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艺术类教育现存弊病成因及对策探究

2017-05-17 11:34汪盛
艺术评鉴 2017年4期
关键词:弊病艺术教育对策

汪盛

摘要:随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要日益增长,艺术教育正逐渐改革完善,壮大发展。一批批优秀的后备力量以各种形式被培养出来,他们将走出课堂,走向社會,继续传授技艺,传播真善美之熏陶。然而,仔细分析我国艺术类教育现状会发现,与理想相比尚有距离,三番五次整治下仍存在不少弊病。据近年教学、招生工作中接触的考生、家长亲身所历所述,媒体报道中一些“黑幕”“内定”确非夸张,甚至只是冰山一角。这些来自一线的素材常常令笔者感到五味陈杂,从而尝试对艺术类招考制度及相关教育、培训体系进行解读,并给予犀利的批判和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艺术教育 招考培训 弊病 对策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5-0129-05

一、现状:公办招考腐败层出,私立培训乱象丛生

近年来,随着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安徽财经大学文学艺术传媒学院等多名高级领导“落马”,教育系统人员收受贿赂不再是偶然事件,似乎变得“集中爆发”起来,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省城和首都这些各领域一流学府尚如此,分布在广袤国土的地区院校就更是监控上的空白区,也是问题发生的重灾区。当权力被下放到省一级的教育厅,甚至一些艺校、职校归市、县文化部门管辖,“暗箱操作”“一手遮天”现象早已成宿病,难以根除。腐败链中除了外部人员如家长、培训负责人,也有院长、党委书记、教师,这些本应恪守高校教育职业道德的“为人师表”者,所作所为着实让人触目惊心、大失所望。

当然,各种改革与实验也在推行着,如“拉帘子”“盲听盲画”,即评委对考生只知其表现,不见其人,考生参加考试时间与顺序现场随机抽取,入场后不得报考号与姓名等。再如一些院校会在考前招开“动员大会”,要求教师主动自纠自查,保证履行职责,流程合规,清廉公平。评委多采取临时从评委库里抽取,一旦被指认即被“隔离”封闭长达数日,直至考试完全结束。评委教师与招办部门工作人员互相监督,不允许有与外界沟通情况,上交手机,切断联系,寝食由招办统一安排。借调外地教师担任评委也是常采取的办法,一些院校针对面向全国招录考生、在外省设立考点的自身情况,还明确规定:各考点禁止宴请来组织校考的院校负责人。遗憾的是,即便有这些具体的规章制度,却仍有大量漏洞没堵住。如2016年3月北京市委四个巡视组对北京电影学院巡视后反馈称,该校招生腐败治标未治本,艺考背后腐败风险依然存在。许多培训机构网站上都有电影学院老师的身影,校方在知情查实的情况下却从未采取措施予以管理。同时,艺考过程中仍存在递条子、打招呼现象,这对学校形象影响十分恶劣,造成负面社会舆论,对正常参加考试的孩子也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

与此同时,校外培训更是长期游离在监管体系外,社会力量办学如雨后春笋生生不息,其中自招生至组织参加考试中,糊弄夸大、骗取财物、勾结舞弊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书法专业招生考场上,学生马某的培训老师告诉她以她现在水平很难通过,让她在考试中途想办法出来与自己做“交接”,看自己写的一幅字回考场临摹。而在另一所院校招考时,老师建议干脆由自己代考,当然,要付给自己几千元作为酬劳。高考毕竟是决定一生的重要关口,马某接受了与老师的交易。更为讽刺的是,录取结果出来了,由老师代考的她的成绩并没有通过。首先该老师本身所为就是违法,教唆学生舞弊公然索取贿赂,道德之败坏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恶劣,其次,这样老师的水平也可想而知,居然还给学生做培训。

