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贤文化”基因植入教师的精神生命

2017-05-17 19:51金培雄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13期

金培雄

摘要:学校的终极使命是培养“文化人”,学校和教师承担着传递文明、传播文化的职责。一所新校建成之时即开启其文化之旅,必须适势植入文化的基因,为学校和师生发展定基打底。思贤实验小学在开办之初即确立了“贤文化”办学方向,并致力于将“贤文化”基因植入教师的精神生命。首先是引领教师确立基于信仰塑立的“贤文化”心向,其次是开展皈依价值取向的“贤文化”实践。

关键词:新建学校;教师文化建设;“贤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A-0034-04

学校办学,为什么?答案很明确,为了培育人。培育什么人?当然是要培养“文化人”!学校从本质上来说是传承文明的专门道场,肩负教化万方、传播文化的神圣职责。因此,学校必然和文化息息相关,其本身就应当是文化的圣殿。可以说,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根,一所学校的神,一所学校的魂。

一所正常健康的学校,必然有其独有的内在文化特质和显著的外在文化表现。这是学校多年办学的积淀和结晶,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当然,背后必定蕴藏着办学者的用心、用神和用力。对于一所新建学校来说,办学者必须在学校成长发展的初始阶段适时适势地植入文化的基因,种下精神的种子,从而为新建学校这一生命体的生长和发展定好基调,调好方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所新校建成之时,即开启其文化之旅,办学的过程即成其为文化生成的過程。

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是2014年开办的一所新校。在筹建和管理学校过程中,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同步同驱,如影随形。“贤文化”基因,也随着学校的开办、经营、发展而顺势植入师生的精神生命体,成为思贤生长发育的重要特性和主打色调。以下策略的实施,使思贤实验小学的教师文化得到孵化并逐渐形成。

一、基于信仰塑立的教师“贤文化”心向

学校文化有其内在的特质和外在的表现形式,前者决定了后者的外延。两者的指向均为人——教师和学生(本文仅谈教师)。学校文化的核心要义、主要价值及行为导示需要得到全体教师(学生)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认同,才能孕育催化出具有校本性的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需要教师(学生)塑立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产生统一而稳定的心向,而后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播下一颗精神种子

精神意识决定了行为方式。基于信仰塑立的贤文化心向需要精神符号和话语表达为指引。师者施贤、学者师贤便是思贤师生共同的向往。基于对教育的理解和人生的体悟,思贤实验小学在开办之初便提出了自己的办学主张和行动宣言。学校以“见贤思齐”为校训,号召师生一切向贤;学校确立了“人各有贤、各贤其贤”的教育哲学,激励师生发现自我;学校勾画了“法古今贤人、成时代新贤”的办学愿景,为师生指明了行动方向;学校实施的“一日一小贤、一生成大贤”的育人路径,为师生刻画了成就自我的发展轨迹。在这种精神话语指引下的师生,当什么样的师者,做什么样的学者,人人皆可找到自己的坐标。这不是好高骛远的空洞口号,而是回归人性的精神宣言。一系列的语汇和表达,为教师(学生)的“精神肢体”播下了一颗颗待发的种子,为教师的职业生涯支起了一盏盏明灯,使之前行的方向变得清晰、明确。

2.耕耘一方萌芽土壤

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便是“人化”,可以说有“人”的地方便有“文化”,因为“人性”与生俱来。文化,离不开人,人又离不开生长的环境,于是,为人的精神和生命成长提供一方沃土,便成为文化孕生的前提条件。思贤办学者自学校开办伊始便致力于耕耘 “贤文化”种子萌发的“试验田”,努力营造激发教师产生贤文化心向的氛围与环境。学校提出了“办有良心教育”的行动纲领和准则,真心、真诚、真正为了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尽一切可能,凡对儿童生命意义的生成、健康身心的形成有益的教育行动,思贤人愿意不遗余力全心投入。于是怀大爱心、做小事情,着眼细节育人、重视教育常识便成为思贤办学的行动基调,也成为师生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思贤实验小学开展的“爱在思贤”系列活动,包括思贤教师语录、《我眼中的思贤老师》征文、最美校园瞬间展示、贤良团队评选、最美贤童票选等活动序列,无疑是学校倡导的“师者父母心”与“积小贤而成大贤”理念的实践路径,它营造了向贤尚贤的良好氛围,创设了育人化人的优良环境。诸如此类塑信仰、立信念的主题概念的确立和行为意义的阐释,在思贤的校园里比比皆是。视觉的贤元素和动态的贤因子时时处处得到彰示和凸显,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的贤文化心向油然而生。

