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谈中学化学学科的文化属性与价值

2017-05-16 19:32王卫军
化学教与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育人化学价值

王卫军

摘要:化学教学需要有学生理智上的回应,也需要有情感上的回应,即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一个从价值感知到认同,再到主动接受并顺应改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化学教学具备三种文化属性:渗透情感认同的价值文化、彰显化学思想的学科文化、饱含人文关怀的课程文化。

关键词:文化;价值;化学;育人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13-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04

中学化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承知识,更在于“化育生命”。生命是复杂而沉重的,化学教学不可能一力承担,但关注生命的完善与发展却是化学教学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育人要育智,也要育德和育美[1]。为此,化学教学不能只关注化学的知识性,还得关注化学的文化性,只有全面触及智力、情感、态度与精神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纵观当前很多化学课堂,知识性可谓做到了极致,但文化性却多有缺失,我们对化学知识技能的关注远大于对人的关注,我们对知识逻辑的坚守远大于对人性的扶持,我们对考试分数的渴望远大于对人之成长的期待,我们对个人功名利禄的企图远多于对学生长远发展的谋划。“育人”功利张扬,故而化学教学也只能得到学生功利趋向的响应,而无法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化学与“人”貌合神离,难以相融。所以,化学教学要得到学生理智与情感上的双重回应,除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化学价值导向之外,还要善用深厚的化学文化底蕴润泽学生,使化学与个体生命有机相融,进而构建出化学科学与人之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生态。为此,化学课堂需要具备三种文化属性:渗透情感认同的价值文化、彰显化学思想的学科文化、饱含人文关怀的课程文化。

一、渗透情感认同的价值文化

学习有用的化学到学习化学有用,是学生对化学价值的感知到认可的过程,也是我们实施化学教育并取得成效的基本起点和途径。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化学价值”,获取学生的肯定和认同非常重要,它是实现化学学习从外在要求转变为内在需求的关键,是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的来源之一。化学“有用”如何体现?个人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现。

1. 展示化学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开学第一节课,分小组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1)调查从爷爷到你三代人所穿过的衣服有何不同,它们的成分如何,哪些与化学有关?(第1组)

(2)调查从60年代到90年代,我们农村庄稼的产量与物种有何变化,这些变化是否与化学有关?(第2组)

(3)调查日常所用常见药物,哪些与化学有关?如果没有这些药物,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第3组)

在学生接触化学之初,让学生通过一些调查和交流,而对化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化学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为,化学作为人类的文化产物,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具有人文性。要实现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就应当引导学生从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来认识化学科学,从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理解化学科学,向学生揭示化学学科的人文内涵,让学生理解人们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造出什么样的化学知识,并如何应用化学知识去改变了人类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真实的历史演变,充分展示了化学科學的价值,让学生对化学科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如化学合成氨和尿素,解决了世界六十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化学合成了抗生素和药品,让世界人均寿命增加了约二十五年;化学合成纤维、橡胶等材料,让人类避免了风餐露宿,衣不遮体的困境……这些事例,从各个角度说明了化学的地位与价值,足以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感恩和敬畏之心,并能触动学生建立起化学学习的志趣和决心。

2. 展示化学是学生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1)当你遇到火灾时,你会如何自救?

(2)在发生洪涝灾害之时,我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食物中毒和一些传染病的发生,你采取这些措施的理由是什么?

这类问题在中学化学课堂上可以经常遇到,它们是化学在生产、生活中实用价值的直接体现。再如当前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治理刻不容缓;世界能源危机愈演愈烈,新能源开发迫在眉睫;多种疾病时有爆发,药物研发严重滞后。这些问题令人担忧,但也能引起学生对化学的重视,这些事实可以给予学生两点启示:一是人类生活离不开化学,社会发展离不开化学,化学能在人类面临巨大挑战和困境之时,为人类提供破除困境的途径和方法,它是人类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重要凭借和依托;二是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起人生规划和目标。既然化学对于人类和社会如此重要,学好化学就成为我们的一种责任和追求,化学为学生将来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更能让个人的能量和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3. 展示化学是学生明辨是非、理智决策的智慧来源

古有“点石成金”,近有“水变油”,曾迷惑了多少人,这都是对化学无知导致的结果。今天,我们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作为中学化学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让学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就如当前有关化学的负面新闻,屡见不鲜,错误地引导人们形成:化学=污染、化学=爆炸、化学=有毒、化学=危险,化学=不道德等观念,使化学成了令人谈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的“魔鬼”。无知导致了无意义的恐慌。由此可见,学习化学、理解化学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学生科学、理智地看待问题,明辨是非并合理决策,不仅能看破并消除社会上的流言蜚语,还能匡正社会风气。曾有一位初三学生在看完《化学灾难》视频后这样写到:“危险的不是化学,而是对化学的无知;邪恶的不是化学,而是人们欲求不满的贪念;罪恶的不是化学,而是人们唯利是图的短视。所以,该被讨伐的不是化学,而是功利遮住的人心,该被审判的不是化学,而是迷失道德准绳的人性。”这段话感人至极,因为这是一个理性的声音,他对化学的客观评价及见解,都说明他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主见,不盲从,这不就是化学教育的意义所在吗。所以,让学生对化学产生高度的学科价值认同感,是初中化学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影响和改变学生价值观念的切入点,是形成师生自觉遵循和奉行的课堂精神支柱。它将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理念、行为和结果。

