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消费信心 振兴民族奶业
——2017年“两会”热点提案集锦

2017-05-16 08:43整理王礞礞
中国乳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两会奶业苜蓿

整理/本刊记者 王礞礞

增强消费信心 振兴民族奶业
——2017年“两会”热点提案集锦

整理/本刊记者 王礞礞

编者按:2017年3月,又是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两会”不但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也是全世界瞩目的一件事。而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奶业,也是一些“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热点议题之一。今年,他们又分别就“奶业发展态势和应对策略”“如何带动奶业消费,振兴民族奶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如何培养第二代养牛人”“如何打造奶业的基础——牧业”“如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力促苜蓿产业发展”等问题献言献策,为“两会”能够出台更多有利于奶业创新和健康发展的政策,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奶业转型升级,发出了最强音。现将这些提案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民族奶业已脱胎换骨,相信有一天外国游客会买中国奶粉

奶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小康社会不能没有奶业,十几亿中国人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奶业,所以应把奶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点。说到奶业的过去和奶业这些年的变化,大家会想到,2008年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让当年的中国奶业受到了重创。但从2008年到现在,民族奶业可以说是知耻后勇、浴火重生,发生了一些脱胎换骨的变化。

主要的变化有三点:第一,奶牛养殖规模化。现在100 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已经占到50%以上,农户房前屋后拴几头奶牛即将成为历史。第二,挤奶机械化。目前机械化挤奶已经达到了90%,“挤奶姑娘”已经成为历史。第三,产业集中化。目前我国前20 家企业的奶业销售额和生产量都已经超过了50%。以上这些变化表明,中国奶业正在大踏步向着振兴前进。

2017年的农历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河北省张家口市考察调研时,专门考察了旗帜乳企;2017年年初,国务院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十三五”《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未来,主要将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第一,养好牛,出好奶。第二,严监管、保安全。第三,强企业、树品牌,即打造民族企业和奶业的知名品牌。

中国奶业的振兴指日可待,相信有一天外国人到中国旅游会买中国奶粉。

▲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让民族奶业具备国际竞争优势,让饮奶计划实现民族体质提升

农民都能喝上好奶时,就会拉动民族奶业的振兴。乳品企业不仅要练好内功,还要眼望世界,与国际标准相对接,“走出去”历练。要加大牛奶益处的宣传力度,继续扩大消费群体,尤其是中小学生以及老年人群体,以提高全民体质。

一、避免“奶荒”和“奶剩”现象,政府和企业须共同承担责任

国内乳制品行业的“奶荒”和“奶剩”现象在过去十几年中经常出现循环,这种现象说明奶业还不够规范,发展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破解“奶荒”和“奶剩”是制约中国奶业健康发展的难题,需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一是生产和消费相匹配问题。我国乳品行业的市场消费能力与生产能力不相匹配,我国的乳制品生产能力已位列世界第三,但全民对乳制品的消费并没有排到第三。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海

二是“奶剩”的问题。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承担“奶剩”的责任,企业应该肩负起不出现“奶剩”的责任,甚至主动减轻养殖业压力的责任。

三是中国企业直面国际化竞争。既要在国内市场中,让消费者信任国内的产品,增强消费信心;又要在国际舞台上把产品质量标准展示出来,培育竞争力。

二、中国奶业须练内功,更要“走出去”历练

完达山正在规划在国际市场上的突围。完达山已经具备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质量和产品标准。完达山在北大荒建设的大型牧场是规范化、标准化的,符合欧盟标准,生鲜乳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比照欧盟标准。产品质量优质,但是否能参与国际竞争,虽然有突破点,但压力仍然不小,主要表现在生鲜乳成本过高。国际上的生鲜乳成本很低,养殖模式大多为家庭牧场,自有土地,而我国奶牛养殖需要租土地、投资建设牧场,这些导致我国乳制品的最终产品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

解决方法可以通过,一是降低原料和渠道成本,从源头做起,通过政府的政策调整,降低原料成本和渠道成本,让民族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具备竞争优势。二是要“走出去”历练,各项指标、工艺流程要与国际标准相对接,眼望世界,和国际企业进行有效合作,推动民族产业走出国门。

三、农民是最好的消费拉动者,会拉动民族奶业振兴

大企业不能只盯着高端消费群体,应更好地满足普通大众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农村居民,边远的农村是中国奶业广袤的市场,乳制品应能够覆盖边远的农村,能够让农民都能喝上好奶,因为他们是最好的消费拉动者,会拉动民族奶业的振兴。因此,国家应普及饮奶知识,让全民增强饮奶习惯,提升身体素质。