二、成因:来自于多方面

1.艺术教育本质与体制尚欠成熟

广义地讲,“艺术教育”渗透在各个方面,无时无处不在。它是美育的核心,从点滴处影响着社会,潜移默化地感化人心,滋养着我们每个生命,不论学生、孩童、成人、老人……而本文探讨的“艺术教育”主要集中在狭义范畴,重在现实问题而非理论研究,即在对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或具备艺术特长的人才中,师生在“教”与“学”现实中所遵循的模式及产生的现象,特别针对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学校对考生的招考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除却较灵活的自主学习、讨论小组、社团实践等把主动权交由学生的方式,在课堂中,传统“一对一”“一对N”教学是对大多数师生而言最普遍的一种模式。这可能也是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特别针对考级、比赛、考试出“成果”最好的选择。不过它也存在若干缺陷,如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一旦确定跟从的对象,选择的空间相对少,师生互动性相对弱,教师占有不可动摇的支配性和主导性地位。学校、培训等机构以及教师个人的行为与引导,会对学生习艺和做人的道路起到强大的导向作用,甚至改变他(她)们的一生。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的主导群体对受教育人群灌输教育理念的同时,被教育者的需要与诉求也反向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当获知学生与家长最渴望得到的除了学问本身,还有文凭、奖励等对前途大有帮助的“特权”或“通行证”时,学校、机构中人员的职能便开始不由自主被分散,目光逐渐转向如何提高“通过率””升学率”。教育质量的好坏、艺术熏养的高低在今后长期跟踪中尚且可以作出一定衡量、评价和反思,但因其成败可以在短期内被上述因素量化,大力推动一批批学生走向名校,打造快速造“星”、造“才”的加工厂,便成了人们趋之若鹜追寻的“教育理想”。这本可以理解,但应在一定“度”之内,更不应成为不择手段、为所欲为、违规乱纪的理由。

艺术教师应是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教育活动中起重要引导作用的角色,然而,因其职业形象的非公共性、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性、绩效量化的不恒定性等,存在着相当大程度的自由、放任。而自古以来艺术行业沿袭“口传心授”更易造成主观性、随意性丛生的宿疾,当然这也是它特有之处。和其他学科不同,教师教授的不仅是“知识”,而更多是传播“艺道”,非借助抽象的领悟与意态的模仿不可,学生方从中得到提升与充实。故艺术非试题,有唯一标准答案或有统一对错分界。衡量艺术水准容许讨论、争鸣、分歧,评价标准也就相对模糊——这对学生的艺术成长来说是有利亦有弊的。还有一点相当值得注意的是,师生关系中隐蔽的不平等性。虽从法律上来讲,师生是平等的权利义务主体,从实现教育最终的目标及过程来看,师生也应当是平等的对话者。然而在实际中由于教师在学识、资源、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优势,师生关系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性纵然是许多人不敢承认、不愿承认的,但它又的确极其普遍地存在着。

2.唯“升学”论下急功近利思想的蔓延

展示艺术学习成果时,盲目追求难、大、深曲目,或试图挑战高、精、尖作品,期望确实美好,效果却不甚理想。在一些师生均竭尽所能的高强度“速成”中,教师仅把讲授艺术知识当作目的性单一的过程,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兴趣的培养,缺乏对每个学生不同个性的关注,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教学职能。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则往往来自于外部压力,发自内心的喜爱和独立思考缺少,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仅仅是在模仿和被动吸收。特别是声乐等抽象学科,常常是只学到“形”,没有学到“神”,发音位置、咬字、气息、音色控制等基本能力尚未领悟到位,就赶紧学唱歌剧选段以求在备考中增加筹码,获得一个较高的“评分起点”。大量因文化课成绩欠佳在高中“赶鸭子上架”选择艺考的孩子们,艺术沉淀和思想内涵都没有相应的积累,虽然也经过和高校教师一段时间的学习,演绎的作品仍显干涩苍白。选择原文曲目的只是将意大利语堆砌拼凑,吐字发音标准性都相差甚远,更别说理解精髓、把握人物形象了;舞蹈科目在培训中,教师看似摸透考情,遵循历来的考查“重点”,编排出容易拿分的技巧与舞姿,其实都是模式和套路。在这样的指导下,本身就欠成熟的孩子们犹如被送进加工厂,不仅技巧展示,就连舞蹈编创展示亦千人一面,无非是顺序排列稍有不同,换汤不换药,而缺失自己的特点,并没有能很好地理解音乐风格和角色情节;在书法、绘画领域某些科目应试中,同样的情况发生着,学生仅在教师整理出某些迎考方针的带领下,临摹一些模板化、公式化的东西,以致许多学生的作品不具备独特的艺术个性,缺乏真实感人的表现力,创作潜能被迫抹杀,着实让人遗憾。