3.遵循一种生长法则

心向是一种心理需求和倾向,它的形成需要多种因素的作用,包括主观和客观。当思贤的教师选择了思贤,客观上便和学校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契约的核心价值取向便是“成长自我、成就思贤”。当然,这种客观的契约关系还需通过主观的实质性制度来加以巩固和推动。这是学校经营的一种法则,也是教师成长的一种规则,新建学校的办学者必须自觉遵循,必须“有为而治”。思贤开办不久便拟定了《思贤五年办学规划》,为师生发展指明了方向,树立了目标;省级立项的主课题“多元发展理念下的学校贤文化建设研究”作为载体,赋予学校文化建设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在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思贤章程》从勾画到成型的过程,给成员以精神启迪和行为指示;师表公约、班级公约、日省日知、六贤口诀等多个概念的提出和标准的实施,为师生提供了清晰明了的标杆和量尺。多管齐下、全面推进、统整兼修,思贤的师生轻易便可找到自我规诫、自我修炼、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路径和参数。制度、规范是合同契约,也是定向指示,直面师生的当下,更面向师生的未来。贤文化的心向在多重力量、多元条件的作用孵化下,自然形成。

信仰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心中有敬畏,头顶自然有神明。当思贤的教师确立了具有普世价值的信仰,便会决然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坚定地行走在指向“成贤”的发展道路上。因此“自以为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思贤人的一种精神特征。

二、皈依价值取向的教师“贤文化”实践

教育者的决策和行为均由一定的价值判断为支撑。办学者对当下教育的认识、理解、立场、态度和选择必然影响到具体的实践和行为。新建学校尤其要重视教师群体主流价值观的凝练与生成,一旦确立,团队成员便可在共进共荣、正确正统的价值观引领下,形成共同的追求目标,付诸积极的行为实践,建设共同的文化家园。由此,强化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学校精神共同体的形成,皈依正面价值取向的教师文化建设,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与动力,推动学校和师生的良性发展。

思贤实验小学开办之始,便以培育具有桃李情怀、文人气韵、育人技艺的仁贤之师为己任,锲而不舍、孜孜以求,逐渐形成具有本校个性的教师群体形象。

1.贤德共养行动——涵养优良师风,培育完满德性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小成靠智,大成靠德。人之德性至关重要。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贤德、贤良必然是其从业的首要操守。师风正则校风正,师风败坏则校风不正。思贤开办之初即将教师的师德锤炼和师爱孕育定位为学校的“1号”工程。学校力行“师者父母心”和“做仁贤之师”的训导,开展教师“修心”行动,引领教师做一名有良心、有良知、有良谋的贤者——优雅的文人。学校倡导管理者首先当好服务者。全方位的服务,精细化的管理,导致做思贤管理者“很累”成为一大“恶名”,但教师感于心化于行,示范引领效应不言而喻。学校进行另类的师德熏陶——每学期分批组织教师前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别样的体验,体验特殊儿童教育的不易,感受特殊教育人的爱心,产生的心得体会成为自我反思的标尺。学校每年度进行“最美贤师”评选,参与度广、影响力大,因郑重而激励人心。学校每学期和每一位教师进行深度交流,接地气,近人情,走进教师心灵。修心行動促成了教师的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修心”的同时引导教师自觉“修趣”,把校园生活过得饶有生趣,将教师职业做得趣味横生,让教师做一个有情趣的育人者。丰富多样的教师社团——瑜伽美容、烹饪插花、摄影书法等,陶冶教师情趣,提升教师修养。全员参与的“办公美境”行动——共同策划,共同经营,环境美化,品位提升,在合作交流中增进彼此的友谊和情感,让办公室成为温馨的家园。多元主题的联欢互动、文体活动、外出远足,无一不是在感化教师,修炼教师,导引人生境遇,丰富人生色彩。办学者良苦的用心必然使教师深受感动,必然能激发出前行动力,必定能形成良好风尚。而这种风尚便是氛围,便是气场,便是文化。师者,当在这种文化环境的浸润中自然形成某种气质。久而久之,这种气质必定会带上思贤的烙印,散发出思贤的韵味,这终将成为贤文化的独有表现形式。

