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休闲游憩理念的东湖绿道网络规划探析

2017-05-13 08:24黄刚陈玮婷陈悦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7期

黄刚+陈玮婷+陈悦华

摘要:通过分析休闲游憩绿道的功能、景色的特点以及建设的意义,研讨了武汉东湖休闲游憩绿道的建设意义和主要特色,论述了武汉东湖休闲游憩绿道对保护东湖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改进武汉居民的生活将起着巨大的作用,可以给其他城市将来建设休闲游憩绿道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道网络;休闲游憩;武汉东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7-1284-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7.021

Analyses on the Planning of East Lake Greenway Network Based on the Conception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HUANG Gang, CHEN Wei-ting, CHEN Yue-hua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way networks' construction for leisure and recreation, and expounds the special effects of Wuhan East Lake greenway for leisure and recreation in improving the life of residents in Wuhan and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East Lake,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creational greenway networks' construction of other citi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greenway network; leisure and recreation; Wuhan East Lake

绿道[1]是指顺着丛林、小溪、湖泊以及河畔等天然产生的或者后天人为修建的呈线性的绿色开放空间,能够构成和自然生态环境亲密连接的线性景观廊道;而且起着传递物质、能量与各种信息的作用,能有效地促使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绿道网络是由各种不同功能为主的绿道彼此叠加和连接在一起构成的,除了保证绿道的基本功能,而且还更加重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有很多国家及城市都在开始关注绿道网络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对城市绿色生态体系的改进功能[2],将绿道的理论运用到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必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武汉市的绿道网络[3]是以“一心、两环、六楔、十带”的布局来规划设计的(图1)。绿道规划实现后必定会在多方面显现出优化武汉市的生态格局、平衡以及安全的巨大作用[4],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推动旅游产业的进步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资源的整合[5]。其中武汉东湖绿道的设计是以山水资源为依托,以人文历史为纽带,以慢行交通为载体,以游憩娱乐和绿色旅游为根基,将休闲游憩绿道建设为市民浏览湖光山色、探寻城市记忆、实践绿色生活、享受幸福武汉的好地方,让“慢生活”成为一种意境。

1 休闲游憩绿道的功能与定义

城市中潜在的休闲游憩资源,例如湖泊河流、抛弃不用的道路和天然的绿廊等公共通道、都市和绿地系统之间连接的通道及各种人文游憩间的通道,都是休闲游憩绿道的基础。

1.1 休闲游憩绿道的功能

休闲游憩绿道的主要功能就是给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但也对生态环境、人文历史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它所表现的功能也有所差异。如果一个区域的游憩资源十分充足,那么提供游憩、保护环境就是其主要的功能[6];如果一个区域的人文历史资源十分充足,那么提供游憩、保护历史文化就是其主要功能[7]。

1.2 休闲游憩绿道的定义

因此将休闲游憩绿道定义[8]为是一种能够将绿道延续到城市的每个角落,连通城市里重要的休闲游憩资源、绿地系统以及步行商业区和社区;使城市里原有的绿色廊道与休闲游憩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发挥游憩健身、休闲娱乐以及步行浏览和保护生态作用的公用休闲游憩资源;其主要目标是做到市民在游憩步行时就能够将城市的自然景观尽收眼中,而且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良的休闲游憩场所,使城中的休闲游憩资源的可达性与连通度大幅度提升,使休闲游憩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从而使市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2 休闲游憩绿道的景观特点及其建設意义

2.1 休闲游憩绿道的景观特点

休闲游憩绿道起源于绿道,只是更加强调了绿道休闲游憩的功能,特别是当市民想从事比较长距离的休闲放松活动时就很合适。另外,跟一般的绿道比较,休闲游憩绿道还具备下面的四个特点[9]。

1)效益最大化。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均土地资源极度匮乏,所以大规模地实行绿地建设不太现实。然而休闲游憩绿道无论是生态环境较好的滨水公园、道路绿地以及各类型的文化遗产,还是弃置的铁轨、水渠都可以经过精心的改造得到充分的利用,其建设方式非常灵活。另外,休闲游憩绿道还能够对各类植物和动物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进行保护[10],从而能够防止因城镇化而毁坏自然环境,让极其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2)功能多样化。休闲游憩绿道的主导功能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发挥区域连通的作用,但除此之外,它还具备休闲放松、守护文化遗产等其他功能,规划时还可以使其与步行系统和非机动车道的规划相衔接;在当今机动车称霸道路的背景下,休闲游憩绿道可以给骑车与步行族提供一种舒适的活动场所[11,12];这样就可以构成一个多功能相互交融的绿道网络体系。

