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探析

2017-05-16 09:04郭一裕
教育界·下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里德托马斯

郭一裕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摘要】托马斯·里德是18世纪西方哲学史上一位不容忽视的哲学家,他提出的常识哲学在当时的苏格兰等欧洲国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文章首先对常识哲学做了较为简洁、客观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将常识哲学与怀疑主义、理性批判相联系来展开探究,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里德的常识哲学思想。

【关键词】托马斯·里德;常识哲学;怀疑主义;理性批判

常识哲学作为一种理论是在18世纪被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里德提出的,这一哲学立场在苏格兰启蒙运动中发展成为一种以常识哲学为基础的哲学流派。然而,对里德哲学思想的探究,以及对常识哲学学派的探究,都首先需要对常识哲学理论进行客观的理解与分析。因此,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以常识哲学为核心来对里德哲学思想的基础性探析。

一、常识哲学的概述

“常识”“哲学”,一对看似对立的词结合在一起,那么该如何恰当地理解“常识哲学”呢?对“常识哲学”的理解重在对“常识”的恰当解读。里德对“常识”的解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常识”的字面意思,即与“理性”相对,不涉及哲学思辨的且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准则;第二个层次,是“里德对常识合理、有效的解说”;第三个层次,里德对常识的思考受其基督教信仰的影响,即他认为人类所依据的常识是造物主赐予人类的珍贵事物,故将自己的哲学贴上“常识”的标签。

在里德看来,“常识”的事物往往是基础而又重要的事物,通常被给出一些通俗易懂的描述性规定。理解一个概念的方法之一是参照其对立面或相关领域,对常识哲学的理解可以参照以休谟为代表的观念论哲学。观念论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只有观念或印象是人类思维的直接对象,人类的心灵不能跨越观念或印象实现对其他存在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心灵内部的观念和印象是心理活动的直接对象,是思想的对象;相应的,哲学的作用在于对心灵与知觉做出反省。常识哲学的初衷则是要运用归谬法对观念论的结论进行反推,从而找出观念论基本预设中的错误。常识哲学所遵循的是一些由描述性标准组成的原则,这些原则的结合具有弹性、韧性和牢固性。此外,里德把我们对一些原则存在的信念归于我们的自然构造,这些原则的存在被我们视为不证自明的、自然而然的。这里所说的原则也就是里德的常识原则,与其相对的则被里德视为“谬误”,即观念论与怀疑论。常识哲学的基本主张是:“外部物理世界的真实存在,自我人格身份的同一,他人之为与自我一样有智力、能行为的人格存在,道德区分的真实性,因果、能力和自由的真实性,等等。”常识哲学,简言之就是从哲学的角度论证常识为何可以成为常识的哲学,目的在于说明常识的非凡之处。

二、常识哲学与怀疑主义

关于常识,里德认为我們对某些原则的确信源自人类本性的构造,虽不能给出关于这些原则的理由,却又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视之为理所应当的,这样的原则被称为常识,与之相反的则为荒谬。里德所谓的常识是不需要证明,也无法证明的,是被人们普遍接受,毋庸置疑的一些知识。关于外部世界的存在,里德立足其直接实在论指出,我们的知觉知识是通过与外部客体的直接接触来把握的,所以在感官可靠的情况下获得的知觉信念就是正确的。相反,怀疑论者认为对于外部世界知觉的信念应该得到理性的确证,理性高于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觉。里德赞同怀疑论者所认为的“我们关于世界、自我、他人及因果关系存在的信念未经理性奠基,因此是不能被合理接受的”。具体而言,对于信念的态度怀疑论者认为所有信念直到其证明为真,且得到理性的确认方可被接受,而里德认为所有信念直到其被证明有错之前,都是被接受的。

对此,里德抨击怀疑论的基础是:认知官能都是平等的,即知觉知识与推理而得的理性知识是平等的。怀疑论者认为,感官的可靠性也是被怀疑的;相反,里德认为,我们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觉是可靠的,也是可错的,但是这种错误是可以被改正的。彻底的怀疑论不接受争论双方共同的预设,而这样的争论是不存在的,因为有些人即使在沉思时拒绝常识原则,但实践中仍不得不受制于常识,怀疑论者在怀疑外部世界的时候已经预设了一部分感官是可靠的,怀疑论者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完全排除常识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接受的,怀疑常识这件事本身就蕴含对一些常识的预设。休谟曾这样说:“一个哲学家如果只是意在把人类的常识陈诉在较美妙动人的观点中,那他纵然偶尔陷于错误,也不至于错的太远。他只要重新求诉于常识和人心的自然情趣,那他就会复返于正途,使自己免于危险的幻想。”所以里德认为彻底的怀疑论是不存在的。

