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研究

2017-05-13 13:24张跃强陈池波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新常态湖北省对策

张跃强+陈池波

摘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的湖北,正面临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重大转型。从土地流转进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劳动力等方面分析了新常态下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面临的诸如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机制不活、规模经营困难等问题,最后提出了新常态下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转型;对策;新常态;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7-1369-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7.044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Hubei under New Normal

ZHANG Yue-qiang1, CHEN Chi-bo2

(1.School of Economics,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430200,China; 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 As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vince, Hubei is facing a major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Hubei under the new normal were analyzed from the process of land circul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ain body,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On this basi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Hubei,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funds, lack of talents, inflexible mechanism and difficulties in scale operation were pointed out. Finally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Hubei under the new normal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etrans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 new normal; Hubei province

湖北作為传统的农业大省,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也正在经历农业转型发展的重大转变。为实现湖北省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常态下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的特征、在实现湖北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的困难和阻碍因素、应采取的策略等问题,都亟待分析解决。

1 新常态下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的特征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1]。为适应这一新常态,湖北省农业已呈现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的态势。具体表现在土地流转进程明显加快,规模经营比重稳步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发展,支农惠农作用日益显现;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发展,积极带动农民致富;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少,农业投入方式发生改变等方面。此外,在各级农业政策的带动下,湖北省还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新型职业农民。但这一群体的规模对于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来说,还远远不够。

1.1 土地流转进程明显加快,规模经营比重稳步提升

2009年湖北省开始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改革;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工作时,对湖北省所开展的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给予充分肯定;截至2013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占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1.6%,土地流转后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占流转面积的62.1%。灵活多样的土地改革措施也推动了湖北省各地的土地流转。2014年天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3.51万hm2,占承包耕地面积的35.2%,全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2.27万hm2,其中合作社规模经营土地面积为1.42万hm2。

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发展,支农惠农作用日益显现

截至2013年底,湖北省拥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超过9.5万个,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种模式;家庭农场经营耕地总面积已占全省耕地的4.9%,经营规模超过33.3 hm2的超过700个,全省家庭农场年均收入已达22.6万元。以湖北省天门市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现有社员232人,农机装备380台,固定资产总额1.2亿元,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0.57万hm2,横跨天门周边6县(市),社员通过带机入社、带地入社、带资入社,全部折资进行股份量化,社员人均年收入达到8万元。

1.3 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2014年湖北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 293万kW,8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湖北省补贴各类机具41.7万台,覆盖农业生产各领域和各环节,受益农户达13万户。湖北省当前插秧机保有量居全国第三位,小拖配套农机具居全国第四位,农机总动力、总投入居全国第九位。2014年湖北省水稻机械栽插水平首次突破40%,达到43.67%,机收水平达97.26%,继续位居全国第三;油菜机播水平首次突破30%,达到30.97%,机收水平达到46.79%,综合生产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7.18%,稳居全国第一位;小麦机播水平达43.92%,小麦机收水平达94.88%。此外,玉米、马铃薯、花生、大豆、棉花等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也取得重大突破。

1.4 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为更好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湖北省逐年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用于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支持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新型农民培育;支持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支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等工作。到目前为止,湖北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超过55%。在农业科技创新的带动下,湖北省一批特色农产品产地、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地和绿色、有机食品认定,大大提升了农产品质量[2]。

1.5 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发展,积极带动农民致富

截至2013年底,湖北全省共有产业化龙头企业6 335家,其中经认定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6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8家。全省龙头企业大力推广诸如“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农企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或技术产权入股等多种农企利益联结方式,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仅2013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带动农户增收263.1亿元。

1.6 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少,农业投入方式发生改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向前推进,湖北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直接导致从事农业劳动力人数大幅缩减。与此同时,农业投入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由主要依靠增加劳动投入和农药、化肥等投入品投入向主要依靠优良品种、先进农机及农业技术等投入转变,逐步实现农业的内涵式发展。

2 新常态下湖北农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障碍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的限制,湖北省农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农业发展人才匮乏;农业发展机制不活;规模经营困难重重;农业补贴后劲不足;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等方面。

2.1 农业发展资金短缺

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为例,目前主要是靠争取建设立项来获取资金支持。由于所获资金有限,还需要地方政府配套安排资金,但往往很难配得上套。同时,民间资本注入非常有限,因农业项目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等特点,大大降低了民间资本注入“三农”领域的积极性。此外,尽管湖北省农业切块资金每年都在增加,但对于庞大的资金需求仍然显得力不从心。

2.2 农业发展人才匮乏

在湖北省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村干部任务重、待遇低、压力大等特点。由于大多数“农二代”更愿意选择外出务工,而不愿意当村干部,导致村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以荆州市为例,全市现任村干部年龄大多都在50岁以上。留守农村种田的农民以老弱为主,他们大多没有受过系统农技培训,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普遍不强。实施“以钱养事”制度后,乡镇原有农技推广人员大量分流,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边缘,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卡脖子”问题。

2.3 农业发展机制不活

首先是传统经营机制不优。土地二轮延包后,农村土地确权到户,虽然较好地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依然没有改变小而散的农业传统经营模式。其次是农业投入机制不优。近年来,湖北省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空前,对农村公益性事业设施的投入更是前所未有,但从投入的方式上看,是多头管理、多管分流的分散式投入,难以发挥资金整合使用的“拳头”效应。

