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卫红:画画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2017-05-15 07:17编辑郑朝辉
艺术品鉴(见今) 2017年3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当代艺术画家

编辑/郑朝辉

靳卫红:画画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编辑/郑朝辉

靳卫红在艺术圈中有“才女”之称,既是有着博士学位的、紧接当代艺术的圈内杂志的主编,又有颇具影响力的当代水墨艺术家身份。但她自己似乎更重视自己的艺术家身份,她说,“画画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依靠 34x34cm 纸本水墨 2012

“长大了要当一个画家究竟是我父亲的理想还是我的理想,我已经没法弄清了。什么时候立下这样的愿望也记不清了。只记得我父亲曾经认真对我说过,当画家饿不死。”

儿时理想的坚守

“卫红”取自保卫红色江山之意。

靳卫红出生的1967年,正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第二年。保卫红色政权,靳卫红因此得名。

靳卫红说名字曾经令她有过无限的烦恼:“我的家庭出身是地主,父亲为了表明他的一颗红心和立场就给我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小时候我十分不喜欢这个称呼,觉得不好听。而且容易让别人联想到文革,我对此也很反感。我私下里给自己改过很多名字,由于感到不习惯,最后还是沿用卫红这个名字了。”

靳卫红的父亲是读私塾出身的文化馆干部,也是个基层的画家,他那个时代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做“大抹布”,意思是什么都能做。在他的要求之下,靳卫红也是什么都学,画速写、画水粉、画国画。父亲这代人,艺术观念是写实的,所以特别强调临摹和写生的作用,靳卫红很小的时候,就临摹过很多东西,也画了很多年速写。

每个人儿时都有些宏大的理想,或者遥不可及或者浪漫天真。靳卫红的理想却特别的单纯,就是当画家。“长大了要当一个画家究竟是我父亲的理想还是我的理想,我已经没法弄清了。什么时候立下这样的愿望也记不清了。只记得我父亲曾经认真对我说过,当画家饿不死。那时候的画家很多都是画连环画的,只要有一根毛笔一瓶墨水你就可以活着。这可能是我对画画和生存之间最初的一个理解。”

1985年,靳卫红上了大学,选择了传统的国画专业。那正是“85思潮”狂飙突进的一年,这场启蒙主义的带有一种青春、浪漫、乌托邦气质的运动,深深影响了靳卫红这一代人。

沉醉 69x34 2016年

1989年,靳卫红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饭店做美工,但事实上从事的却是和美术没有任何关系的基层工作,靳卫红觉得从事一个和自己的愿望相背离的工作,对自己实在是一个折磨,于是就辞职了。当时所有人都反对,问她怎么生活,她说就靠画画。“这是我第一次做一件有很大风险的事情,但我一定要承担这个风险。那时候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就像一个一直依靠着父亲肩膀的小女孩,突然被摔到社会上来,感觉很不适应。有几年我真的觉得特别的艰难。现在想想那种艰难也有很好的收获,就是给我提供了长大的机会。”靳卫红说。

上世纪90年代,职业画家的生存与发展没有现在这么简单方便,很多画家并不能真正靠画画够养活自己,但靳卫红说,那时的作品卖的还不错。靳卫红的藏家——策展人、德国汉学家阿克曼说,当时看到靳卫红的画,是因为看到一种不一样的气质,仅此而已。那个时期靳卫红画的画,用同为艺术家的好友李津的说法就是“漂亮”、“甜”、“线很帅”。

有两本书曾经感动过她,一是《红楼梦》,一是《浮生六记》。人性、情感、命运,我们时时遭遇它们,又无法驾驭它,它们都是难以解开的谜团。

85一代的文人情怀

受家庭影响,靳卫红接受的教育偏向传统,所以,在考大学的时候她选择了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靳卫红在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现在看来,选择读中国画专业是绝对没有选错的。南艺的中国画教学,至今都是最棒的,而那个时候也正是一个黄金期。新文人画的代表有不少都是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他们给我们上课的时候,不仅传授技术,也让我们理解传统是什么”。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BIM技术模型是一个三维的,数字化的建筑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包含建筑的所有数据信息,包括建筑各个构建的尺寸、位置信息等等。同时,BIM技术模型实现了设计从二维到三维的突破,大大提高了建筑设计以及施工建造的效率,降低了成本消耗。

南京是王羲之、顾恺之居住过的城市,和它的历史相比,现在它确实已算不上是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但是这个城市一代一代的文人质量都还不错,有好文人。靳卫红觉得南京的水土有自己的神力,在一个适当的时机,你可以培养出一种情怀,然后不小心就做了文人,这样的人在南京并不少,是一个群体。

读大二的时候,靳卫红看了一个南北中国画展,那应该是新文人画的初始。靳卫红认为,新文人画是一次对历史的反拨,在1980年代绝对具有前卫性。实际上它与“’85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85思潮”一般看起来好像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先锋实验的作品,其实,它当中也有很大部分对传统进行了反思。

靳卫红属于“’85”一代人,骨子里有一种自觉地要独立出来的要求。所以她放弃了从前的方式,开始破坏从前的绘画形态。靳卫红对人性感兴趣,有两本书曾经感动过她,一是《红楼梦》,一是《浮生六记》。人性、情感、命运,我们时时遭遇它们,又无法驾驭它,它们都是难以解开的谜团,我们能看到的和认识到的只是某个生命状态,我想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在此之前,靳卫红做的作品都好像是一种公共的经验,比如传统山水画、人物画的模式,或是异族风情绘画的模式,这些都不能真正进入她的内心,在她越来越认识自己后,她想走自己的路。于是她对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自我要求,她开始从事一种绘画,表达零经验的,非经验性的,让人对着你的画无法简单地说好或是不好,因为这样的绘画调动不起来人们以往的经验。