3)景观地域化。因为地区的不同,每个城市的气候情况与地域环境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在进行休闲游憩绿道规划的时候,就应当将每个城市所具备的景观特色,例如山体、水体、林地和耕田等充分考虑进来,然后经过各种造景手法来进行强化,就可以造就因地制宜、极具本地特色的城市绿道景观[13]。

4)结构系统化。虽然休闲游憩绿道的建设受到城市用地的限制,想建设一个封闭环状的休闲游憩绿道在大部分城市都是不能实现的,但是可以与现有园林路和绿化比较好的道路有机地串连起来,进行统一改造,让休闲游憩绿道的结构和功能最大程度地合理和系统化,进而可以大幅度提升其使用效果。

2.2 休闲游憩绿道建设的意义

休闲游憩是城市很重要的一大功能,并不等同于旅游与观光,但现在却被大多数人画上了等号。在密集的钢筋混凝土高楼间,纵横交错的是广阔宽敞但并不宜人的机动车道,人们丧失了小时候嬉戏的宜人街道与小院落,丧失了安宁便利的步行空间以及绿色节能的自行车道。越来越多的耕地和林地被侵吞,市区与郊区的绿色开放区域比较分散,欠缺系统性的连续,导致人们每天穿梭在高耸入云的大厦之间,缺乏零距离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休闲游憩绿道网络可以伸展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使市区与郊区连通,使城里的主要游憩资源和所有的绿地系统连通[14];而且还可以覆盖到学校、社区和商业步行街,从而大幅度增强休闲游憩资源的可达性[15];并且可以扩大线性游憩场所的空间,使市民的日常休闲放松生活得以丰富、充实。

所以,休闲游憩绿道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市民提供安宁便捷的休闲放松场所、构建“幸福城市”、提高旅游带来的收入及周围房产价值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3 武汉东湖休闲游憩绿道网络规划探析

3.1 武汉东湖自然生态格局和景中村状况

近几年,由于武汉的城镇化建设飞快推进,使得东湖风景区面对改善自然环境、刺激旅游经济增长、自然风景开发和交通系统化等很多方面的难题[16]。

1)自然生态空间被侵吞。为了城市的发展,武汉市采取了向东扩展的战略,因此也使得东湖风景区周围的城镇化速度加快了很多,导致很多天然存在的生态空间惨遭侵吞,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东湖风景区的生存基础——自然山水风光。

2)自然生态环境遭破坏。武汉东湖是一个半封闭型的浅水湖泊,比较多的大型重工业企业聚集在其北部区域,因此难以避免周围大量的生产及生活污水逐渐进入水体,导致东湖的水质和湿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湖风景区的景色以及和谐的生态环境,进而制约了东湖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周边村民们为了自身利益,在东湖围湖、填塘从事水产养殖,导致东湖的水域面积不断缩小。

3)跨境交通压力过大。东湖风景区连接着武汉长江大桥和武昌区的中心,环绕东湖的大多数道路上行驶的都是跨境车辆,步行道数量严重不足,很多跨境车辆都是通过东湖东路横穿东湖风景区,这使得景区承担了相当大的交通压力,导致东湖生态空间的完整性、布局和休闲游憩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进而给人们对东湖风景区的浏览体验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调查表明,近50%的旅游者认为东湖风景区慢行体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超过33%的旅游者认为东湖风景区存在跨境交通过多的问题。

4)游赏品质与湖泊品质严重下降。东湖风景区虽然开发已经很久了,但是作为国家5A级景区,因为周围城镇化的加速和治理范围的增大,使得东湖风景区游玩的空间虽然有所扩展,却使其游览空间相对涣散,精致性和紧凑性也在较大程度上遭到了削弱,这严重影响了东湖风景区的优美度和旅游的舒畅度。此外东湖风景区内的服务配套设施(生态保护、吃喝娱乐、游客个性服务等)和旅游基础设施(停车场、电话亭、厕所等)体系不够完善,不能使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因此无法使旅游者在东湖风景区内长时间停留;另外环湖路周围景色资源虽然丰富,但串联式的景观线路不足,不能构成慢游、慢赏体系,导致游客群体及游玩目的单一、停留时间短,不能有效地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制约了景区的长久发展。