2.4 规模经营困难重重

目前,湖北省农业的小规模、兼业化问题仍十分突出。从2015年7月对黄冈市蕲春县的调研来看,在总共445个农户中,仅有10个农户种养殖面积在6.7 hm2以上,而多达300多个农户种养殖面积均在0.7 hm2以下,说明尽管规模经营在湖北省已经有所起步和发展,但还远未形成气候。同时,全职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户比重也不到20%,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重而道远。究其原因,除了蕲春县山地较多,不利于开展规模经营这一客观条件外,农民的思想意识,工农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农业、国土、水利等部门之间的衔接不够,不能创造有力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从而限制了规模经营在蕲春县的全面开展。

2.5 农业补贴后劲不足

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已连续12年将一号文件锁定为“三农”问题。在这一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国家以及湖北省都逐年加大了农业补贴力度。实践证明,这一补贴政策在最初几年对提升农民种田积极性效果明显。但近几年来,随着农民种田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田的吸引力明显下降。以對黄冈市蕲春县的调研为例,在所调研的16个村庄中,每个村庄都有荒田存在,甚至有些村庄的荒田面积还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种田成本的上升幅度远远超过农业补贴标准的提高幅度,结果造成种田越来越不经济。

2.6 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农产品价格直接决定农民的收入,进而决定着农民是否愿意继续种田。湖北省粮食产量之所以能在农业劳动力总数和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保持连年增长,政府保护价收购这一举措功不可没。但对于占农民家庭收入半壁江山的畜牧业和水果、蔬菜等的生产,还没有出现像粮食收购这样的保护价,致使农民要承担过大的市场风险。一旦遇到价格不景气的时候,农民可能就会收不抵支,甚至会出现严重亏本的情况。这非常不利于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的顺利推进。

3 新常态下湖北农业转型发展的对策

为解决湖北省农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湖北省“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思路,特提出以下对策。

3.1 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践证明,近几年兴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提高湖北省农民收入,促进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说,湖北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还不够,且绝大多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仅仅是在所在的乡镇或县发挥带动辐射作用,辐射力还不够强。因此,要选择一批管理好、实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扶持,鼓励跨行业、跨区域联合经营。要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壮大,要在“补、奖、贷、保”等方面给予扶持[3]。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环境,努力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促进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

3.2 大力培育和形成新型职业农民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民职业化,不仅可有效缓解日益增长的城乡就业压力,而且还可从根本上解决未来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4]。因此,对湖北省来说,一定要充分发挥科教大省的优势,积极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阳光工程创业培训等平台和方式,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科技、善管理的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采取各种优惠措施积极吸引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以及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农村,投身农业,为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3 加大政策资金投入

充足的资金是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之所以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愿意继续充当农民的角色、承担种田的责任,重要原因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收入远远赶不上在外打工的收入,较大的工农收入差距让他们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因此,为顺利推进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必须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大幅提高农业补贴标准,积极吸引农民种田,从而实现湖北省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4 发挥农业科技的重要作用

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只有建立在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精细化程度,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如湖北省监利县积极推广水稻种植“四代一管”模式,实行规模化经营、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专业化服务,水稻生产从育秧、插秧到田间管理,从收割脱粒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专业公司或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服务,农民不出家门,只需一个电话就能享受“菜单式”、“托管式”农业生产服务,农民称现在种田是“市场服务”、“休闲种田”。这种模式不仅可大大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还可解决农民“怎么种田”的问题,这对于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3.5 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根据对湖北省上千个农户的调研发现,农产品“卖难”一直是困扰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为此,湖北省要积极抢抓“互联网+”重大机遇,促进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弥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够的短板[5]。这有利于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6]。在这方面,罗田县通过建立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并在试点村设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用互联网把服务平台和标准化产品连接起来,提升产品附加值,倒逼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应在罗田经验的基础上,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分类、包装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要以返乡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等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带头人,积极推进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

3.6 加强涉农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

加速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是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的一大特征。据实地调研发现,湖北省还是有一些农业生产者有志于从事农业规模经营,其中不乏有从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但当这些农业经营者好不容易从小农手中流转过来土地后,由于国土、水利、农业等涉农部门之间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衔接和配合,结果阻碍了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进程,这对于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应通过各涉农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为湖北省农业转型发展创造条件。

3.7 注重农业的绿色发展

湖北省“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思路强调,要以绿色发展为生命线,为此,湖北省农业发展应遵循“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坚持农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严格管制滥用、乱用农业投入品,并通过推进农村秸秆综合利用,有效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土壤修复工程,大力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实现农业绿色发展[7]。

参考文献:

[1] 徐宪红,纪 宏.新常态经济下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变动趋势预测[J].理论月刊,2016(1):127-132.

[2] 李洪文,黎东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3(10):114-119.

[3] 陈晓华.大力培育新型農业经营主体——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上的致辞[J].农业经济问题,2014(1):4-7.

[4] 吕 佳.基于现代农业视角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4):1018-1021.

[5] 汪明召,蔡 杰.“互联网+”推动湖北农业转型升级的策略[J].科技创业月刊,2016(2):3-4.

[6] 杜立峰,王艳杰.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与变革效应[J].当代经济,2015(32):36-39.

[7] 沈 熙,廖显珍,王莉娜,等.对推进湖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几点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0):2682-2685.

猜你喜欢
新常态湖北省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