3.个人难以监管,机构运营草率

目前我国从事艺术类培训的个人与机构,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涉及器乐、声乐、作曲、美术、书法、播音主持、影视表演等,难免充斥着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从教师个人来说,有在家带私课的,有在培训机构任教或业余兼课的,时至今日,对兼职家教在法律层面上的监管尚显空白,不论是对“上岗”门槛的设置,还是对上课质量的评价,乃至在统一缴纳税收上目前都不作任何约束。在这些课外艺术教育自由发展、迅速生长的环境中,不论是高校、中学、小学的在职教师,还是来自社会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他们中都不乏真正有水平、有师德的好老师。但也有着不少教师对相关行业不精不专,或仅仅擅长某技能,而发现问题、传达讲授的经验不足,教学技能单一,欠缺广博的知识和丰厚的艺术修养,甚至不具备足够教授相应阶段学生的水平。在营利性培训市场中,重利轻“艺”、急功近利思想尤易大肆泛滥。奈何剑走偏锋、一夜成名的毕竟极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艺术学习很难速成,必经大量的积累和充分的熏陶,才能掌握一定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可由于从事艺考培训的“三无草台班子”多为短期冲刺,仅为迎接招考服务,它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对生源情况做详细摸底和长期了解,就大胆以“给钱就收,牛先吹上”的套路吸引来大批不明真相的学子,实际上最终效果也往往远不如预期理想。显然,总会有原本程度相对好的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或因某些“偶然因素”成为不公平招考下的受益者,但对于落榜学生,会造成极大的心理落差,耽误的就是一年,甚至影响一生。但即便如此,哪怕遭到投诉、查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名称,换一个联系方式,如此改头换面、卷土再来的成本比起巨大盈利诱惑可算是很低。这一群体中,自身学问尚未扎实的“二把刀”“三脚猫”们摇身一变,将自己包装打造成很有活动能力的权威样子,收取价格不斐的课费;或租个场地,搭台唱戏,摇身一变成为“专业机构”,自称专注培训,经验丰富,硕果累累,用“名师”做噱头,以“包过”“录取率”招揽学员,已是见怪不怪的手段。

4.艺术招考腐败仍然难以根除

和其他专业由校招办“一言堂”不太一样,艺术专业具有特殊性。在考试方案、评委确定、录取过程中通常由学校和学院协同商量着制定,学校会充分尊重学院的意见,甚至有学校索性将权力过度授给某些专业老师的现象。每年确定各专业招生人数、划线比例、文化线、专业线、单科线等,专业老师尤其系主任、教授具有充分的话语权。以至于为了帮特殊考生“挖坑”“塞进学校”,部分怀有私心的教师会带着家长的托付和与学校相关负责人进行一番“交易”,最终把名额“搞定”。这些行为看似暗度陈仓、不着痕迹,对搅乱高校教学质量与艺术评价体系,对整个行业名声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却是非常巨大。

