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角下钦州坭兴陶产业的发展、保护与管理

2017-05-13 00:54蓝颖李杏桃
学理论·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坭兴陶文化生态管理策略

蓝颖+李杏桃

摘 要:坭兴陶是钦州最具特色的民俗产业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进入21世纪以后,其曾辉煌一时的父业子传、师徒相传的农耕文明发展道路严重阻碍其发展。如何保护、留存坭兴陶产业的取材特色与工艺特色,如何继承其在漫长岁月里形成的文化特色,成为今天人们所要思考的一个难题。因此,在文化生态视角下审视钦州坭兴陶产业,在人、环境、文化的相互关系中探讨文化起源的特色与魅力,将为科学发展、保护与管理这个产业提供一种建设性视角。

关键词:坭兴陶;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155-03

坭兴陶作为钦州乃至广西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其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与人文底蕴,在我国制陶用陶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进入21世纪以后,则有“销声匿迹”之嫌。之所以如此,与时代的躁动感有关,更重要的是缺乏从文化生态视角下审视行业的产生与传承,缺乏将现代管理理念引入行业的规划与发展。

一、从文化生态视角看坭兴陶的产生、发展和传承

文化生态视角是指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联性出发研究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环境、文化的相互关系中探讨文化起源的特色与魅力,并对其特有的文化形貌和模式予以阐释。在文化生态视角下,坭兴陶产生的生动记忆、发展的文化基因渐次呈现,成为钦州乃至广西地区民族文化的基本标识与解码器,内蕴了其民族历史发展的血脉,体现了传承的生态潜力。

1.钦州数千年制陶用陶历史是其文化底蕴

钦州有着数千年的制陶用陶史,从新石器时代到隋唐皆有据可考。这种源远流长的历史沉淀到代代相传的制陶技术中,内化为坭兴陶的文化底蕴。不过,虽然钦州制陶用陶历史悠久,但坭兴陶的正式命名却是在近代。

经现代考古学家考证,广西先民在距今6000-9000年前就学会了制陶用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考古工作队在钦州、防城港等多处滨海贝丘文化遗址内发现了石器、骨蚌器、陶器等工具,经专家鉴定均为新石器时代遗存。虽只是简单工具,但却有力证明了先民对陶制品的制作与使用。

至隋唐时,钦州陶瓷制作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据钦县志记载:“我钦陶器发明于唐朝以前,至唐而兴益精致。民国九年(公元1921年)城东七十里平心村农于山麓发现逍遥大冢,内藏宁道务陶碑一方,为高四尺余之巨制,旁附藏陶壶一个,此碑刻有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3)字样。”[1]1988年,钦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钦州东场镇唐池岭遗址上发现了多处隋唐时期古窑址,其中出土的大量陶片都是佐证。两宋时期,钦州制陶业的烧制工艺和对原料的提炼水平都有较大提升。忽必烈推翻南宋政权后,其当政措施对各地制陶业的发展都有不利影响。跟随这种大环境,元朝到明朝期间,钦州制陶业逐渐衰落,偏安在民间一隅。

虽然钦州制陶用陶历史悠久,但坭兴陶及至近代才被正式定名。相传清咸丰年间,制陶艺人胡老六偶然发现一处紫坭陶土,以其做烟斗、玩偶,精美、坚硬,十分受百姓欢迎。坊间制陶艺人见之纷纷效仿,几经改良又制出了茶壶、花瓶、香炉等产品。因紫坭陶十分为大众喜爱,又艳羡当时著名的宜兴紫砂陶名称的雅趣,当地人遂以“坭兴”相称。事实上,“坭兴”二字还与本地语言“时兴”谐音,因而这一名称里还寄托了当地人对陶业兴旺发达的愿望。久而久之,“坭兴”也就成为钦州紫坭陶的代名词。

2. 父业子传、师徒相传的农耕文明印迹

广西民族地区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文化子体,其传承与发展必然带有母体文化的特征。传统农耕文明生产活动的主要特征是聚族而居、男耕女织,是谓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下的手工业大都是作坊式的,规模较小,制作工艺也是父子、师徒相传。钦州制陶业也不例外。

