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贸流通业与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程度与变化趋势

2017-05-17 07:36李慧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零售企业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

李慧

内容摘要: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主要的盈利来源以通道费为主,主要的融资途径是通过拖欠供应商的贷款方式来快速扩张自己的产业。但是这种经营方式使得商贸流通业失去对终端的掌控权,尤其是对价值链和产品质量等环节的掌控。本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实证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与高端服务业之间融合发展的程度和趋势。从未来的发展角度分析,商贸流通产业将与金融、信息、科技等高端服务业实现深度的融合和互动发展,获取对价值链的控制,实现自身的长期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通过与高端服务产业之间的融合互动,稳定商贸流通业的整个资金流,实现多元化的业态经营方式,进而达到降低成本、不断创新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高端服务业 零售企业 融合发展

商贸流通产业连接生产和消费,是国家战略支柱性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据相关资料显示,2011-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总额逐渐上涨,达到了18%,在全球中居于第二位。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在2016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的零售以及消费品行业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市场。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及对流通渠道的控制能力也在不断变化,商贸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商贸流通业的供应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批发和零售商也逐渐增多。但是这一变化并未使我国的商贸流通业在世界上居于前列。2014年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在流通领域中却没有提升竞争力,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也在逐渐下降,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零售企业。2015年全球零售企业前250名中,我国的国美电器公司在全世界中排名第75位,苏宁电器在全世界中排名第84位。美国的零售业占据了排名的50%以上。从价值链的控制能力上看,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供应商缺乏品牌影响力,很多的商贸流通企业纷纷向供应商收取高额的流通费用,这也是商贸流通业主要的盈利方式,通过拖欠供应商的货款达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扩张。但是对商贸流通业流通的稳定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进而导致商贸流通业自身的竞争力下降,损害了商贸流通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据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在华中外零售商调查报告以及排名中,在前六名中没有一个是我国的内资企业,且企业的规模也较小,这也充分地说明我国本土的商贸流通业缺少对价值链和终端的有效控制。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价值链的控制能力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商贸流通产业连锁化经营,在整个供应链中零售商占据着主导地位,终端制造商的控制能力也在不断加强,但是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终端和价值链的掌控能力。商贸流通企业对价值链的控制能力也就是对整个价值链的治理,实现产品终端渠道的分布,对商贸流通产业的产品质量进行控制,实现对销售价格和融资来源的控制,最终掌控高增加值和高附加值环节。

(一)渠道控制能力增长较快而区域分割严重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零售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对终端价值链的控制能力在不断增长,以家庭食用品为例,如今最主要的经营方式是以连锁超市或者零售店和卖场等为主,2011-2015年现代化的渠道在家庭食用品的经营中从10.23%增加到了65%。这一数据充分地说明商贸流通业的组织化的经营方式对提高终端价值链的控制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是在非生鲜类的食品中,对于整个价值链的控制还缺少可靠性,在传统市场中的销售额达到了85%以上。日化快消品以及包装食品等很多的供应商采取的流通方式比较分散,采取的都是区域分割的流通渠道,缺少对终端价值链生产渠道的严格控制。

(二)对终端销售价格缺乏控制

我国现有的流通模式处于一种短期的运营状态中,增长模式较为简单,并且处于循环发展状态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些发展模式已经被市场所淘汰,出现了以租赁的方式经营的状态。供应商提供的费用是零售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这样的盈利模式虽然能够压低流通的终端成本,但是却增加了进货成本和运营成本和运营风险,上游供应商的运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大。这样在整个流通环节中上游的供应商处于劣势地位,增加了流通费用,商品的价格也相应提高了。虽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生产遍布全球,生产的商品物美价廉,但是由于流通环节产生的费用较多,进而造成了商品的销售价格远远大于自身的价值,并且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商品要贵很多。零售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并没有充分利用运营渠道中的便利优势,进而使得零售企业受到新兴电子商务的影响失去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流通产业外部融资的能力较差且缺少长期的投资来源