二、彰显化学思想的学科文化

化学学科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构起来的体系也不仅仅是化学概念、化学定律、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等学科知识,还包含了化学思维、化学方法、化学思想、化学精神和化学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内容。它为化学育人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丰富的内涵和坚实的基础。化学育人,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与启智,还在于化学思维的培养和化学思想的铸就。化学思想包含内容很多,这里只说最核心的三点。

1. 实践出真知,化学是实践的理论也是理论的实践

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统一。从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来看,教材里包含了59个教师演示实验和22个学生探究实验,以及10个家庭小实验。还设计了12个调查研究,提供了20篇阅读资料,以及200多个生活素材。从这些丰富的材料中,反映出了化学实践对化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务实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养成终身学习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和习惯。通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至少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①课本不是学习的唯一信息源,生活中也存在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不只是在课堂进行,其实也发生在生活中。化学知识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它不仅指导我们合理地进行生产,还指导我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指导我们科学文明的发展。

②化学知识以事实为依据,并经过了反复验证。实验是知识来源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定律、思维、技能等,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③化学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学习时要敢于质疑并积极求证。化学是具有创造力的学科,社会发展离不开它,它需要更多有志之士的参与。

这些启示,对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和精神存在极大影响,它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和实践观,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宏观在宇,微观在握,化学具备直指本质的科学视角

物质世界变化万千。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与规律,人类就不可能具备改变世界的能力。而化学与生俱来的与物质世界存在着映射关系,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新视角[2]。如:理解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就让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有了基本的方式和途径,什么“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理解也就变得轻而易举;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原子重组规律,宏观上的变化与规律再迷幻也会变得有迹可循;建立起了元素观、微粒观、能量观,物质的结构与变化再复杂也会变得清晰而有序……,化学直指本质的科学视角,贯通了宏观和微观,兼并了具体与抽象,让人们能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物质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而由此形成的宏观在宇、微观在握的信心与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模式与实践方法,都会让人们在改造或创造这个世界时,更具智慧与力量。

3. 化学是人类文明的丰碑,镌刻着人之思想、精神与情感

化学探究的不止是世界的“真相”,也不止是解决问题的“妙法”,有时它更像精神“食粮”,慰藉和激励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1)化学就是一段值得讴歌的奋斗史。化学每一点突破,都彰显着人类的智慧与勇气。化学發展的每一段历程,都有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都是人类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前仆后继、继往开来。如氟的制取,整整经历了六、七十年的时间,无数化学家牺牲了健康,献出了生命,才让氟得以问世。此间,没有轰轰烈烈却悲壮异常,不仅留下了氟这种元素,也留下了科学家不畏艰辛、无惧生死、勇往直前、百折不饶的精神。这种精神流芳千古并将泽被后世。

(2)化学发展激荡着民族的情怀与气节。巴甫洛夫曾言:“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平淡的一句话,却道出了科学有界的现实,也表露了科学家伟大的民族情怀。波兰裔法国籍化学家居里夫人,以祖国波兰命名了所发现的钋元素;侯德榜历经5年的艰苦摸索,揭开索尔维法生产的秘密,实现了中国人自己制碱的梦想。科学家的努力与发现,都怀揣着祖国强大的梦想,他们的拼搏才让祖国的脊梁得以挺直。这些事实诠释了民族大义和气节,使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祖国强大而发奋”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示范与鞭策。

(3)化学发展肩负着人类文明进步的重任。化学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源于人类的进步也必将服务于人类的发展。从“钻木取火”开始,化学就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时至今日,这种关系愈加明显,如被列入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都是以化学为基础,若没有化学技术和化学材料的支持,这些高新技术都将沦为空谈。可见,化学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4)化学为个人价值的体现提供了平台。化学的发展惠及整个社会,这中间有无数能人志士为此付出了努力。他们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他们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化学的研究与创造,彰显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所以,化学教学应该从知识与人性的离散转向人与世界的协调与整合[3]。需要通过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特有的思维模式、化学观念与思想,而引导学生客观、科学地审视世界和适切、合理地发展自身,在不断提升自身学识修养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到学习化学知识,继承化学思想,发展化学技术,宣扬化学文化,并将个人价值和化学学科价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获得更大的能力,担当更多的责任。

三、饱含人文关怀的课程文化

“教化学”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促进生命完善和发展的手段。我们期望能通过化学教育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世界,能利用化学技术、化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化学思维、思想和精神的影响下成长为一个思想独立、品质优良、有益于社会并自觉发展的个体。为此,中学化学教育的着眼点不只是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要聚焦于如何利用化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即教育教学必须站在“以生为本”的立场来思考问题,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程文化。

1. 以生为本,必须超越化学学科本位

一次一位教师做二氧化碳使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变红的实验,可能是集气瓶中二氧化碳不纯的缘故,小花没有变红。

教师问:小花变成了什么颜色?