四、“不能人抽牛”,企业应努力打造奶业品牌故事

塑造好企业的品牌形象,不仅要抓质量,也要讲好奶业故事,让消费者了解企业文化,增强消费信心。完达山过去是10 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是军旅文化打造出来的企业。在知青去时又融入了知青文化,提升了完达山的文化底蕴。

信奉“宁可牛顶人,不能人抽牛”的“牛道主义”是完达山人将质量意识融到骨子里的最佳诠释。养好牛,就要以牛为本。完达山的张元培正是秉持“牛道主义”,带领一批畜牧产业工人为完达山建立了自己的奶源基地,从而使企业稳健地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他为了能在高寒地区成功养殖奶牛,为企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塑造了完达山人的品格,使得完达山这个老企业在新的时代依然能够焕发勃勃生机。

五、中国乳制品的个别质量指标高于欧盟标准

第一,根据《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6年上半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抽检乳制品14 249 批次,合格率为99.7%,位列世界第一位。

第二,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之后,中国的乳制品生产设备是世界最先进的,这些年来已经完成了设备改造,投资巨大。

第三,中国买来了世界最先进的检测仪器。

第四,中国的牧场由松散型养殖向规范化、规模化养殖的转型基本完成。

所以,中国的养殖标准和奶源标准,同国外同行对比,已经没有差距,甚至我国的标准化在局部还高于国外同行。

六、全面实施饮奶计划,实现民族体质提升

食物与营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食品生产以及人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国民身体素质距离其它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实现中国梦,先要迈出强身健体的第一步。

牛奶在增强国民身体素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重庆医科大学在国家开展学生饮用奶计划以来,用13 年时间对学生饮用奶造福青少年的健康做了大量研究,对7~13 岁饮奶的学龄儿童身体成长发育从身高、体质、骨密度等方面做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儿童长期饮用学生奶可以增强体格发育,持续饮奶对学生的身高及骨密度有一定促进作用,饮用学生奶一年以上的儿童身高增长明显。

调查显示,目前虽然国家在29 个省区市进行了学生饮用奶推广,但一些地方响应学生饮用奶计划不积极,城区饮用学生奶的范围不普遍。2014年以来,许多学校把牛奶从营养餐中减掉。截至2016年6月,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学校的学生奶日均供应量仅为1 300 万份。而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人数1.4 亿人,喝上学生饮用奶的仅有2 000 万人。

牛奶也能为老年健康长寿助一臂之力。人到老年,身体的基础代谢速率降低,消化能力和合成能力也“今非昔比”,所需能量减少了,但对蛋白质和其它营养成分的需要量则有所增加。牛奶中含有品质极佳的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钙含量高,而且与蛋白质相结合,有利于人体吸收;牛奶不仅含胆固醇较少,而且其中有一种成分甚至能抑制胆固醇的生成。这些营养特点正好能适应老年人的需要,从而成为老年人保健的最佳食品。为此,提出3 点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宣传部门加强饮用牛奶益处的公益宣传,让国民树立饮用牛奶的健康意识。2016年,中国人均奶类消费只有36.3 千克,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亚洲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奶类是天然的营养食物,是优质蛋白质的提供者,中国国民钙的摄入量偏低,如能日均饮用300 mL牛奶,就能达到人体所需钙的摄入量的三分之一。

二是建议在中小学生课堂中普及饮用牛奶的益处等相关营养知识,从小培养中国孩子的健康意识及营养知识,引导青少年自觉重视身体素质,实现民族体质整体提升。

三是建议在老年人中进行饮用牛奶习惯的宣传,将工作做到村屯一级,由乡委会及社区对老年人进行饮用牛奶等健康知识的普及,避免老年人受各种劣质保健品的宣传误导。牛奶完全可以满足老年人对营养的需求,甚至能够达到保健的作用。多饮用牛奶既能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同时又可促进国内用奶消费,拉动内需。

培养更多“牛二代”,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

一、乳制品的消费信心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中国乳业的整体发展形势向好

近年来,国家对奶牛养殖和乳制品生产行业出台了一系列规范行业发展的政策,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中国乳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力度,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得以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乳制品的消费信心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中国乳业的整体发展形势向好。

▲全国政协委员、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潘刚

二、中国乳业国际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内各行业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中。中国乳品企业也随着全球乳业产业链上的优质资源加速流动、整合,“朋友圈”在不断扩大,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国际乳业合作成为每个企业努力的方向。