按照会计报告显示,我国零售业最大的融资来源于供应上货款的拖欠,如果将股东的投入和利润的盈余扣除,供应商的货款占据着69%以上的比例,很多的零售企业不依靠银行的贷款,存在着融资困难等问题。即使是上市公司,银行贷款在融资中的比例也较低,远低于供应商货款的15%。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大型的零售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长期的借款,占据融资资金的50%以上,而股东的投资占据15%以上。我国零售企业供应商的账期一直存在着拖欠问题,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同时为了便于融资,一些零售企业利用一些机构发行消费券和储值卡促进消费。

(四)质量控制差且盈利能力有待提升

由于零售企业采取的出租方式以及收取大量的通道费用等,进而使得零售企业在产品质量的控制方面缺少能力。近年来随着各类大型零售企业频频出现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传统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也产生了很大的质疑和恶劣影响,对终端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较差,并且对零售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另外传统的零售企业不能提供针对性的服务,缺少掌控整个价值链和终端的能力,在本土的流通盈利能力仍旧十分低,商贸流通业中的零售行业和批发行业在主要经营业务方面的盈利能力较差,与外资企业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如表1所示。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与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实证分析

为了研究我国商贸流通业与高端服务业之间融合发展的程度和变化趋势,本文对我国的42个部门的产业投入表进行分析,计算出2011年、2013年和2015年我国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两大商贸流通业主体与高端服务业之间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

(一)批发零售业

表2为2011年、2013年和2015年我国批发和零售业的消耗系数。从表2中可以看出,2011-2015年我国批发零售业与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行业的消耗系数和完全系数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与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信息传输业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01356,完全消耗系数为0.02365,到2015年分别下降到0.00175和0.01325。充分说明了我国批发与零售行业的信息化和技术建设还处于滞后状态,且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较低,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投入力度都较低。2011-2015年期间,商贸流通业与金融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虽然在这几个行业中排行较高,但是总体上发展不稳定。另外批发零售业与高端服务业之间在技术研发等行业的关联系数较小,与房地产、商业服务等行业的相关程度较低,说明了我国批发零售业发展仍旧较为粗放,没有依靠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的价值链。

(二)住宿和餐饮行业

表3为住宿和餐饮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通过表3可以看出,我国住宿和餐饮服务业与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呈现出大幅度下降趋势。2011年我国住宿和餐饮行业与计算机服务、软件以及信息传输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01023,完全消耗系数为0.02456,到2015年直接消耗系数下降到0.00306,完全消耗系数为0.01045。这说明了我国住宿和餐饮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进程较为缓慢,在信息技术的投入方面也较低。另外,住宿和餐饮业与综合技术服务以及试验发展业等方面的关系性较小,说明了我国住宿和餐饮业的发展较为粗放,需要不断加大技术的研究和投入。

我国商贸流通业与高端服务融合发展路径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知道,我国商贸流通业对价值链的控制能力还较弱,需要不断与高端服务业相互融合才能够实现对终端的控制。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链融合能力:

(一)融合金融业,保障融资资金顺畅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在融合金融产业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从商贸流通业发展来看,我国的批发零售业以及住宿餐饮业存在着严重的融资困难,融资资金中股东的投资占据很少的一部分,有25%的融资资金是来源于供应商。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在大型零售企业中股权融资占据15%以上,借款融资高达5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零售企业只能依靠供应商的账款来扩大自身的经营。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供应商的账期长达半年之久,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大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一般都在30%以上。因此需要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及对价值链的控制能力。