掌握一定教育权力的人,成为腐败橫行的始作蛹者,坑了考生,最终也会害了自己,却为何如同贪官一样难以治理殆尽?这似乎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心理在作祟,包括“随大流”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如某些地方的风气一贯如此,在这样“变了味”的糟糕大环境中,极少有教师能洁身自好,始终牢牢把住职业操守,“众人皆浊我独清”地拒绝参与“合作”。这样心存良善的教师生存可谓艰难,反而成为别人以异样眼光看待的另类,被认为不识时务、不懂现实、不合群、假清高;而大量暗箱操作的事件的确并没得到应有的纠察,又遑论处理,也使得本来有些惴惴不安的边缘分子蠢蠢欲动,最终倒向“黑”的一面,揣摩着有机会捞一笔再不声不响地华丽转身。而不管是从众还是侥幸,追寻其根源还是思想觉悟不高,诱惑的筹码一旦放在面前,就会自我安慰这并算不得多伤天害理,还觉得是为考生帮了忙,共赢互利,理所当然。

三、对策:如何规范与发展艺术教育

1.观念转变

2014年7月,天津美院学生李宝玖拍摄短片《走进天津美院》并以退学表示自己的对抗立场,声明“自愿放弃在天津美术学院就读的权利。且不再接受任何中国体制内教育,以示对当今教育现状的失望”。且不论该个例对错是非,因此引发的反思却是十分有意义的。近年来高校盲目扩张导致的教育资源稀释、教学质量下降,确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艺术领域显得更加突出。因对艺术而言,普及化和精英化二者缺一不可,遗憾的是,在艺术教育精英化上,社会给予的认同度远不如想象中高。对学生来讲,一些出身平民家庭、缺乏经济实力却拥有较高水准的人才,或极具天分却因某些与艺术无关因素(如英语达不了线)被无情地拒之门外,艺术殿堂反而常被平庸者占据;对施教者来讲,他们不只渴望人才,也渴望物质与经费,当这些社会给予不了或不足时,教育与利益便像与魔鬼缔结了契约,侵蚀了学校与教师。从前公办学校的艺术专业招生是极少的,为培养真正高水平艺术家服务。而如今扩招早已是成百数千倍的大幅增长,控制招生规模、遴选优质生源更显重要。但因为财政等某些原因,一些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得盈亏自支,非但不可能主动“缩招”,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将入学条件放宽松。领导者若能主动反思,将走向偏失的观念加以调整,广大师生能正确对艺术教育建立认识,可能多少会改善。

2.国家扶持

对于艺术培训,应注重对教学质量衡量与监控,减少对创造性束缚的繁冗限制,让真正有价值的艺术课外活动规范地搞起来,惠及学生与家长。专业院校更是一片神圣洁净的艺术领地,切不能以无限制扩大规模为目标、以硬件之实力雄厚为评估标准。“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如今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琴、昆曲、地方曲艺的学习,采取了公费、免费的制度,让寒门学子有学可上,有路可走,教师不至因微薄的薪水发愁,纷纷去社会上“走穴”或放弃转行,而有动力坚守清贫枯燥的艺术传承。这是非常让人欢欣鼓舞的支持,让人们看到了国家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决心和艺术教育的希望。正是国家和政府心怀这样一份责任,对劣者严格控制,对优者大力扶持,才可将艺术教育纳入正轨并健康发展。

3.制度完善

国家强制性的政策宣传与贯彻十分重要,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艺考招录工作的规范性和透明度,第二要审核培训机构的注册资质、办学手续、师资力量等。针对艺术类招生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年国家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办法,更细致地予以纲领化、条款化、规范化,更严抓执行和监管,实行奖惩措施。一方面是让责任明晰明确,落实到位,一方面听取多渠道反馈,使不正之风无处藏身,腐败分子无处可躲。值得弘扬的是,在“八荣八耻”“两学两做”等系列精神的引导及前所未有力度的“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政策下,有许多人从震慑恐慌,到真正心服口服,从内心里认同这样的“打击腐败,呼唤公平”,唤醒了曾被利欲熏心而淡漠的道德,寻回了对艺术的尊重和善良的初心,自发自觉地“洗澡照镜”,自省改正,劝诫亲友。

