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未的绘画时光

2017-05-15 10:03南音
现代苏州 2017年9期
关键词:西画吴门东山

文 南音

夏光未的绘画时光

文 南音

绘画,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执着,也是一种修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小青年夏光未兴致勃勃地在东山的五七农场干宣传,他在墙上画宣传画,心里充满了新时代的干劲。几位画家,恰好下苏州写生,住在东山陆巷的仓库里,夏光未拿着自己的作品,和这些大画家们求教,才知道他是瞎画,写生这个词儿,也是人生第一次听说。那些画家,就是后来中国美院的知名教授莫朴等人。

夏光未生在东山,青少年时便爱涂鸦,是当地有名的才子,只是苦于无人传授。那次与莫朴相识,便立志学“西画”,从素描、色彩着手练习。后来莫先生还介绍了浙江的费以复先生给他,费先生是苏州人,住在狮林巷,可以近处求教,可惜费先生是难得回来。尔后夏光未又得来东山写生的山水画家,江苏国画院的金志远、徐姺夫妇指点学“中国画”,金志远先生一直写信给这位东山的年轻人,点拨他要“多在基本功上花些功夫。他们夫妇两位对夏光未有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中国画和照相机是不同的,画家的眼睛可以在大自然中取舍,将最美的山和最优雅的树石结合起来,这一点和西画大大不同,让夏光未颇感新奇。而夏光未还有一次奇遇,就是遇上了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吴先生在东山写生之余点化过夏光未:小伙子,你在东山,觉得是很大的一座山了,山上也有很大的树了,但山外有山,天地外,有独木成林,你一定要走出去看看。

后来,夏光未在云南西双版纳真的见到了遮天蔽日的独木之林,也是后来,他真的出走苏州,在山水清凉处隐居十年,苦追绘事,也有那些绘画前辈几十年前给他留下教诲的推动。

夏光未隐居十年苦追绘事

年轻时代,夏光未所学甚杂,遇山开山,见水渡河,虽是有些自然生长,但是也让夏光未领略了一番中西画艺之营养。

1979年,夏光未进了吴县刺绣总厂的刺绣研究所,有幸在吴门名家邵文君先生的直接传授下学习工艺图案与“中国画”,开始将原来的油画创作向工笔花鸟转型,走上比较正规的“习画”之途。他调入吴县刺绣厂后不久,厂里接到一个大订单,日本人订画紫金庵的罗汉图一批,当时他有西画的人物素描基础打底,领导就安排他去紫金庵完成此一“重任”。他住在庙里一住4个多月,十八罗汉他一丝不苟地画下。当时的所长邵先生将小年轻的认真,看在了眼里,也看到了夏光未手上颇有一点灵气。有一次,邵先生帮夏光未的画题款,款中很自然地写到“光未学弟”,夏光未心中狂喜,邵老师终于认可我了。果然过了不久,夏光未就正式拜入邵门。

1981年开始,夏光未在邵先生的指点下,以一幅工笔花鸟《春鸣图》进入了省展,后来,又在邵先生的指导下,练起了书法。在工作之余,他晚上住在宿舍时,就在办公室将老师的山水画贴在墙上,没日没夜地临摹学习。当时,邵先生一直有吴 木先生的佳作拿过来欣赏,夏光未也幸运地得到了观摩学习的机会,后来,邵先生还带着小夏去吴老家中请安拜访,夏光未于是也得到了很多机会,让太先生对他的作品进行了点评指导,收益良多。

如今再看夏光未的作品感觉到是和一位内心非常沉静的人在对谈

夏光未跟随着邵先生走遍了水乡,也爬过众多名山大川。

在他记忆里,邵先生总是一边爬山一边讲,从不坐而论道,喜欢边画边说。夏光未进步很快,特别是水乡画,因为水波光影,比较能发挥夏光未西画的基础,层次光影效果能马上上手,而且画得相当出色,他也沾沾自喜。突然邵先生有一天告诉他,别自以为这就是能画中国画了,真正入门,一定要靠传统的临摹,比如树和石,这是吴门的技法基础。树石不佳,焉谈山水,况且山水是个大科目,一定要吃得起苦。

回忆此景,夏光未至今还有当头棒喝之感。于是之后,吴门四家之作品成为了夏光未临摹的主要对象,夏光未经过邵师的循循善诱,得到了极大滋养。通过对沈周的《仿董巨山水图》轴、《沧州趣图》卷、《卧游图》《庐山高图》等作品的潜心临摹,他的基本功提高极快,尤其《庐山高图》,夏光未深入体悟沈周将景物组合高叠的功力,转折交搭的笔法,经营位置复合为整一的底蕴。夏光未不断练好自己的吴门眼光,不单是重新组合,也是抽象化再度提升,笔下枯湿浓淡,阴阳开合,功夫就这么循序渐进着。