中国乳品企业参与国际乳业竞争,就需要积极面对全球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环境,深刻洞察消费者潜在需求的变化和升级,进而以开放的心态,跨界汇聚全球优质资源和智慧,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才能在全球乳业版图中获得更大话语权,发挥更大影响力。

当前,中国乳业国际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一方面表现为中国乳品企业海外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我国先后有多个乳品企业走出了国门。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国外资本和国际乳业巨头大量进入中国,纷纷同本土乳企展开各种合作。

对中国乳企而言,国际化面临的主要机遇是,国内“一带一路”等多重利好政策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环境,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具有全球乳业产业链上优质资源,顶尖智慧的乳企或机构有与中国市场对接的强烈意愿,中国乳企也普遍希望通过“走出去”获得国外市场更多资源性支持,包括奶源、管理、工艺、技术等。

中国乳业的国际化之路就是整合全球优势资源为我所用,从而使食品安全更趋国际化,战略资源配置更趋全球化,原料到产品更趋全球一体化。

三、协助上游牧场及下游经销商破解资金需求

协助上游牧场及下游经销商破解资金需求问题是伊利在产业链共赢方面的一个探索方向。

为解决产业链上游牧场和下游经销商的融资和发展困局,从2009年开始,伊利便着手探索通过产融结合的途径,带动整个产业协同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伊利成立了担保公司,专门为牧场、经销商等上下游合作伙伴融资提供担保。2016年上半年,伊利又成立了融资性担保公司、商业保理公司,以及“伊利集团产业链金融中心”,从组织架构上实现了产业链金融服务的专职化、专业化管理,以稳步推进产业链金融生态圈的建设。

2016年,伊利产业链金融中心推出了“青贮保”“牧场保”以及“流通保”等12 款金融服务产品,为1 600 余户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了金融扶持,全年融资金额近45 亿元。这种以“核心企业承担实质性风险责任”为特色的产融结合模式,有效解决了上下游合作伙伴的融资需求,也让伊利在推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和升级的同时实现了对品质企业的打造。

四、培养更多的“牛二代”,促进养殖业发展壮大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明确指出龙头企业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动力。

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存在着农业企业“小、散、弱”、品质提升难度大、成本上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深层次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培育和扶植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实现“提品质”“降成本”,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对于农业龙头企业,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龙头企业,要采取相关政策保护它们免受资本热钱的冲击。

伊利近些年以产业扶贫为抓手,通过金融扶贫、技术扶贫等方式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例如给农牧民培训养殖的知识,培养牧场主的孩子成为“牛二代”。因为年轻人知识广,更有开拓精神。通过培训和介入可以将养殖技术代代相传,促进养殖业发展壮大,带动更多农牧民脱贫。

五、振兴实体经济

发展实体经济被视为经济复苏的关键动力,目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创新能力不足、综合成本持续上升以及部分资本对实业的负面冲击等问题和挑战,严重制约了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

建议国家出台一篮子政策,比如政府主导出台支持鼓励企业联合创新政策,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整顿事业性收费项和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成本;完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比如对资本进入民生行业建立审批制度等,促进实体企业的健康发展,振兴中国实体经济。

乳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做好牧业

乳业要想发展,做好基础是最重要的。乳业发展的基础是健康发展农牧业,并要围绕“转型升级”“合作共赢”和“绿色消费”开展。

一、转型升级

整个乳品行业都在转型升级,企业一定要适应行业的变化,而且要提前预判,不能在行业危机出现时,才意识到企业需要转型升级。从2014年底开始的奶源过剩危机给中国奶业带来了巨大影响,直到现在才开始有所缓和。这期间,很多散养户、养殖小区都被淘汰出局,一些大型乳品企业也受到影响,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于行业判断不准确,没有及时做出调整。

银香伟业集团在这次危机中,也有不小的压力,但是整体销售额和利润率仍维持在一个较好的状态,人员流动平稳有序,奶牛存栏量及扩繁率保持稳定,“归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这些其实都离不开企业提前的积极调整和应对。

2015年,银香伟业投资1 亿元用于技术创新、牧场扩建、设备引进等,这也是企业发展中的历史之最。2016年,企业又从澳大利亚引进纯种奶牛2 000头,对接高端乳品市场。银香伟业之所以敢在行业低谷时扩大规模,其实就是因为企业从起步时就预判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牧业大国,走农牧有机结合、种养转化提升的道路将是必然趋势。企业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消耗大量秸秆,改良提升土壤,实现种、养、加的全程自控和统一。此举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加强了企业调整产能的能力,还使当地的天更蓝、水更绿,留下了一片净土,这也是银香伟业转型升级所追求的目标。