关于怀疑论的思考。怀疑主义者认为他们的观点无法通过理性得到辩护,但他们仍然在继续自己的推理方法且坚信不疑,同时,怀疑论者即使不能确定可以通过哲学论证来确证物体存在的原则,但他们仍不得不同意这一原则的真实性。“自然并不曾让怀疑主义者在这方面自由选择,并且无疑地认为这件事太重要了,不能交托给我们的不准确的推理和思辨。我们很可以问,什么原因促使我们相信物体的存在?但是如果问,毕竟有无物体?那却是徒然的。那是我们在自己一切推理中所必须假设的一点。”在此,休谟明确地表明自己对物体存在的怀疑只限于知识断言的依据问题,即能够使我们相信物体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而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物体究竟是否存在,即“毕竟有无物体”。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是所有推理中都应该默认的,这与里德把常识作为思辨基础的观点是一致的,而里德将休谟哲学概述为“自然中除观念外无物存在”却是失当的。

关于常识应该是人类知识和行为的终极依据这一主张,里德与休谟殊途同归。里德对此曾做出过深刻的哲学思辨,如我们的自然官能是如何有效获得信息的,狭义的理性为什么不能以自身为标准来衡量和判别其他官能,我们自然官能运作机制是何以在语言中进行见证的等等;休谟则由于他的“自然信念”学说,从思辨及其主张的怀疑主义走向了常人的心理状态和常识。因此从“常识”是作为理性思辨基础的常识这一层次来看,人们笼统地把里德的常识哲学与休谟的怀疑论相对立也有失妥当。

三、常识哲学与理性批判

里德与康德是同一时代对休谟思想进行反观的哲学家,但是相较于康德恢宏而思辨的哲学体系,里德对休谟思想的解读就显得相形见绌,而且里德对休谟的理解存在不恰当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知识学层面上的怀疑主义错误地理解为本体论层面的怀疑主义;另一方面是对懷疑主义在道德学领域的本源尚无明确的认识。同时,康德的著作以及对于康德研究的著作,都是里德的著作以及对于里德研究的著作在数量上所无法匹敌的,对于里德的研究基本上是以批判哲学作为参照的。学者们普遍发现里德与康德都努力为经验寻找超经验的基础,里德称之为“常识”,康德称之为“理性”。因此对常识和理性的探究是要将里德与康德相联系来展开的。

虽然里德与康德在哲学方面的立论是风格迥异的,但二者在知识学和道德学两方面的研究策略是相通的。在道德学方面,里德和康德都认为道德的本质是要超越情感主义和功利主义,理性是道德判断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道德的律令绝对形式的问题;道德意识和道德经验的有效性问题;道德价值归属于外在的功利抑或内在的意志的问题;人类实践的存在方式与思辨的存在方式之间的关系;经验性的动机与理性要求在道德中恒久存在的冲突等等。在知识学方面,里德与康德对认知中人类智识能力作用的理解是一致的,他们感性/经验知识的内在精神层面是基本一致的。里德的表述为:心灵对感官信息的理解依据的是首要原则的运作,从而得到确信和概念。康德的表述为:心灵对感性材料的接受和整理依据范畴,不仅在表述上相符,而且在方法上也一致,关于人类知识的要素和基本框架中二者都用概念/范式来取代“印象”和“观念”。

对于常识哲学的理解,不仅要看到里德与康德相通之处,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他们的不同。他们的不同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对哲学体系自身建构的问题,二是对人性经验中宗教成分的理解问题,这一问题关涉自然神学的合法性与可能性。这里主要从哲学体系自身的建构问题来比较康德与里德的不同。康德哲学体系的建构是从理论理性自身的完满为假设的出发点,得出“理论首要的是实践”的最终结论,正是出发点与结论之间的悖谬关系使得康德哲学体系具有很强的张力。里德哲学体系的建构运用了两种方法:首先是把知识学和道德学作为两大平行的要素,其次是用“自为”概念将知识学和道德学统一起来。具体而言,心灵根据知识学中有效的首要原则运作而得到知识,根据道德学中有效的首要原则而产生道德行为,知识和道德都是自为的状态之一,自为将知识学和道德学的融通最终使得常识哲学完整自洽。

四、结语

概言之,里德的常识哲学是受其宗教信仰的影响而形成,不妨把这一哲学思想理解为从哲学的角度探究常识何以为常识的哲学。由于很多学者对常识哲学的理解仅仅停留于字面意义,而没有挖掘出常识哲学本身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因此本文从怀疑主义与理性批判两个维度对里德的常识哲学进行了进一步的探析,有助于更客观地理解里德的常识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张晓梅.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文玉林.托马斯·里德与怀疑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休谟.人性论[M].郑之骧,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猜你喜欢
里德托马斯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托马斯·赫斯维克简介
画与理
反转人生 伊塞亚·托马斯
托马斯送电器
收藏球鞋的当铺
一起摇摆
托马斯的一天
“野兔子”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