虽然钦州制陶业历经各个朝代,艺术特色和制陶工艺皆有较大发展,两宋时期更是注重陶制品的美观与实用性能相结合,但仍然无法摆脱农耕文明的作坊印迹,无法摆脱家族式的经营模式与父业子传或师徒相传的技艺传承方式。比如清同治光绪年间钦州城南有名的坭兴巷,也不过是四十多家作坊的汇集处,仍停留在家庭手工业阶段,更不要提工场手工业或是机器大工业阶段了。即便是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制陶史上的首块金牌的花瓶,其制作者也是这条巷子上“黎家园”中的黎永春、黎永旭兄弟。

及至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犯钦州,许多制陶艺人远走他乡,坭兴行业再遭重创。新中国成立后,钦州市成立了坭兴工艺厂,一度使坭兴陶制作“枯木逢春”,并在1953年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与宜兴紫砂陶、四川荣昌陶、云南建水陶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即便这样,坭兴陶的制作及影響也未恢复往日风采。在20世纪末,坭兴陶产业再次没落。虽经重振,但其产业链仍非常脆弱。

3. 非遗视野下的坭兴陶蕴味保护发展

经过岁月的积淀与洗礼,坭兴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魅力,并以此承载钦州千年历史文化的韵味。就其传承与发展来说,这种蕴味就是其灵魂所在。作为钦州最具民俗特色的产业,坭兴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取材特色。坭兴陶制作用土为钦州特有的优质紫红朱泥,最新检测报告显示,所测陶土中含有钾、钠、铝、铁、钛、硒等微量元素,且陶制品无有毒矿物质析出,能自动把水变成弱碱性,具有“暑天盛食越宿不馊,泡茶数日色味不变,养花娇艳经久不谢”的养生功能,这就决定了它选材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产品性质的独特性。

其次是工艺特色。坭兴陶的制作工艺一直比较独特,且不论一把壶的制作要经历拉坯、打磨等数十道工序,且不论雕刻技艺需以刀代笔,展现中国书法、绘画、篆刻艺术精华,单单其烧制过程中的“窑变”技术就是其他陶器制作中绝无仅有的。“窑变”是指坭兴陶制品在烧制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即在坯体原有铁红色的基础上隐约呈现多种色泽及纹路变化。“窑变”花纹的特色不同,打磨过程的方式、方法与重心也会不同,打磨匠人的经验、品味也在这里显现,这就决定了坭兴陶制品的独一无二性与不可复制性。也因此,“窑变”这种烧制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再次是文化特色。钦州历史上糅杂的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壮乡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味道都于坭兴陶制品中体现,民众的生活情态都于其上展现。因此,有人认为钦州“坭兴陶的民族文化形态与人们生活方式密切相连,大都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心态和审美情趣。”[2]这既说明了坭兴陶韵味的形成原因,也表明了坭兴陶的发展所在。包括后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的《高鼓花樽》以及2010年被上海世博中国馆永久收藏的大花瓶《世博缘·壮乡情》都是满载这种韵味的佐证。

可见,坭兴陶以有形的陶器、无形的陶艺与深厚浓郁的历史积淀彰显其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特殊魅力,这也将是它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世界之林的“秘密”所在。

二、坭兴陶产业现状及其存在主要问题

虽然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说,坭兴陶有著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条件,发展潜力可观,但在现实中其发展现状并不十分乐观。

1.现状调查:农耕时代的作坊式经营仍占主体

近年,坭兴陶产业传统落后的经营模式得到了改善,并开始向现代化的经营模式转变,但总体来说,当下仍是以作坊式经营为主,规模小、产品种类单一、高级技术人才缺乏。

根据网络可查资料,目前钦州的坭兴陶企业有300余家,其中进行工商注册的企业大约180家。在众多企业中,除了广西坭兴陶艺、承坭斋等几家较大的企业,管理混乱、技艺较差的手工作坊仍占很大比例,且产品主要以花瓶艺术陶和茶具、茶杯等日用陶为主,种类、花色较为单一。坭兴陶每年的新产品研发只有几十种,这相对于其他陶瓷先进地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来说可谓微乎其微。

