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娘娘腔”不要一概而论(感悟)

2017-05-16 09:24刘仰
环球时报 2017-05-16
关键词:娘娘腔票友女性化

刘仰

笔者不少朋友都在讲,身边的“娘娘腔”越来越多,并因此担心社会有一天阳刚不再,面临外侮可怎么办。

“娘娘腔”的意思是男人女性化,相对的恐怕应是“女汉子”,综合起来就是中性化。这种趋势首先与现代社会的男女平等有关。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男孩从蒙童时期起就会被这样灌输:像女孩一样会被人看不起。男孩在读书、掌握技艺的社会化过程中,也较少接触女性。所以,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较少娘娘腔。而现代社会男女日趋平等,女孩子学霸不少,中小学里女老师占大多数,明星们甚至装出同性恋试图男女粉丝通吃。因此,除了遗传因素,普遍性的男人女性化、女人男性化,是男女平等的必然结果。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娘娘腔多是文明的副产品。中国清代梨园戏班里没有女性,最受追捧的旦角都由男性扮演。而一大堆票友如痴如醉,成为这门艺术的重要支撑。这些票友是什么人?一般穷人当不起票友,很多票友都是有钱、有闲、有地位的八旗子弟。于是我们看到曾经“马上打天下”的八旗兵,开始翘着兰花指、捏着假嗓子,陶醉于所谓娘娘腔。

这便带来另一个更大的话题:人类历史上文明常常被野蛮打败。从雅典与斯巴达的关系,到罗马帝国败于野蛮人,这种例子很多,中国历史上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有人对娘娘腔越来越感到担心,认为缺乏尚武精神容易亡国亡种。事实上,这种状态只有在文明与野蛮共存的时候才容易出现,而现实确实如此。但反过来看,要求文明社会保持和提高尚武精神,某种程度上是无奈地屈从野蛮,它未必是唯一选择。通过教化改变野蛮,是更彻底的办法。

春晚小品中有一类人物常常出现,即一个南方男子娘娘腔的,滑稽搞笑。民间闲谈中人们也经常说:上海人只会吵架,吵了十几分钟还不动手,北方人则是一言不合就上拳头,以此显示南方人娘娘腔、北方人有男子气概。“君子动口不动手”是文明原则,是法治意识的表现。动辄打架的所谓男子气,的确有古代渊源,但在现代法治社会则不被容许。

国际事务中,这两种状态的分野也很明显。例如最近的朝核问题,有一类观点嚷嚷要开打,中国的观点是,朝鲜必须弃核,但不能打。这是文明与野蛮的差距。武力开打说起来简单,打成什么样难以预料。中国主张谈判解决,就好比民间嘲笑的南方人只吵架不动手,看着不过瘾,却是正确的。它运作起来难度更大,但目的清晰,以理服人。当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势必就要吵一吵。如果缺乏耐心,吵得不耐烦,又威胁要打,其实都是野蛮未完全退化的表现。

因此,对娘娘腔不能一概而论。它具有两面性,就如男子气也具有两面性一样。换个角度看,“娘娘腔”这个词的出现,也是男女不平等意识的残留和延续,暗示女性事先就已预定了次等地位。所以,随着男女日趋平等,我们应更理性看待社会的男人女性化、乃至女人男性化。▲

(作者是北京知名学者)

猜你喜欢
娘娘腔票友女性化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从艺术造型角度探讨观音形象女性化现象
夏俊娜绘画语言的装饰性
《霸王别姬》和《黑天鹅》的比较研究
浅析票友对京剧艺术的传承作用
娘娘腔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
澳财长骂对手“娘娘腔”
如何帮助男孩克服“娘娘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