施的前提,包括有利条件、制约因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最佳结果、最佳途径、最坏可能、机会成本、人力因素、投入产出、阶段目标的分析等[16]。经过这一系列条件的分析加之工匠们忘我的努力,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然是完美无瑕、不可挑剔的。但现实社会的结果却非如此,产品质量令人担忧。卢卡奇认为,人类文明始终存在两种张力,一种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特征的人本主义,一种是可计算化、可定量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与经济的结合在现代社会里,演变成了建立在被精细计算基础上的经济理性[17]。质量低劣产品产生的根源正是这种经济理性的非理性扩张,使得代表人本主义的“工匠精神”不断萎靡、逐渐缺失。

(一)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产品和服务发展的品质却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人们在这个以经济理性为主流的社会里,从某种程度来说,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较为严重的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首先,表现在企业的平均运营寿命上。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到4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至8年;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约10万家,而中国有100万家,是美国的10倍,不仅企业的生命周期短,能做大做强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18]。企业被这种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所影响,盲目追求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的运营模式,却忽视了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长期发展。其次,表现在企业和商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上。由于企业和商家不规范的运营模式,导致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市场上充斥着各種假冒伪劣商品,新楼裂缝、疯抢日货的新闻频繁曝出。这些现象表明部分企业把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却忽视了自身的信誉和消费者的利益。第三,表现在工匠的社会地位上。作为培养工匠主阵地的职业教育常常被冠以“次等教育”的名号,“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使得工匠们的待遇偏低、地位不高。大众对“工匠”职业抱有浓厚的歧视和偏见,加之社会等级观念作祟,崇尚宗法伦理道德,习惯性地将工匠视作“苦役”,将工匠实践视作“奇技淫巧”[19],致使人们普遍不愿从事有关技术劳动的工作。

(二)墨守成规的发展态势

精雕细琢的产品应当是完美无缺的,能够满足人民的需求,但是如果这些耗费匠人巨大心血的产品和服务只是模仿前人、没有创新,那么结果不会令人满意。“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20]。但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社会各行各业墨守成规、不善创新的案例比比皆是。首先,表现在核心技术的匮乏上。例如,中国正在使用的高端医疗器械中,80%的CT、中高档监视仪,85%的检验仪器,90%的超声波仪器、磁共振设备、心电图机都是外国品牌。号称“制造大国”、工业生产增加值早在2010年就排名全球第一的中国仍处于许多重大技术产品不具备自主生产能力及技术附加值高的设备不得不依赖进口的尴尬境地[21]。究其原因,并不是中国不具备这些技术,而是因为缺乏创新思维,不懂得技术的迁移和变通。其次,表现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上。当前中国经济受到了内外夹击,从外部来看,西方国家相继提出制造业回归,例如,美国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使中国经济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从内部来看,由于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优势转移,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把控住低端制造业对中国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正是因为缺乏一种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致使中国经济结构迟迟难以转型升级。再次,表现在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职业院校没有担当起培养技术人才的责任,不加创新、一味地模仿普通教育的模式,重理论、轻技能,重知识、轻实践,根本没有形成适合职业教育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高技术人才和工匠人才极度缺乏。