学生齐声答:紫色。

教师急了,接着问:你们仔细看看,是不是变红了?

部分学生:没变红,还是紫色的。

教师:真的没变?你们要仔细观察,不能信口胡言!

个别学生:老师,好像是有点变红了。

教师:嗯,你观察得很认真、很仔细,观察到了正确现象。其他同学呢?

学生齐答:小花变红了。

一次必须变红的教学,让人啼笑皆非。从学生参与及回答上的转变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的强势,也看到了学生不得不屈服的无奈。小花变红从学科角度来说,是正确的,但从教学实际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答案。这是教师追求所谓的准确性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学科本位思想压倒了事实,成为一次看似很成功,却很失败的教学。体现人文关怀,就必须以生为本,超越化學学科本位思想,在教学中不去一味强调化学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不只关注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以及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还得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不能把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拔高到“育人”之上。倘若这节课,教师能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并重做实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收获肯定就会有很大不同。

2. 以生为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经常使用抢答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抢答本应可调节课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偶尔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每次抢答都是那几个学生,这几个学生受到了老师多次表扬,得到了老师关注,于是乎,参与更加积极活跃,表现更加出色。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思维稍慢,总在自己思考出答案前被同学说了答案,中断了思考,得到老师“你怎么总是思考不出答案?”“你学习不专注,没有积极参与思考。”“你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配合老师。”等评价,使得这部分学生,思维总是被扰乱,学习总是被否定,学习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成为了放弃学习转为观望,并被老师忽视的群体。中学化学教育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合适的发展机会,而不是打造一个整齐划一的队伍。如果教师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看待和要求学生,则说明教师以一种选择性的姿态去面对学生存在的客观差异,由此必然会出现教师热宠一批学生而冷弃一批学生的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进而导致化学教学之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难。所以,“以生为本”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从态度、行为和情感上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努力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3. 以生为本,必须打破应试的枷锁

在教师讲完燃烧与灭火的新课后,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二氧化碳可以灭火,为什么发生火灾时,燃烧所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不能将火熄灭呢?”听到这个问题,其他学生马上开始叽叽呱呱地讨论起来,但立马被老师喝止:“这个问题中考不会考,讨论也没什么价值,我们还是一起来看看这几年的中考题,怎么考这块内容”。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一个能激发学生思考的话题,一个可能让学生获得益处的话题,就因为中考不会考,而被生生打断,这不只是消停了话题的讨论,更冷却了学生的心。师生这样背负着沉重的考试枷锁,规约于应试的牢笼,用高强度的训练和机械记忆把化学课堂整得面目可憎,它短期的功利追求磨灭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化学学习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每天痛苦地度过那枯燥而疲惫的课堂时间,化学成为学生一种苦不堪言的负担,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和热情,便使得学生后继学习无以为继,影响了学生终身的发展。所以,教师必须要清醒地知道:考试不是化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能为考试名利而改变了施教的初衷。

4. 以生为本,必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这个实验太复杂,我们看一下视频算了。”“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太耗时,我就看一下答案吧。”“这个结论很重要,你们一定要记下来。”“这是常考点,我们要多练几遍”……这些话语我们并不陌生,甚至听到这些话让人有点毛骨悚然,这种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一种受罪。你还要让学生爱上这种折磨,并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简直是无稽之谈。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不能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器,而进行枯燥、野蛮的灌输。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他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其学习过程也必然是一个带有生命体验的意义建构过程。所以,化学课堂必须是一个生命在场的对话现场,一个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体验并留下深刻印象的过程。在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目标中就有“过程与方法”目标,其“过程”目标还是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基础。因此,中学化学教学绝不是对化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而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过程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知识的生成、知识的演绎等过程,参与到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让学生经历一个充满趣味和丰富体验的学习过程,才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构建,从而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化学方法,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中学化学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经历一个从价值认同到主动接受,再到顺应改变的过程。这种顺应改变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持久的而有意义的,它包含着个人的学识修养、实践技能、思想道德、精神品质等方面的进步,也包含着学生今天的进步和明天的发展,它符合社会需求和个体需要,形成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性改变,而非是压力下的一种被迫性变形。也就是说,化学教学要站在文化育人的角度,打造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在做好知识教育的同时,渗透知识价值的意义,在阐述化学知识内在逻辑的同时,充分展示化学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根源与价值理性[4]。

参考文献

[1] 邓阳,王后雄.论化学知识的教育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9):19-22

[2] 江敏.学科思维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兼谈“氨碱法制碱”的教学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9):1

[3][4]章兢,何祖健. 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整体论视野中的大学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9-13

猜你喜欢
育人化学价值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