我国商贸流通业与金融业的融合渠道。第一,可以采取合作创新金融模式。商贸流通业在自身发展中依靠第三方支付平台,依靠其它的支付平台整合支付的方式。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网上支付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整合和融合是零售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创新手段。零售金融是按照零售业的经营业务特点,借助网络优势实现快速的支付。这也是未来零售业与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流通終端开发预付卡作为金融产品,通过加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进而不断完善对价值链的控制。第二,面向流通产业进行金融创新。流通产业资金流庞大,且与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联系紧密,金融业基础强大。因此在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中可以开展金融业务,创新流通产业的金融产品,如消费券、短期的融资券等,为流通产业的融资提供良好的发展途径。第三,在供应链环节发展金融服务。将金融融入到商贸流通业供应链管理中,强化终端控制能力。将流通作为核心,通过金融合作以及产品开发等形式为流通业提供安全的金融服务。例如针对供应商提供贷款或者贷款担保等金融产品,实现流通终端资金流的控制,与金融产业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降低供应环节的风险。

(二)全面融合信息技术,多渠道拓展经营

信息技术对流通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作为商贸流通产业新型化的发展措施,正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商品快速的流通。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网上购物的交易额达到了96845亿元,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16.2个百分点。还有研究数据显示,有85%的消费者都是通过网上购物。在未来的发展中移动电子商务将成为商贸流通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另外商贸流通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还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在流通产业中渗透,借助信息技术研究流通中的射频识别技术,提升供应链的可视化程度,并且改善商贸流通中的存货管理,实现综合的商业服务模式,提高商贸流通产业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掌控能力。

(三)结合科技研发,全面创新业态

有学者研究指出,随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业态创新将成为商贸流通业提升自身价值链的重要手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商贸流通内部很多业态经营仍旧十分粗放,缺少精细化管理,在科技技术的应用方面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缺少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研发,进而降低了商贸流通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商贸流通业的零售行业中,零售的方式还采用传统的形式,零售市场比较混乱,这样严重影响了零售方式的转型,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建设循环经济和集约型社会。因此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才能够创新商贸流通业的业态形式,推动商贸流通业不断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式,改变当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商贸流通产业在发展中要充分研究市场的发展动态,精准把握市场信息,提高商贸流通业在市场中的灵活度和开放度。在服务业不断高端的背景下,实现科技研发和应用,实现商贸流通业向着高端行业发展,凭借新型的科学技术强化自身的商品管理,重点研究消费者的行为。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掌握消费者的动态和消费行为,从而及时调整商贸流通商品的服务和信息,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四)互动融合专业技术服务业,提升市场应变能力

随着我国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服务业的类型不断增多,服务的范围不断拓展,服务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制度的改革,商贸流通业未来的发展将会面临着较为复杂的环境。商贸流通业流通性强,产业覆盖的范围也比较广,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商贸流通业的低碳意识也需要不断增强,这样才能够实现与高端服务业之间的融合,提升自身的价值链。面对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我国商贸流通业需要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反应能力,加强与咨询行业等专业技术服务行业之間的融合,将商贸流通市场进行细化分析,准确找准自身的定位,提升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对于我国的零售业来说,当前市场竞争中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竞争环境也比较激烈,因此零售业要加强与咨询企业的合作,找准市场的发展潜力,打造终端的品牌价值。

结论

随着国内商品市场的不断开放,商贸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主要产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具有良好发展的产业之一。但是商贸流通产业在自身的发展中普遍存在着价值链和终端控制能力低等问题,阻碍着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商贸流通业未来的发展中要融合高端服务业,改变自身粗放的发展模式,提升对价值链和终端的控制能力,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研发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许文芬.我国商贸流通业与高端服务业的价值链融合及实现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5(3)

2.王德章,张平.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4,28(5)

3.熊曦,柳思维,张闻等.商贸流通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8)

4.马鹏,李文秀.高端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基于产业控制力视角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 (4)

5.周勇,王菊红.我国商贸流通业价值转移的趋势及可持续发展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5(31)

6.王笑宇,廖斌.商贸流通业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再认识—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

7.湛军.“再工业化”背景下欧盟现代服务业创新及发展我国高端服务业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8.王浩,熊曦.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与居民消费能力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6)

9.詹浩勇.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基于集群供应链网络竞合的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4(9)

猜你喜欢
零售企业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零售企业成本核算模式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