(三)敷衍塞责的职业态度

2015年,央视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向人们讲述了8位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这些工匠们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在平凡的岗位上造就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之所以能每天淡定从容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并乐此不疲,应当是对工作怀有一颗尊重、热爱的心。正是这种对工作的敬畏和钟情才给他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用心做一件事情,这种行为来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灵魂的本真,不图名不为利,只是单纯地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但是在这个“重学历、轻技能”、经济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里,这样的工匠越来越少,人们被一种敷衍塞责的职业态度所笼罩。首先,表现在职业院校关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上。根据学者对国内600多家企业的调查,大部分企业对青年就业人员的最大希望和要求是,除了上岗必须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工作责任心[22]。但是各级职业院校始终保持着“重技能、轻素养”的办学态度,忽视了学生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的培育,使得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普遍缺少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和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其次,表现在人们的职业选择上。家长和孩子都不愿从事与技术劳动有关的工作。多数人只看重岗位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利益,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抛之脑后。第三,表现在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似乎与己无关,人们更多的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作自己的人生哲学,很多人对工作提不起精神。而那8位匠人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工匠精神”与当今社会渐行渐远,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势必会影响个体的职业发展,阻挡社会前进的脚步。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科学屬于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技术属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人类自诞生以来就离不开技术。当代社会,我们不再生活在由纯粹天然的自然物构成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个由技术构建起来的人工世界里,为技术所包围[23]。随着技术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技能已愈来愈走出其狭小的劳动和生产过程,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各个专业背后都隐藏着共通的精髓——工匠精神[24]。依天工而开物,观物象而抒臆,法自然以为师,毕纤毫而传神——工匠做事,有板有眼,一丝不苟,求效唯美[25]。而现实社会中,那些不忘初心、默默坚守、锲而不舍的大国工匠越来越少,那种推陈出新、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的“工匠精神”也艰难形塑。当今中国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面临着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国家需要培养一支数量充裕、技术高超、素质优良的高技术技能工匠队伍,更需要培育一种将“匠技”、“匠心”和“匠魂”真正融为一体的“工匠精神”。

(一)以更新社会观念为先导,强化“匠技”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重要的批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就需要社会和国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引领潮流的产品不被侵权,让高品质产品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让追求卓越的企业有丰厚的市场回报,让辛勤付出的工匠得到公平的待遇[26]。因此,应以更新社会观念为先导,不断强化“匠技”能力,培育默默坚守、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一是要努力打破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重视技术发展和产品质量。技术和人才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企业要警惕被无限扩张的经济理性蒙蔽双眼,积极营造重视技术、珍视人才的氛围。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其拥有场地和设备的优势,与职业院校建立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的互利关系,让职校学生体悟企业文化的同时也为企业员工带来浓厚的文化气息。企业只有具备了不断更新的技术、精益求精的人才和诚实守信的运营模式,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才会臻于完美,也才能在社会中利于不败之地。二是要转变社会观念,提高工匠人才的社会地位。我国缺少高技术人才和工匠人才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本是因为缺少工匠人才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因此,社会、政府和职业院校应形成互动共振的联合系统,携手提高工匠人才的社会地位。首先,社会应当树立工匠楷模,大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例,倡导人们尊重工匠、学习工匠精神。其次,政府作为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者,亟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学位的等值,真正保障技术技能人才获得应有的薪酬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27]。第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人才培养、企业发展、国家繁荣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型,自然应担负起培养工匠人才、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责任。职业院校应转变以往“重理论、轻技能”的思想,重新审视“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看到工匠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期待,充分认识其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确立与“工匠精神”培育相适应的人才观、发展观和质量观[28]。同时,职业院校要加强顶层设计,找准办学目标,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学理念和制度设计中,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

(二)以营造创新环境为保障,培育“匠心”气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政府提出的重要施政理念和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具体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国表达和实现途径[29]。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给中国未来发展营造一个欣欣向荣、万众创新的环境,社会各界都应行动起来,积极转变陈旧思想,培育“匠心”气质,培育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一是要及时扭转当下社会墨守成规的发展势头,倡导创新精神。当前,世界制造业格局的不断变革和我国经济结构难以转型的现实表明,面对危机一定要审时度势,推动社会创新发展。工匠们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可能随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企业应鼓励和嘉奖工匠们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大胆革新。同时,政府和社会力量也应积极参与,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鼓励技术迁移,抛弃思维定势,努力扭转当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发展势头。二是要开拓眼界,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应努力寻找新的制度模式,寻求外界合作,让“工匠精神”深深扎根于职业教育。首先,通过深度产教融合让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全面合作。将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融入到真实的生产和工作化环境中,不仅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有效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的重要途径,也是通过实践育人培养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重要平台,同时更是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对接从而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点[30]。其次,实施现代学徒制,将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为依据、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实训基地与工作现场为情境、以理实一体化课程为载体的现代学徒制能在健全组织、有效制度与充足资金的保障下,通过教师和师傅的言传身教,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31]。因此,职业院校应通过深度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紧紧抓住和企业、社会沟通的纽带,推动学生更好地感受并传承“工匠精神”。