二、合作共赢

加强合作是实现共赢的最好方式,之前行业危机的爆发,不仅仅是因为国际市场和进口奶粉的冲击,很大程度上也与乳品加工企业和养殖企业之间不衔接、不合作有关系。产业上下游和产业之间的隔断,再加上行业内部的竞争,导致了乳业的内耗严重,对外竞争力不强。而这次危机也让大家意识到加强合作的必要性,很多乳品企业现在都在积极建设自身的奶源基地,一些大型牧场也在寻求更好的原奶输出渠道,可以说,乳业的产业链正在借着这次危机进行合作与融合。

银香伟业一直坚持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坚持源头质量文化,其中也包含着合作的精神:与农民共建有机种植基地,带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创造社会效益;运用有机循环思路,依靠奶牛养殖消耗农业秸秆,再将养殖粪便加工成有机肥还田,改良土壤,创造出生态效益;通过土地源头的改良和有机养殖的结合,做好奶源质量的基础工程建设,生产优质乳品,创造经济效益。可以说,合作的每一步都是互利的、多赢的。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银香伟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王银香

三、绿色消费

绿色代表生命、健康和活力,绿色消费在未来将会是带动乳业进步的重要因素。绿色消费的责任不只在于消费者,还在于是不是能够将乳业做成绿色产业。

银香伟业的有机共生发展模式,其实也是遵循了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农牧结合实现秸秆和粪便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创造价值。银香伟业从起步时的一般农业发展到绿色农业,到2005年又成为国内首家获取六项有机体系认证的企业;在此基础上,2007年又与中国疾病中心合作开发免疫牛奶;2011年,企业正式切入大农业免疫工程,积极探索免疫种植、免疫养殖和免疫产品加工的领域,通过从种植开始的自然营养转化,使产品富有更多的营养,带来更多的健康。在这一理念下,银香伟业依靠生物免疫技术和有机肥培养免疫土地,并通过香气植物、免疫植物的种植,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和免疫饲料,再用来饲养动物,动物健康少得病,就提升了后续产品的质量。

总之,绿色消费的前端就是要打造绿色的产业,而转型升级、合作共赢也是为了使乳业能够绿色、可持续地发展。所以说,只要做好了前端的产业基础,乳业的发展就会更有动力。

合理利用全球资源,振兴中国苜蓿产业发展

无论是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还是《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举措,都对推进中国奶业转型升级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然而,在实行新规划的同时,也需结合苜蓿的生长特性进一步思考、审视中国的苜蓿产业。

一、苜蓿是奶牛优质蛋白饲料,对奶业发展尤其重要

为促进中国奶业发展,农业部自2012年起发起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25 亿元建设50 万亩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为促进中国苜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草产品和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部再次提出了《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计划至2020年,新增优质苜蓿种植面积300 万亩,改造提升优质苜蓿种植面积300 万亩,优质苜蓿自给率达到80%左右。这一举措对推进中国奶业转型升级将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然而,在实行此项发展行动的同时,应对苜蓿的生长特性保持清醒认识。

▲全国政协列席海外侨胞代表、顶好牧草董事 丰建伟

二、苜蓿是耗水作物,缺水区域大力发展苜蓿需谨慎

紫花苜蓿作为一种富含蛋白、纤维等多种营养物质的优质干草,是植物蛋白转化为牛奶蛋白的最理想技术途径,已经成为奶牛的重要饲草。苜蓿是一种高耗水作物,生长过程中需消耗大量水资源。相对应其生物量而言,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较低,用水并不经济。与此同时,苜蓿根系发达,在充分利用土壤深层储水的同时,也易形成土壤干层,为土地的持续利用造成困难。大规模种植饲用苜蓿,需要付出的资源代价较高,我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十分紧张,对此更需要有清醒认识和判断。

首先,苜蓿具有高耗水特性。每生产1 千克苜蓿干物质,即需要用水800 升,其年平均耗水量比粮食作物高出42.5%。根据国际粮农组织灌溉及排水丛书《作物需水量》分册(1997版),苜蓿的需水量(ET)数值为600~1 500 毫米,高于水稻、棉花等耗水作物。在整个生育期,苜蓿耗水最大可达2 250 毫米。此外,苜蓿的水份利用效率(WUE)较低,属于高蒸腾作物,其水分利用效率明显低于玉米及其它饲用牧草(图1)。