东湖风景区内存在大量的景中村,主要有12个(新武东村、磨山村、龚家岭村、风光村、建强村、渔光村、鼓架村、湖光村、滨湖村、东湖村、先锋村、桥梁村)由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管辖的村子[17]。自然风景所占的虚体空间和村落发展所需要的实体空间对景区内有限资源的角逐与对弈就是景中村发展的实质。由于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和旅游者,使得景中村里的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增加,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下,村落在不断蔓延,逐渐呈现出“村进景退”的趋势。依据磨山村2005、2010、2015年这3年的土地使用情况可知,农用耕地、山体、绿地、水域用地面积急剧减少,而商业用地与村庄用地面积急剧增加(图2)。

3.2 武汉东湖休闲游憩绿道的建设意义

当今人们生活节奏快、心态浮躁、急于求成,使得人们遗忘了生活最初的意义,進而抛弃了生活,丢失了幸福,导致游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就是在所有人都到过的景区,拍摄几张“到此一游”的照片,与休闲游憩无关,与抒发情感无关。因此,相对于目前急急忙忙的快节奏生活,“慢生活”反而是一种难以感受的意境。是不是能在游玩的时候,不是急急地拍照,不是忙碌地赶场,而是悠闲地坐在东湖边,手捧自己喜欢的书籍,听着湖水荡漾的声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呢?是不是能安静地在一个东湖绿道上的驿站,把手机变成静音,和好朋友们在一起,好好地陪着大家聊聊家常,谈谈理想呢?生态加休闲才能让人的行为和心态更安静,而武汉东湖休闲游憩绿道的建设就是让武汉从躁动到安静的性格转变的具体行动之一,为把武汉建设成“幸福城市”而努力。武汉东湖绿道的主题定位是“D调东湖,心系绿道”:D调东湖——D调的韵律如同清澈而明亮的色调,纯洁又自然,是人们感觉最惬意的一个调,犹如深冬大雪后阳光普照的温和,东湖景区就犹如繁嚣都市之外的一片世外桃源,是人们远离烦扰、恣意娱乐休闲的好地方;心系绿道——让城市、生态以及人们从心境上都平静下来,绿道并不等于一般的步行道,应当是一条能够直通心境的绿色廊道,东湖休闲游憩绿道的建造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在此游憩的人可以从心境上平静下来。

东湖休闲游憩绿道的建设还可以带动东湖旅游观光、运动健身等休闲产业,刺激消费,扩张内需,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能够提升土地使用价值,促进东湖绿道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成为促进武汉经济发展的新途径。通过东湖绿道建设,可稳定自行车出行比例,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改善慢行交通环境,完善东湖景区综合交通体系,转变出行方式,倡导绿色出行,从而缓解东湖景区交通压力。

3.3 武汉东湖休闲游憩绿道的网络规划策略与主要特色

3.3.1 武汉东湖休闲游憩绿道的网络规划策略 依据《武汉市旅游空间布局规划》,武汉市旅游空间总体结构为“双核十四区”,其中,东湖生态旅游即为“双核”之一。东湖生态旅游核位于武汉市主城东部,以中国最大城中湖——东湖为核心,形成了自然山水风光与楚地文化风情交融,兼具科普、观光、度假、修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区,是武汉市最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武汉东湖绿道总体规划形成“百里环水,一心三带”的绿道网络结构,具体见图3。其中“一心”是以环郭郑湖的18 km绿道为核心,串联东部的三条绿道;“三带”分别是环汤逊湖及小潭湖绿道、环团湖绿道和环后湖绿道,都是作为对环郭郑湖绿道的扩充及延续。东湖绿道规划路线总长达82.91 km,其中主线——串联景区的主要路线,长56.12 km;副线——综合考虑具体景点而设置,是主线的重要扩充,丰富浏览者的体验,长26.79 km。

3.3.2 武汉东湖休闲游憩绿道的主要特色 武汉东湖休闲游憩绿道的特色主要有下面三点。

1)切合东湖空间结构,实现绿道建造对东湖生态系统的积极保护。东湖绿道“百里环水,一心三带”的总体规划可以落实对东湖景区内的山、水和绿地等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绿道选线[18]的原则始终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改造现存的乡村道路为主;做到不拆迁、不伐木、不征地,尽最大努力去维护天然的地形地貌与原有的生态植被。对于东湖景区内的景中村,采取尽量保留的原则[19];进行适当的改造以适应东湖景区发展,要把村民变股民,把输血变造血。

