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的配价语法研究

2017-05-17 00:15陈俞蓉骆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论语

陈俞蓉+骆琳

内容摘要:《论语》中“是”的用法灵活多变,以“是”为结构中心的句子在句法结构及语义结构方面都呈现出繁复的特点。本文以配价语法理论为指导,研究《论语》中“是”的配价类型。首先,考察“是”的构句情况和限制情况。其次讨论“是”作为各种语法角色所对应的配价类型。再次,探究“是”构成语义角色的语用价值。

关键词:《论语》 “是”字 配价语法 语用价值

1.引言

本文采用导源于法国语言学家泰尼埃尔的配价语法理论,以词项为单位,在对《论语》中“是”进行全面、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于《论语》中“是”的价的描写和分析。并讨论“是”作为各种语法角色所对应的配价类型,探究其形成机制和内在特征。以期对《论语》“是”的句法和语义功能取得直观化和概念化的理解。配价语法的始祖泰尼埃尔在《结构句法基础》中提出:“句子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统一句子中的词根词之间存在着联系;正是这些联系构成了句子的框架,成为人们理解句子意义的一个重要线索。”(方德义译、胡明扬校,1998,285-312,《结构句法基础》)因此,对“是”的句法和语义功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后也能增进对《论语》诸多语义的参悟。

近年来,配价语法扩大了研究范围,对于古代文献专著的语法研究中也引进了配价语法的方法。本文所选研究对象《论语》是由孔子弟子编写的语录体著作。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既符合我國古代汉语的简约性和意合性语言特点,又具有最真实的口语特点。因此本次研究对象《论语》是切合先秦战国时期口语原貌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真实地反映“是”在战国时期的使用概况。

2.《论语》“是”的构句情况和限制情况

2.1《论语》“是”的分布情况

《论语》中“是”的用例共计43例,其中作为复指代词的用例出现24例,作为判断动词的用例出现17例,作为连词的用例出现2例。从用例的分布来看,印证了王力先生的观点:“在先秦时代,主语后面往往用代词‘是字复指,然后加上判断语······‘是字经常处在主语和谓语的中间,这样就逐渐产生出系词的性质来。”(王力,1980,135,《汉语史稿》)在句子中,主语提出了论述主体,谓语需要从另一方面述说论述主体,当“是”处在主谓之间强调谓语的时候,它常常就有了确认主谓之间这种述说内容成立的效果。从而成为表判断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可以看做是判断句的一个标志,“是”就成为一个判断词。

2.2判断动词“是”的构句情况和限制情况

判断动词“是”在先秦的用例较少,并不具备典型判断动词的特点,即还未见加上否定副词“不”的用例,也没有从口语上代替“非”。但是依照王力先生的判定标准(王力,1980,354,《汉语史稿》),在《论语》中判断动词“是”摆脱了语气词“也”,“是”成为必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系词。这是本文判定“是”作为判断动词的依据所在。例如:

(1)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十四)

(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第十五)

(3)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微子第十八)

(4)周有大赉,善人是富(尧曰第二十)

“是”作为判断动词时,更多的是作为小句句首出现或独立承担判断意义。出现在句中的“是”,可以受副词修饰。有时可以单独用在形容词和动词前面,表示肯定语气,有强调作用。同样由于受到发展程度的限制,《论语》中“是”的使用范围和灵活程度不能跟现代汉语里的“是”相提并论。它不可以带上动态助词“着、了、过”,也未见“X不X”格式。

2.3复指代词“是”的构句情况和限制情况

首先,“是”在《论语》中作为复指代词的用例时,或者复指主语,或者复指谓语。复指的主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名词,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句子形式或谓语形式。例如:

(5)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能忍也?”(八佾第三)

(6)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第三)

(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第十二)

(8)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第十六)

其中,前两例中的“是”复指主语,分别复指“八佾舞于庭”和“每问事”。后面四例的“是”复指谓语。由于这里的“是”作为复指代词的身份出现,因此它具有依附性。即“是”所复指的主语或谓语必须在“是”构成的小句之前出现,否则将不能成立,《论语》中也未见其例。

2.4连词“是”的构句情况和限制情况

“是”作为连词使用时,去掉与否都不会对语义和语法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其作用偏向于羡余了。

(9)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先进第十一)

(10)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子张第十九)

3.《论语》“是”作为各种语法角色所对应的配价类型

本文采用袁毓林在《汉语配价语法研究》中所提出的解决方法,在配价层级的控制下,分析词的从属成分的语义角色,着重研究动词跟语义格不同的各种从属成分的配位方式。努力反映不同的语义格在共现和占据句法位置时的制衡关系,以及不同的配位方式之间的转换条件和限制条件。鉴于动词的配价层级中,“联(link)”指一个动词在各种句子中所能关联的语义角色不同的名词性成分的量。《论语》作为语料来源,就无法概括出各种句子,因此本文不讨论词的“联(link)”。

3.1判断动词“是”的配价层级和配价方式

动词的价(valence)指的是一个动词所能支配的名词性成分的数量。(袁毓林,2010,113,《汉语配价语法研究》)《论语》中的判断动词“是”的配价层级如下表所示:

以“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七)”为例,“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均是属于并列句,所以看做与“是吾忧也”组合的小句,因此考虑配价层级和配位方式的时候就分别位于同一层面来分析。所以其配位方式都是主题(theme)和受事的(patient)的配位方式。

3.2代词“是”的配价层级和配价方式

本文认为代词作为名词或小句的代替者,也同样存在着价的概念。借用“价”的概念来对代词“是”进行描写,将会更加深入的理解“是”在《论语》中的使用情况。《论语》代词“是”中的配价层级均为一元一位一项代词。例如:

(1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学而第一)

“是”作为名词“邦”的指示代词,为一元一位一项代词,由于连词属于虚词范畴,所以目前无法进行配价研究分析,同时在《论语》中用例仅见两例,特此本文暂且进行搁置。有待以后进行研究。

4.“是”的语用价值分析

古汉语是极讲究经济原则的,只要是不影响表达,省略极为常见。但是“是”在《论语》中不管是作为复指代词出现还是作为判断动词出现,都具有很高的频率。因此可以看出“是”在其中的地位。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判断动词“是”是从复指代词中衍生而来的线索。尽管此时的判断动词“是”并不成熟,但雏形已见,这也可以看做是本次研究的一个副产品。

判断动词“是”的语用价值。首先,判断动词“是”的出现丰富了先秦判断句的形式。先秦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判断句形式有:

A.使用助词判断句“者…也”,例如:

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韩非子·解老》

B.使用副词的判断句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C.使用动词“为”的判断句

长沮曰:“夫执舆者為谁?”《论语·微子》

判断动词“是”的加入,使得判断句有了更多的选择,在先秦具有创新意义。

其次,让判断句的判断标志更为显著和简洁明了。无论是使用判断句式还是使用副词,均属于兼属类,语法意义繁杂。而判断动词“是”作为一个专属类动词的出现无疑会使判断句更具有突出性。这一语法现象的出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德义译、胡明扬校1987《结构句法基础》,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

[2][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朱汉民整理1999《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

[3]袁毓林2010《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4]王力1980《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5]王力1937《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

[6]朱德熙1978《“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国语文》第1期。

[7]邢福义2011《现代汉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8]吴峥嵘2005《系词“是”的成因再探》,《山东大学学报》,第4期。

[9]孟昭水2000《试论判断词“是”的形成原因及形成时间》,第1期。

[10]周国光1994《汉语的配价语法理论研究》,第9期。

(作者介绍:陈俞蓉,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骆琳,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