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2017-05-17 17:16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雾霾

2003年以前,黄沙漫天的中国,没有人有关于雾霾的记忆;2004年,当美国“褐色的云”向其他国家扩散的时候,中国人还不熟悉“雾霾”这个词;2005年,“雾霾”开始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但依旧没有人在意;2006年,我们终于在百度上知道了什么是“雾霾”;2007年,国内外专家开始研究中国雾霾的致命性;2008年,奥运会期间几个外国运动员在北京戴口罩,激怒了国人;2016年,《人民日报》七问雾霾……

从外国人在北京戴口罩被国人谴责,到现在国内不少城市的市民不戴口罩无法出门,前后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如今的中国,雾霾已成了国人的呼吸之痛,PM2.5爆表,政府连发红色预警……早在两年前,亚洲投资银行等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雾霾包围了我们”,已不再是危言耸听。无论你是处在首都北京及周边的北方诸多省份,还是华东的上海与江浙一带,即使被称为“人间天堂”的苏杭也已经时不时的被雾霾光顾。笔者所在的南昌市,过去,蓝天白云是常态;后来,天不再那么蓝了,但大部分时间的空气质量还是优良的,似乎离雾霾还很遥远,所以当北方一些城市的市民为雾霾而伤神的时候,南昌市民会暗自感到庆幸;最近这两年,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以来,重度污染的天气反复出现,雾霾频频光顾,满街都是“口罩一族”。2017年新年伊始,中国大江南北经历了一场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强霾过程。雾霾,它已不再是一两个局部的问题!

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么大范围、这么重的雾霾?应该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治理雾霾?

十面“霾”伏己成国人呼吸之痛

时下,大面积覆盖我国的雾霾给国人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许多和雾霾有关的热词——“出门掉进牛奶里”、“人追尾人”、“尘惯吸”等到处流传,网络上、朋友圈里,各种关于雾霾的搞笑段子层出不穷,这成了人们一种无奈的宣泄。

先贤有言——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只会换来大自然的惩罚。如今,只追求“红利”的我们正在自食恶果。雾霾的产生和我们一味地追求GDP,只要“金山银山”,对“绿水青山”弃之不顾有着必然的联系。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等大量污染的排放,也是导致雾霾的主因。目前,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均在近两千万吨。此外,冬季温度偏高,也对雾霾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可以证明,雾霾中的有害物质可以让成千上万的人致癌、缩短寿命,尤其是孩子与老人。科学家指出,雾霾的危害真的不可小觑,因为动物实验证实,雾霾超标严重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英国专家对15.4万名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平均3.7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雾霾微粒可以侵入肺部,會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率上升20%。

雾霾对健康的直接危害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和心血管方面。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接触最频繁,数百种大气颗粒物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叶中,其中以PM2.5杀伤力最强,它只有头发丝的1/28,却能吸附铅、锰、镉、锑、锶、多环芳烃等多种有害物,深入人体肺泡并沉积,给呼吸系统乃至全身带来伤害。雾霾还会增加空气中病菌活性,使其进入人体呼吸系统造成感染。老慢支、肺气肿、哮喘、支气管炎等常见呼吸道疾病也容易急性发作。心脏病患者在雾霾天会加重病情。PM2.5附着多种污染物和病菌进入人体后,容易引起血栓,引发心肌梗死、中风等。另外,雾霾天气还容易导致血压升高,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报告,首次指出大气污染“致癌”,其实说的就是有毒颗粒物PM2.5。

全国这么多城市“雾霾围城”,给我国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不可否认,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我们的成就是一种竭泽而渔的结果,发展中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面包重要还是空气重要这个问题上,以前我们过多地关注前者而忽视了后者,甚至简单鲁莽地以为,要发展自然就要污染环境,要面包自然就要牺牲空气。

面对“雾霾围城”,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理念,以牺牲空气来换得“面包”,吃了也不健康。我们既要香甜的面包也要清新的空气——如果天不蓝了,水不清了,花草不绿了,空气不新鲜了,我们出门都戴着防毒面罩,连呼吸都很困难,这比没有面包吃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完全可以说,雾霾已经是这个时代中国人面临的最具有挑战和危机性的问题之一。