2)串联东湖景区绿地系统和旅游资源,引领绿色、低碳、健康生活。东湖绿道网络规划以休闲游憩为理念,全面覆盖了东湖景区的山水风光、湿地绿地、人文历史以及当代城市农业等各类旅游观光资源[20];是居民娱乐健身与休闲游憩的好地方,为民众提供了一种绿色、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武汉市休闲旅游产业与经济的发展。

绿道并不等于非机动车道,因此东湖绿道规划采取“绿道+驿站”的布局模式(图4),1.5~2.0 km(骑行大约15 min,步行大约30 min)设置一个驿站,为市民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这样更加合适东湖景区比较长距离的绿道。每个驿站都设置一个不同的主题,任何两个相连驿站之间的绿道也设计成不同的风格,这样可以丰富游客到东湖的游憩体验。

3)与轨道系统和公交站点无缝衔接,提升慢行交通环境品质。东湖绿道网络利用纯慢行和综合交通系统的构建,对跨境交通实行分离,以此削弱对景区内部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从而在景区内部形成连续的绿道网络系统。另外东湖绿道网络把东湖景区内的绿地湿地、人文历史景区和滨水空间都串联起来了,并且还与轨道交通系统、公交系统以及其他静态交通等构成了无缝衔接。依据轨道交通站点的布局,配置了9条绿道连接线;综合考虑当前已有的公交站点,额外增加了6个与绿道衔接的站点,转移了两个已有的公交站点;提升慢行系统的可达性,提升慢行交通环境的品质,较好地解决了市民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 小结

武汉东湖风景区具有富饶的生態资源与旅游资源,东湖休闲游憩绿道网络的建设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东湖景区绿色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构成水系绿廊的空间布局,从而进一步保证东湖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给市民提供优良的休闲游憩场所,为武汉市民创造一种“慢生活”的意境,让城市安静下来、生态安静下来、心灵安静下来,构建“可观、可游、可居”的新生活空间,深刻改变今天武汉人民的生活方式。绿道网络的建设是注重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复杂而又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学科理论支撑和各个部门以及民众的共同努力。中国对绿道的研究和实践还位于起步阶段,因此,对武汉东湖已经规划并开始建设的绿道进行研究分析,汲取其中的精华、借鉴其经验,对于其他城市将来的绿道网络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LITTLE C. Greenways for American[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

[2] FAROS J. 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 68(2-3):321-342.

[3] 刘尹祯.武汉城市绿道网络系统规划建设发展方向[J].华中建筑,2013(6):130-132.

[4] 夏 媛,夏 兵,李 辉,等.基于生态功能保护原理的绿道规划策略探讨——以珠三角绿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9):39-43.

[5] 金云峰,周聪惠.绿道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城市规划整合中的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3):4-12.

[6] SHAFER C S,LEE B K,TURNER S. A tale of three greenway trails: User perceptions related to quality of life[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49(3-4):163-178.

[7] 胡剑双,戴 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0(12):88-93.

[8] 郭栩东.基于消费者参与的城市游憩型绿道经营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9] 郭栩东,武春友.休闲游憩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启示——以广东珠三角九城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1(7):142-146.

[10] 何 昉,康汉起,许新立,等.珠三角绿道景观与物种多样性规划初探:以广州和深圳绿道为例[J].风景园林,2010(2):74-80.

[11] 李欣珏,陈 楠,陈可石.与城市互动的运动休闲型绿道建设实践探索——以环台北河滨自行车道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5(11):34-40.

[12] 余 勇,田金霞.骑乘者休闲涉入、休闲效益与幸福感结构关系研究——以肇庆星湖自行车绿道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2):67-76.

[13] 徐文辉,范义荣,王 欣.“绿道”理念的设计探索:以诸暨市入口段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2004(8):49-52.

[14] 王招林,何 昉.试论与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J].城市规划,2012(10):34-39.

[15] 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城市规划,1999(8):8-11.

[16] 陆 地.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生态文明构建策略[J].中国园林,2015(10):66-70.

[17] 陈 双,王小飞.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景中村改造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6):16-17.

[18] 蔡 瀛,何 昉,李颖怡,等.融入城乡的绿道网选线思路与规划方法[J].规划师,2011(9):32-38.

[19] 景 峰,王亚英.绿道网络在北京旧城区构建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25(1):73-76.

[20] 刘滨谊.绿道在中国未来城镇生态文化核心区发展中的战略作用[J].中国园林,2012(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