4.公众监督

如今家长学生随手留存的一个视频、考场录音、电话录音、监控调录,都可以成为“呈堂正供”。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正以几何速度传播,不论是好人好事,还是坏人坏事,一旦传开挡也难挡住,相关部门不得不介入彻查。其态度之积极、效率之迅速,也可以说是迫于压力。且以手机号、银行卡、身份证等实名制认证等监管体系正日益完善,网上散布造谣不实信息者将受同样惩处已经写入法律。就算有别有用心者发布虚假、与事实有出入的消息,也会迅速被向公众辟谣,并承担相应责任。在互联网+时代,犹如一张看不见的巨大的监控网密布在头项,不论各行各业何时何处,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更加规范自己的言行。清者自清,问心无愧,才可身正不怕影斜。

5.从业反馈

教育本身是一项事业,但其产物须投放到广阔的就业市场,并经受检验,因此教育也是一项“产业”,搞艺术和搞教育都容不得粗制滥造,需要悉心灌溉,方可静待花开,需要细水长流,方能水滴石穿。这股非政策强制却不可抗拒的力量,会倒逼高校教育,乃至艺考招生,再乃至考前培训,自身实现大浪淘沙现真金的过程。笔者在高校工作发现,较差生源在校期间“混”的现象近年尤甚,专业废退,或进步极慢,教师对教学也十分没有兴趣和激情。到临近毕业进行论文撰写、个人独奏(唱)音乐会时,不是自信满满去展现所学成果,而是学生和专业导师都焦头烂额,惶恐“挂”台上。但因平均生源质量亦一般,学校还得控制不通过率或延期毕业率,只能勉为其难地给予合格通过。由此送出了一批手持“某大学文凭”的毕业生,他们就业后程度、水平、素养也能被大众所检验,如离专业工作者应有标准差得太远,将难以胜任。而一旦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非个别现象,大众对学校印象也会有一个评判认识。可见,如果长期以低下的教学质量和腐坏的学风自毁,就算教育部门不作任何干预,这样的学校也很难定位为“专业”,前途令人堪忧。所以说市场的调节与选择,实现了艺术教育的自我优胜劣汰,这对规范该专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推力,充分发挥从业反馈作用有助于风气的演变。

四、结语

当对艺术了解不甚深入的学生、家长,遇到了专业水平或道德品质欠佳,仅将“带课”“招录学生”视为谋取经济利益手段的教师等人员,严重阻碍着艺术教育的正常发展。随着高校艺术专业扩招引发“艺考热”,对艺术严肃性淡漠,视之为非良性竞争的捷径者大有人在。殊不知那些取得阶段性“成功”的艺术生,靠的也不可能总是侥幸过关和循私舞弊,而需接受长期艰苦、系统的专业训练。美国有个“一万小时定律”,意即一万小时的练习时间是从平凡变成大师的必要条件。雖然未必适用于每个人,但其劝人厚积薄发之用意显而易见。从教育理论上讲,艺术教育可控性相对弱,以及未能将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摆正、认识二者相对和相异的方面,都是造成现阶段弊病的因素。艺术本是不断追求无限接近“完美”却又永不可能达到完美,和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良师的指引、良好的环境都是分不开的,我们急切呼唤的正是这些。

参考文献:

[1]王卫东.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2]新华社.艺考腐败 漏洞难堵——曾有艺术院校领导公然开会合谋照顾关系考生[N].北京晨报,2017-02-15:(A13版).

[3]续鸿明,胡立辉.我们的艺术教育怎么了?[N].中国文化报,2014-08-03(04版).

猜你喜欢
弊病艺术教育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加强公司财务治理的方法与策略探究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真空挤压成型机常用机头的构造及板料折弯式流线形机头的设计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