1999年5月夏光未苏州个展举行,作品《铜鼓山晨曦》入编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联合出版的《今日中国美术》。1999年,他的作品《太湖自然保护区》入选首届“国画家”中国水墨小品精作展,2001年作品《梅林春雨》入选第二届江苏省山水画作品展。

2004年时,夏光未五十出头,绘事成果不断,然而他总是不满意自己的修为。恰好此时中国美院有一个机会,夏光未就去“杭漂”求学,决心认真去做自己最喜欢的画事。两年苦学,夏光未仍感书画俗世喧嚣,少得其真。于是他又受朋友建议,避开繁华,先赴天柱山,问佛访道,再去四川川西,领略群山之美,之后就扎根在皖东,住了下来,春秋写生,夏冬创作,生活靠朋友接济,加上课徒,清淡过日。川西和皖东的淳朴的人情和让人心灵震荡的山川,给了他极大的滋养。

避世十年,专攻笔墨。时光荏苒,水墨几度,有人直言他傻,将最好的十年,最赚钱的十年书画时光留在了大山和乡村里。夏光未却觉得,修心是他最大的快乐,浑厚华滋、深沉静穆的山水世界,早已经成为自己的精神家园。

简历

夏光未,笔名光维。苏州东山人,1955年出生。1970年代随著名画家莫朴、费以复、金志远习画。80年代师从吴门大家邵文君。现为北京明星博艺文化交流创作中心理事。敦煌艺术研究会会员。苏州吴门画派学研会秘书长。

夏光未一直记得,太师父吴 木先生曾经说,水墨作品一般是湿的时候好看,干的时候,就不精神了。那是因为笔墨功夫还未到位,什么是好笔墨,干了以后还有那种湿时之效。他对吴老的话时时咀嚼,感受常新,尤其2006年至2016年的十年里,夏光未悟道良多,笔法图式,早就成为放下的技巧,吴门的精神和天地的大道成为他最深的得到。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夏光未顺着自己的心灵空间一路觅道而行,行走、读书、悟道,寻找人生的清凉境界,此时,董其昌和龚贤渴笔淡墨之淡雅,对他影响极大。天柱禅宗,古刹月色,夏光未喜欢在夜山中行走,久而,他突悟夜中看景之妙,光线不像白天那么太过强烈和华丽,在如水月色下,视觉中心明显,造物之手将万物排列有序,精华顿显。不重要的东西都被月光掩去了,而最好的东西显露出来,如果是满月之时,夏光未便是半夜2点钟走山,因为2点起雾了,那更显得美。弦月之时,月色不是整个晚上都有,要守月。而在夜里观察景物,不可能写生,只有用头脑默记,用心灵体会,夏光未更悟得古人画中为何清气满乾坤之妙,原来这是大自然的天然意境啊。有意则有气,有气则神出。

夏光未的画中有蟾蜍,在月色中看月,这也得之月夜。有一次,有一只蟾蜍,一直趴在他的水瓶边上,夏光未以为它要喝水,便倒了点水给它,然而,蟾蜍只是一动不动地望月,礼拜广寒宫,似乎进入了禅定的境界,夏光未转念一想,连连对蟾蜍作揖,从此以蟾蜍为师,敛心体悟。如今再看夏光未的作品,只感觉一个字“淡”,感觉到是和一位内心非常沉静的人在对谈。从前宣纸打湿,一笔一笔染,做出来的淡雅,如今的淡墨是一笔笔写来,心手相连。“淡”是他的一种追求,在遍师古人之和自然之后,夏光未在自己的心中一遍遍渲染绘擦,终于去除浊气和火气,笔墨渐趋天机。

2016年,夏光未回来了,他在即将于5月20开展的个人画展前言中写了一篇《自说自画》,表露了自己的心声——“画是什么?是画家心灵情感的迸发,是画家感知自然的心得,更是画家心底的世界。自少年拜师学画,院校深造,参禅访道,浪迹天涯。光阴荏苒,仿佛梦中。漫漫人生路,每一次转折,每一次变换,都会使我无限依恋,频频回首。虽说岁月一去不复返。可是在这一刹那,在恋恋回首的一刹那,我用我的画笔记录着珍贵和不易再得的感情。春梦,夏荷,秋蝉,冬雪。静卧的山峦,飘雾的树林。晨曦初上,暮色苍茫……画家的治家格言是“情真”。艺无止境,而我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中国的笔墨,真情在写意,我笔写我心。这次画展,夏光未将在十年的一千多件作品中,挑出一百幅,献给苏州。

猜你喜欢
西画吴门东山
东山果事
古物晨列所:吴门画派的创始人
东山由义井
何来胜《李白忆东山(其一)》
吴门画院师生书画作品联展开幕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中国艺术陶瓷创作应坚持民族化的方向
学诗3
如何有效进行高中美术的教学
培养中学生对国画拥有“审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