然而,比起紧张和防范,国人面对雾霾的态度不禁让笔者哑然。我们过于从容,而这种从容并非为大义牺牲的从容,是一种麻木之后的无畏;我们又过于调侃,仿佛雾霾无非只是我们一个可以作为谈资的笑料而已;与此同时,我们还表现出一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闲适,反正霾该来就来,有风就走,跟我有甚关系?我该吃吃,该喝喝,该看言情电视剧看,与死神共居一室也刻意漠视。

这一点尤其在关于雾霾的大众言论上表现得一清二楚:雾霾来了怎么办?专家支招一二三,谈得最多的不是如何监督环保部门、如何创立新的环保制度、个人如何具体参与环保等,而是如何熬你的银耳莲子汤最好,或者吃什么水果最清肺,而且这些所谓的防霾绝招很受欢迎。

另一方面,面对雾霾,国人还摆出一副“欢乐姿态”,竞能以一种“搞笑”般的态度把雾霾搞成一个个段子全部闷着乐。普通国人这般姿态还可被理解,但有的官员对待雾霾的态度也跟过家家一般,实在让人啧啧称奇。2014年4月,北京市市长王安顺签“军令状”说治不好雾霾,“提头来见”,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最近被网友吐槽后又改口了,说那是“玩笑话”。也许普通老百姓开开这种玩笑还可以被原谅,可是一个官员如此轻巧发誓,又如此轻巧解誓,有损政府的公信力。

“雾霾围城”频现的背后

雾霾是环境之殇,国人心中之痛。雾霾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危害众所周知。既要金山银山又要蓝天碧水,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大家发自内心的呼唤。

众所周知,中国的“雾霾病”是最近几年才发作的,但其病根却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初期就埋下了。除了气候原因外,雾霾是由污染物排放总量造成的,只要排放总量不能降到临界值以下,无论人为控制哪类污染气体的排放,都阻挡不了雾霾的产生。当城市越来越大、楼房越来越高、人口越来越集中、汽车越来越多、工厂越建越快的时候,雾霾病实际上已经相当于到了“晚期”。

面对雾霾,我们不用采取一种“妖魔化”的态度,虽然雾霾对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的确是个“妖魔”,但要“斩妖除魔”成功,先要有理性的态度。

归根结底,雾霾的产生有根可循,它无非是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发展经济过于粗放式、以牺牲环境和自然为代价的结果。

最早开始工业化的英国首都伦敦也曾于上个世纪50年代遭遇重度雾霾,而今天的倫敦则是全球十大环保城市之一,2012年的奥运会上让全世界看到他们的环保智慧和人文智慧。

无论是分析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史,还是人类过去数百年的发展史都可以看到,人性发展总会经历波折,会走弯路,然而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回归到人性本质时,就会经历蜕变与更新。

然而,这一过程需要的是正视、是反省、是改变、是重生!

人人都知道雾霾不好,但是没几个人会较真,大多抱着一种“反正今天我还活着,还可以吃肉喝酒,还可以唱歌跳舞,还可以跟我的爱人在一起,管他明天如何”的心态,而这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是我们对抗雾霾最大的死敌。

因此,治理好雾霾病,需要从上到下人人重视、人人参与。

近年来中国关于环保的措施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全面。实现环境的最终控制,还是要着眼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告别“高能耗、高排放”的“两高”经济,转向构建符合节能减排基本国策的、生态环保型的现代产业体系,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治理雾霾的治本之策,也是长久之计。

依法治理环境,是摆在各级政府,尤其是环保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然而,有的地方作答认真,有的地方却开着小差。以《环保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为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然而,这一法条的落实不尽如人意。报告或是不报告,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动作,而是法定义务。一些地方不报告、不说明、不解释,暴露了环保法治意识的淡薄。

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如何让雾霾远离我们的生活、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武汉市环保局政策法规处原处长刘文洁从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撰文指出,从2013年9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气十条”)宣布“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以来,有关部门与地区不可谓不努力,成效有目共睹。但是,2016年入冬以来华北等地区大范围连续重霾不免让人有些沮丧与疑惑,蓝天白云何时才能成常态?