(三)以升华职业素养为目的,重塑“匠魂”意识

德国人近乎刻板的严谨认真,使产品质量丝毫不差;日本人视质量为生命的强烈自尊,将产品好坏与个人荣辱联系在一起;瑞士人以忠诚和专注闻名,其银行业、钟表业在全球独占鳌头[32]。这些国家正是凭借令人赞叹的产品质量和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而闻名世界、受人钦佩。优秀工匠们在制作器物的过程中,全心投入,注重心灵体验,将其视作一种审美志趣的物质载体,进而融入自身的理性哲思,在超越狭隘的功利性后达到对“器物”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追求[33]。因此,重塑“匠魂”意识,提升人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育人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工匠精神”至关重要。一是要积极冲破敷衍塞责的心理阴霾,培养人们乐观向上的职业心态。首先,政府作为价值观最有力的宣传者和引导者,应充分发挥其在大众职业态度、职业素养方面的影响力。倡导社会媒体对敬业乐业、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进行宣传,可以制作一系列的纪录片或公益广告,让人们在无形之中习得这种勤勤恳恳的职业精神,培养工作的乐趣。其次,企业应当树立敬业员工模范,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他们双重褒奖,让工匠们消除后顾之忧,最终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企业文化,带领每一位员工更好的前行。二是要转变办学思路,升华职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院校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院校本身治理与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职业院校学生个人获得职业成功的重要保障[34]。因此,为了学生未来的专业操守和职业追求,职业院校理应摒弃“重技能、轻素养”的办学思路,不断破解职业道德培养的难题。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要真正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融入到学生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操作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敬业乐业的“工匠精神”。其次,通过必要的人文课程、职业生涯课程的学习,必要的理性培育和引导,使得职业院校整个育人体系都包含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内容[35]。第三,要引入体现职业特性的工作规范与标准、职业能力与素养等优秀企业文化元素,打造职场化的实习实训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36]。

参 考 文 献

[1]鄧树增. 技术学导论[M]. 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7:23.

[2]孟凡华. 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2016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综述[J]. 职业技术教育,2016(15):11-14.

[3][23]那日苏.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15.

[4]李文潮,刘则渊.德国技术哲学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81.

[5][13]乔瑞金. 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4.

[6]刘道兴. 技术精神、求效思维与人类价值体系的四维结构[J]. 中州学刊,2009(6):167-175.

[7]栗洪武,赵艳. 论大国工匠精神[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58-162.

[8]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M]. 廖申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9.

[9]柏拉图.理想国[M]. 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9.

[10]盛国荣. 杜威实用主义技术哲学思想之要义[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32.

[11][15]李宏昌.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 职教论坛,2016(16):33-37+96.

[12]刘晓. 技皮·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J]. 江苏教育,2015(44):20-22.

[14][26]李进.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16]陈凡,陈红兵,田鹏颖. 技术与哲学研究2010-2011卷[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4:57.

[17]肖群忠,刘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18]王文明. 从《道德经》中寻找企业基业长青之路[J]. 企业文明,2012(10):44-47.

[19][33]黄君录.“工匠精神”的现代性转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8):93-96.

[20]刘文韬. 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4-17.

[21]汪应洛,刘子晗. 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6.

[22]王靖高,金璐. 关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2016(36):62-64.

[24]周如俊. 职业教育更需要培养“工匠精神”[J]. 江苏教育,2016(20):32-33.

[25]徐桂庭. 以工匠精神引领时代 以工匠制度创造未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6):107-115.

[27]孟源北,陈小娟.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 职教论坛,2016(27):16-20.

[28][36]黄君录. 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16(8):50-54.

[29][32]王京生. 论工匠精神与民族复兴[N]. 中国日报,2016-05-10.

[30]李梦卿,任寰. 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2016,(11):66-71.

[31]李宏昌,王娟,王珂佳.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培育品牌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以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白酒方向)为例[J]. 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3):71-76.

[34]我们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制造强国背景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6(30):11-14.

[35]梅洪. 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 职教论坛,2016(25):79-81.

猜你喜欢
培育策略工匠精神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德才铸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