这样就意味着要解构自己以往的经验,靳卫红觉得这样有点刺激,难度系数大一些。找到个人的语言方法,一个艺术家的成功与否是要看他是否找到一种诉求的表达系统,如果找到了,那么他至少成功了一半,至于是不是被承认,那只是个时间问题。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靳卫红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52x116cm 2016年

“九十年代是当代艺术最被打压的年代,同时也是最有热情的一个年代,很多艺术家会很真诚的思考自己的一个现实状况。当时大家的热情是一个真正的很真诚的热情,思索自己的价值。”

当代艺术的初探

90年代前后,中国学术界受“八五思潮”影响,很多年轻艺术家开始回归,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归属。作为走在中国当代艺术前沿的靳卫红也开始重新思量自己的艺术之路——她来到《江苏画刊》(现《画刊》杂志)做编辑。《江苏画刊》是一个艺术圈的杂志,一个画家在里面从事编辑工作,双重身份可以是一个良好的关系,可以比一般的画家,思维更加的开阔一点,看的东西更远的一点。“到《江苏画刊》做编辑这段时期对我很重要,差不多九三年开始,我开始思考我跟作品的关系,我觉得当时作品和我想说的话没关系。”

1994年,靳卫红第一次去到德国。在观摩学习了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考察了西方古典艺术和现、当代艺术之后,靳卫红有一种被湮没的感觉。

独立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2年

独立 136x68cm 纸本水墨 2012年

在看过欧洲的作品原作之后靳卫红意识到,九十年代初在中国进行的轰轰烈烈的现代主义运动,在那里什么都不是,像是中国现代主义的谜底被揭开了一样,她产生了强烈的挫折感。

刚从欧洲回来的四五年时间,对靳卫红来说很关键,她画不出东西来,几乎每天都处于焦虑不堪的状态,“光晓得不要一个东西,但是你还不知道你不要的东西是什么”,那个时期的作品,靳卫红到现在都没有公开的展示过。这种焦虑感一直持续到有一天,靳卫红忽然顿悟到这个事儿是一辈子的事儿,不需要这么着急,突然就安心了。

之后,靳卫红一直在不断的体验、修补和完整自己的创作格局。期间有一段时间靳卫红想把笔墨全部都扔掉,想走一个自己的路子。这种个性是有价值的,但是一个人又怎么可能建立起一个系统来?靳卫红现在觉得这个想法是一个妄想,是年轻的时候必要的野心,但是最终还是会知道这是一个妄想。

靳卫红作品的主题是“女人”,但都不是一般审美意义上的美女,虽然以“女人”为重要线索,但却不是强调女性主义或者女权,而是从她自身出发,站在女性的角度去看、感受、爱与表达。

只有人的问题,没有男人、女人的问题

在人类的历史上,无论是政界、艺术界,还是其他领域,男性都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但在1971年,女性主义艺术史家琳达.诺克林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这篇文章对传统的美术史作了一个全新的解读,并开创了美术史性别研究的先河,被认为是女性艺术史开端的标志,意味着女性主义艺术总算站出来了,她们勇敢地发出先声,提出异于男性权威的观点,去肯定女性艺术的成就。

英文的feminism,在中文当中有两个译法,一为女权主义,一为女性主义。早年,女权主义的说法比较通行,现在,女性主义的说法比较流行。从字面上的改变,也可以看到中国人对这个名词在理解上的变化。女权也好,女性也好,主要的内容是一样的,“女性”显得温和一些,客观一些,“女权”则表现的激烈一些,主观一些。

而在中国艺术圈里,靳卫红被认为是“女性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因为她是新时代女性,因为她在这个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将女性作为描绘的对象,因为她画作中的女人经常为裸体等等都让她被贴上了“女性主义艺术家”的标签。但靳卫红本人从来都不愿意用“女性主义艺术家”这样的概念来谈论自己。

靳卫红曾在一篇文章中立场鲜明地声明:“我一直想回避性别的问题,在生活和创作中,我并不过多地考虑男性、女性的问题,在我看来,只有人的问题,没有男人、女人的问题。”

女性主义艺术是八五新潮后西方艺术冲击国内艺术的其中一个方面,靳卫红认为女性主义艺术家并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或是什么荣耀,它其实是人们思考问题的一个立场。作为一个用艺术表达自我的人,靳卫红有她自己的立场,那么女性主义艺术就是她考虑某些问题的一个方向或一个立场。

无论是女性艺术家本人还是其作品,我们在讨论她们的时候,并不应该是因为她们的性别,而是因为她们是我们生活时代的思想者。她们的艺术不是两性对抗,而是自身性格的两相包容和妥协,柔情似水,亦坚强叛逆。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是依靠,是背离,是独自,也是一种对人的关系的探讨——靳卫红访》文/江梅

艺术家简介

靳卫红,艺术家。198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200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中国绘画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画刊》杂志主编。

1985年起参加各项艺术活动。于国内外举办过多次个人展览并数次参加国内外艺术联展。2009选入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当代艺术画家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酷炫小画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