大气污染来源复杂,治理不可能速成。为达成清洁空气目标,英美等西方国家1950年以后为之奋斗了三十多年之久。但当代中国与彼时之英美,情势大为不同,认知水平、科技支撑、管理能力、财力保障等已大幅提高,应可在更短时间内取得成功。30年太久,何不只争朝夕?从控制各项大气污染源的角度检视近几年来的治霾实践,可以发现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控制煤烟污染重治轻煤,重城轻乡。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必须立足这一国情,在努力提高新能源占比的同时,尽最大可能降低燃煤的污染物含量及其燃烧时的污染物排放量。近几年来主要采取了促进煤电厂等用煤大户深度治理、城市市区禁止小燃煤锅炉、加强集中供暖供热等措施,但在禁止高硫煤、确保清洁煤供应方面力度不大。高硫煤散烧在农村依然普遍,特别是华北、西北与东北等地区的农村亟待实施冬季取暖清洁化。在工业园区之外的不少企业,依然只能使用分散的燃煤锅炉。测算表明,同量高硫煤散烧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可达煤电厂的15倍以上。如不解决这些问题,少数重点企业的“深度治理”成果实则有限,甚至恐将被抵消。

第二,控制排气污染仍需进一步加大。我国已经成为汽车消费大国,在每天都需要燃烧巨量汽柴油的情况下,大幅度削减排气污染的直接对策是提升汽(柴)油污染物含量与发动机尾气净化标准,治本之策是“低碳交通”转型。《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条规定的“国家倡导低碳、环保出行”仅仅停留在“倡导”阶段。在高排放车依旧大行其道、小汽车依然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尾气污染能够大幅度下降吗?

第三,控制工业污染立法执法不能手软。工业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国已经形成了治理工业污染的完备制度体系。问题并不在于“加大立法力度”,而在于执法过于宽松。我国环保法明文规定,新改扩建工业园区与工业项目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必须建成污染防治设施方可投产投用,此两项可称全球最严的环保审批制度。但是现实中,很多建设项目可以“先上车后补票”,甚至连“补票”都可不断拖延。2014年版新环保法规定,超标排污拒不改正的,有关部门可以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责令限产停产整治、行政拘留……处罚条款多了去!但仅就按日连续处罚而言,其执行率显然很低。所谓“政府要给企业整改时间”之类,已经成为排污企业违法与有关部门宽松监管时常见的托词。

第四,控制面源污染不得力。看得见的固定烟囱是排污的“点源”,众多分散的排放源则可称为“面源”,后者包括产品的挥发、施工与裸地扬尘、露天焚烧秸秆垃圾、烹饪油烟、燃放鞭炮……对大气污染有集腋成裘的效应。近几年来相应采取了治挥发性有机物、治扬尘、禁露天焚烧等措施,但总是让人有不得要领之感。涂料、化工产品、农药等产品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鲜见严格的规定,更未见严格的执法。大城市的确加强了施工环保管理,但众多中小城市与广大农村地区其实十分薄弱,更无论裸露地表的覆盖与绿化问题。每年夏秋之际大范围焚烧秸秆的现实表明,我们依然没有找到一条农民增收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治理之路。

雾霾如此可怕,中央下了如此大决心,各地的口号如此响,为何依然存在上述问题?症结恐怕就是在一些领导干部的内心深处,“先吃饭后吸氧”、先GDP再环保的思维方式依旧。问题早已不在于所谓“环保意识”的高低,而在于能否建立起让各地政府自觉、自动、自愿,而非被督察着履责的体制机制。只要愿意作为,必定有所作为。从前提“人定胜天”,强调人在改造自然中的绝对作用,后来遭到一些非议。今天看来,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靠人努力”不就是“人定胜天”吗?这表明,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大气污染是可以得到治理和控制的。反过来也可以说,雾霾得不到控制,就是人们不努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特别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近几年来反复出现的雾霾天气,无疑让我们感觉到十八大决策的无比正确。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雾霾由人类活动产生,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愿意吸入雾霾。只要政府、企业和百姓能在这件事情上拧成一股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形成治理雾霾的合力,打一场治理雾霾的全民战争,那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载明的2023年“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就值得期待,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让人们都能幸福地生活在富强文明而又山清水秀的中国,就不会是梦!

猜你喜欢
雾霾
抱团取暖
新德里雾霾
首尔紧锣密鼓备战“雾霾季”
雾霾自古就有
利空雾霾减散 创业板行情崛起
“仙境”
扫清“霾”伏
有些日子没被某编毒舌插刀了,雾霾都散了!
雾霾经济账
雾霾里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