目前钦州坭兴陶行业从业人员有8 000多人,相较于2006年的1 000多人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坭兴陶官网资料显示,如今活跃在坭兴陶产业一线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只有2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广西陶瓷艺术大师57人,钦州市级坭兴陶工艺美术大师45名。虽然相较于2010年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师1人、广西工艺美术师9人来说是增长了数倍,但以从业人员比例来看,高端人才仍旧缺乏,致使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这些,都成为坭兴陶产业发展、传承的桎梏。

2.原因分析:缺乏现代管理的方法与意识

通过对钦州坭兴陶产业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诸多问题的存在都因其还没有从旧有的农耕时代发展道路上转型,在新时代背景下,旧有的作坊式经营愈发适应不了形势。具体来看,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才短缺和营销方式单一等都是影响坭兴陶产业发展的直接阻碍,而其核心则是缺乏现代管理的方法与意识。

钦州的许多坭兴陶企业都是近年来由个体投资兴办的,初始投入资金在百万以下,场地小、设备不足。因为资金不足,薪资待遇不够丰厚,就没办法吸引有才华的新人入行,行业就会缺乏新鲜的血液;因为资金不足,企业无法重金聘请资历、技术水平较高的大师,行业技术就会落后,要知道瓷都景德镇虽然从事陶瓷工作的人数有15万人,但高级人才却超过10%,工艺美术大师占了全国的1/3,这都是钦州坭兴陶产业所无法企及的。没有大师就无法自主研发产品,就无法进行产品创新;没有产品创新企业间就只能互相模仿,造成生产产品单一。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行业与产品皆每况愈下。坭兴陶行业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健的网络销售体系,批发靠政府采购、零售靠办会展销等方式都使市场过于狭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制约坭兴陶产业发展的直接阻碍的根源都在于缺乏现代管理的方法与意识。因为现代管理方法也未必都要求大而全的,未必都要求生产规模化和经济集权化,还要考虑产业的长远发展,要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从管理创新角度看坭兴陶文化生态产业传承

文化产业是一种社会生产形态,是一种经济现象,它以有形的商品交易获得经济效益。坭兴陶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业,本应是产业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因此要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匹配的现代管理方式与管理意识。这就要求政府或企业在管理管控产业时,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不仅要考虑眼前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长远的经济效益,更要考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资源管控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把控行业规划是其特色取材的保障

钦州坭兴陶的取材特色来自其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这种资源既是钦州独有的也是不可再生的。虽然目前来看资源储量丰富,但我们仍要考虑到其长远发展的需要、环境保护的需要,对其特色资源进行保障。

当下,关于坭兴陶土资源的保护还没有出台。陶土基本上都是随意露天开采,且价格低廉。但价格低廉并不是无序开采、随便浪费的理由,不能因此就忽视了陶土资源的保护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此情况下,政府部门应对钦州市坭兴陶土开采加以管控,实行规范化有序开采,提高个人及企业开采的准入门槛,制定对浪费性、破坏性开采的惩罚措施。坭兴陶土自带的净化功能,在21世纪污染较重的今天尤其珍贵,企业既然抓住了坭兴陶制品天然、无毒、养生的特质,既然充分挖掘了其附加价值,大打天然牌,以洁净、绿色、环保为主题来重新定位其制品,就更应保护这种资源,不破坏,不浪费。而作为从业以及消费坭兴陶制品的个人,乃至每个钦州人、每个广西人,都要培养珍惜钦州陶土资源的意识。唯有这样,多头并进,才能行之有效地保障坭兴陶的特色取材以长久。