2.贤书共阅计划——倡儒雅之风,养诗书气质

从教之人要有教育情怀、育人底气和广博学识。说到底,教师骨子里应该是一个文人,一个文化人,一个有底蕴的人。诗书气质和儒雅之风的养成源于读书,成于读好书。书中自有颜如玉。思贤办学者坚信——读书使人明智聪慧、明理通达、明道善思;读书能开阔眼界、更新理念、改进行为。教师读书是思贤的第一等大事。于是,便有了贤书共阅计划:一是为博览群书创设条件——图书馆、办公室、个人书桌,处处有书读,处处可读书。读书经费、读书奖励、读书赠阅,对教师读书慷慨相与。牵领教师走进经典:《给教师的建议》《静悄悄的革命》《第五十六号教师的奇迹》《孩子们,你们好!》是教师人手一捧的“圣经”。在这样的环境浸润下,读书的种子悄然萌发,阅读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二是为含英咀华提供方式——读书需要用心用脑,读书需要投入深入。思贤办学者组织教师选择正确有效的读书方式和方法,不流于形式,不留于表层。深度读书成为主流取向,如撰写读书笔记、开展读书交流会、组织论坛讨论、记录读书博客、汇编心得体会,如好书大家谈、思贤微型讲堂、读书有奖竞赛等。多形式、多途径、多层面引导教师走进经典,走进大师,走进思想。贤书共阅,无一不和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相联系,无一不是在为提升师能做储备。读书,使教师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思想,有了自己的视野和视角。读书,促成了教师境界的提升乃至气韵的生发。这是文化养人使然,校园文化也得以化育氤氲。

3.贤能共育行动——炼丰厚学能,成育人贤师

教师的根本职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促成学生生命意义的形成,在于达成生命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所承担的理应是以文化人,以人育人的职责。育人技艺和知识传递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师德师爱不能替代教育技能。没有丰厚学能,没有育人技艺,终究难成贤师。思贤的办学者从建校之日起就深谙其中三昧。学校办学的主体是教师,而学校文化最终的创造者也是教师。教师学能的铸造,教师文化的形成,最终指向于高质量高品位的育人成效,而这也是教师价值之终极体现。贤能共育,究其实质是培养德艺双馨之人师,催生大德大能之贤师。引导教师“修能”,思贤办学者采取了以下策略:一是励志驱动。自我需求、自我发展是教师前行的根本动力,上进、向贤、尚能需要自我驱动,也需要点燃激发。思贤的开办为教师勾画了美好愿景——在思贤成就美好职业人生!通过典型的人物、事件、制度给教师以期盼,即“原来我也可以做到”,从而催生发展心向。学校管理者时时处处将教师的成长变化纳入现场,放大闪光点,研究改进点,变管理为服务指导、激励赏识,以此增强教师自信,促发教师自省。管理者想方设法点燃教师激情,使之产生梦想,从而用行动来圆梦。二是项目助推。学养学能的获得,育人技艺的铸就非一日之功,为此思贤执着不已。项目带动,多管齐下、组合推进是学校坚持至今的行动,如个人发展规划、建立学习型组织、实行传帮机制、实施读书计划、搭建发展梯队等助力措施,如撰写教育博客、开辟网上论坛、学年课题研究、个人教学反思、专题论文写作等实践项目。这些助力措施和实践项目使教师“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河流中找到方向”。同时,个人意志的锤炼,学习方法的获取,内在情智的修启,均产生了无形或有形的文化影响力和推动力。三是价值认定。教师的成功需要获取自我的价值实现和外部的价值认定,两者缺一不可。办学者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将之转化成提升教师获得感和成就感的契机和力量。每学期实施“三评教师”工程、每学年开展“最美贤师”评选、每年度进行校级骨干认定、每学期进行校内贤师传课等,均指向于教师的发展过程和成长状态。这对教师是一种评价认可,更是一种激励鼓舞。他人的认可度和自我的满足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成为一名文人需要书底子,成为一名贤师需要厚足的底气,这底子与底气来自于贤能共育,多元整合,来自于厚积薄发、积年累月。而这过程,也是文化价值生成的过程。

教师在创造育人价值的同时也在实现自我的价值,回归正面价值取向的教师队伍建设,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文化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同时,这种正面积极的主流价值和精神也在无形中推动着思贤的教师一路前行,渡向教育的理想彼岸。久而久之,这便成为思贤的一种文化惯性,使学校充满绵延不绝的内在发展动力。

总之,新建学校教师文化的生成需要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催化,其中人是第一位的要素,人是创造和生成学校文化的主要力量,办学者必须真正做到“目中有人”。而教师基于对教育的认识理解参与办学过程,必然能生发出对应的学校文化。当然,这需要时间,需要积淀,需要坚持。当然,这离不开办学者用心良苦的“布道”和“传教”。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