其次,苜蓿长期种植易造成深层土壤干涸。根据多位学者的研究,苜蓿的高耗水可以造成2 米以下深层土壤水的枯竭,如生长5~6 年时,4~5 米土壤含水量已达凋萎湿度(6%左右)。近年来,长期种植人工苜蓿引起的土壤深层干层问题已引起许多研究者的重视。由于对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对苜蓿的盲目大面积推广已经在某些地区造成不良后果。

水是生态之基,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健康维系不可或缺的基础战略资源。在我国,人口基数大,水资源短缺极其严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初明确指出“节水优先”。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用水大概占总用水量的70%,这一比例在西北等缺水地区甚至达到80%以上,管理农业用水在国家节水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部分缺水国家已开始通过国际资源化布局解决苜蓿种植需求

与我国大力鼓励倡导种植苜蓿相反,目前,已有众多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意识到苜蓿的耗水特性,并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化布局,确保本国农业的长久持续发展。

以沙漠国家沙特阿拉伯为例。20世纪80年代,沙特阿拉伯曾大量开发沙漠中的化石层水资源,长期本土种植各类耗水作物,创造了沙漠中的奇迹。但自2008年起,沙特阿拉伯政府开始扭转这一政策。为保护珍贵的水资源,沙特阿拉伯政府全面限制境内农场种植粗饲料等附加值低、水资源消耗大的作物。2015年12月起,沙特阿拉伯宣布今后3 年内禁止种植紫花苜蓿等高耗水牧草。境内的水资源仅用于当地居民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等食品的种植。

图1 作物用水量范围示意图

与此同时,沙特阿拉伯政府鼓励国家企业收购国外农地,部分企业已在美国等国家建立了自有的饲料生产基地,种植苜蓿等作物。目前,沙特阿拉伯在全球至少16 个国家和地区购买土地用于种植这类作物,以确保本国粮食和饲料供应不会因某国的天气、交通等意外状况而受影响。而且,在将苜蓿运回沙特阿拉伯市场的同时,沙特阿拉伯企业还将其出口到中国、日本等其它国家,享受到了国际市场发展的巨大红利。

不仅是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等中东缺水国家都采取类似措施,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土地用于种植低附加值的耗水作物。

四、中国发展苜蓿产业要从全球资源出发除本土要因地制宜外,布局海外饲草产业基地也是解决供给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议我国政府部门在保障奶业发展的同时,做好长远规划,避免为种而种、盲目扩张、竭泽而渔的情况发生,以免造成资源利用方面不可挽回的后果。建议如下:

(一)借鉴它国经验教训,支持中国企业合理布局海外饲料、饲草产业基地

我国奶业面临的竞争是来自国际的竞争,更是长期的竞争,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利用全球优质资源,打造持续性的奶业行业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政府部门应借鉴沙特阿拉伯等水资源稀缺国家的经验教训,提前规划,采取主动,积极安排,在发展国产苜蓿产业的同时,支持中国企业建立海外饲料、饲草生产基地,并合理配置土地等上游产业资产,积极利用海外自然资源辅助我国奶业发展。

目前,包括伊利、蒙牛、光明等在内的多家乳企巨头均已纷纷在海外布局奶源基地,从依赖国外资源向控制国外资源转型。从产业链角度出发,应借鉴其成功经验,适当鼓励相关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布局探索,进行海外饲料、饲草基地布局,将其它国家的自然资源为己所用,增加我国奶业的长期竞争力,同时也多元化保障中国饲料及奶业安全,确保我国真正向奶业强国转型。

(二)建立节水机制、规范用水标准、追踪测量评估、平衡作物轮作

与此同时,农业部应尽快研究、出台苜蓿种植用水标准,通过采取节水机制等方式,指导各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科学控制水资源的使用,以免造成资源的盲目浪费。

同时,应联合当地水利等相关部门,建立各生产基地用水情况的测量及评估体系,对地表水、地下水等水位定期进行追踪测量,并每年上报用水数据,评估对未来5 年、10 年及20 年的影响。当地监管部门应严格监督各生产基地的种植用水情况,对于将用水量造成亏缺的,予以惩罚。同时采取其它有效机制,确保苜蓿用水资源的收支平衡。

此外,农业部应安排当地农业部门根据当地作物种植情况,制定可行的轮作机制,将苜蓿纳入农田正式轮作体系中,将苜蓿与耗水量低的作物实行轮作,以缓解深层水的收支矛盾,让我国的苜蓿产业在支撑奶业发展的同时,不会造成舍本求末、竭泽而渔的情况发生,促进我国草业健康可持续发展。C

猜你喜欢
两会奶业苜蓿
山西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苜蓿的种植技术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要造就一片草原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要造就一片草原……
第六届(2015)中国奶业大会暨中国奶业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