2.原生“味道”与工艺创新相结合是其工艺特色的保障

钦州独特的陶土资源与独特的烧制技艺是坭兴陶原生“味道”的体现。在新世纪,这种原生“味道”还需与工艺创新相结合,才能使传统与时代完美融合与展现。

事实上,由于坭兴陶陶土的独特性质,如今坭兴陶的工艺大多都还是手工制作。调配搅拌泥浆的搅拌机、过滤泥浆的振动筛和给泥浆脱水的压滤机等机械工具,只是应用于制陶的准备阶段,拉胚、烧制、雕刻等尽显个性的关键程序还是要靠手工完成。就是这种传统的手工制作让坭兴陶的原生“味道”得以保存。并且,这些“味道”还在制作工艺的发展中得到提升。如《高鼓花樽》的作者李人,就在岁月给予的经验中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工艺特色,将优美的造型、绚丽的窑变色彩结合到表现壮乡风情的作品中去;成长于坭兴陶世家的吴丽华,能结合陶土特性,把手拍壶技艺定位在方形壶的工艺之上。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部分工序需要手工精细制作,并不是在拖坭兴陶产业发展的后腿,而是其品质的保证,像劳斯莱斯汽车,直到今天,其发动机还完全是用手工制造的。手工制作保证了产业的灵魂,而机械参与则保证了产业的规模。正是因为二者的不同作用,才可以为坭兴陶制品划分不同的档次。精品陶瓷需要底蕴十足的匠人与技术,也可以带来较高的利润,但却不利于行业的普及;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日用陶“味道”稍差,却可以其价廉优势扩大消费群体。二者相结合,都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3.民间拜师与学院培训相补足的人才培养方式保证文化特色的传承

坭兴陶的文化特色,也就是它的魅力,就在于它以其自身的样貌与工艺展示了钦州上千年来的历史底蕴与风土人情,展现了民族的文化精神与民众的价值观念。这种展现,必须是通过人来展现,这种传承,必须通过人来传承。换句话说,是在培养新时代大师的目标下来传承的。

近些年来,高层次人才的断档一直是坭兴陶产业发展的桎梏,这与坭兴陶产业仍未摆脱农耕文明作坊式经营的印迹有关,也与新时代下年轻人的兴趣点涣散有关。传统的传承方式一般以拜师学艺或者是家族内部的世代相传为主,发展规模过小、传授技艺过于单一。如果年轻的孩子不喜欢,家族内部的传承还会遭遇危机。因此要用学院培训相补足,以吸引更多感兴趣的传承者加入其中。

冯骥才说过,“艺术的东西最终还是靠艺术本身吸引人,我们的传承甭管想多少办法让孩子继承,但是如果没有魅力吸引他,孩子就不会被吸引,也不愿意传承。”[3]也就是说,有没有传承人,还是要看产业的魅力。这种魅力,既要靠现实中匠人的地位与收益来确认,也要靠产业自身文化历史的积淀与艺术的熏陶来显现。家族传承有利于传承历史的积淀,学院培训则利于晕染艺术的熏陶,扩展其视野与见识,厚积其文化底蘊,提高其领悟能力,增强其创新的能力。二者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独特的、一流的人才。

事实上,陶瓷的艺术也就是人的艺术,有“味道”的人才能做出有“味道”的作品,一流的人才才能做出一流的作品,这就像贵族的形成那样,需要经过岁月与文化的积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以培养艺术家之心来培养坭兴陶的制作者与传承者,才能让坭兴陶的文化生态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才能保证坭兴陶传承的方向。

四、结语

我们不难看出,坭兴陶作为钦州最具特色的民俗产业之一,以其所独有的陶土取材特色,“窑变”等制作工艺特色,糅杂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壮乡文化与中原文化历史韵味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在文化生态视角下重新审视坭兴陶产业的发展、保护与管理,不仅能为这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思路,还能弘扬广西民俗文化,打造钦州“南方大港、千年陶城”的城市形象,为北部湾地区经济与文化的振兴与发展发挥力量。

参考文献:

[1]钦县志[M].台北市广东钦廉同乡会铜鱼文教发展基金会印行,1990.

[2]马玉山.非遗视野下的坭兴陶文化保护研究[J].大舞台,2015(5).

[3]冯骥才.传承是非遗的生命[N] .中国艺术报,2015-12-09(8).

猜你喜欢
坭兴陶文化生态管理策略
高速公路合同计量变更管理策略
浅论肝胆胰外科护理的风险因素与管理策略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食品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策略
中职民族陶艺特色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的探索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在新常态下培养中职学校坭兴陶专业学生成为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探索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