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分析

2017-05-18 08:30陈莉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血常规准确性可靠性

陈莉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4-0-01

血常规是一类基本的血液检查方式,通过对血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能够分析疾病的发生,能够帮助早期诊断,在诊断病情中起到了辅助性作用。血常规的临床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后期的疾病治疗产生很大的影响,血常规检查主要是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进行检查,采用针刺法,在患者的指尖取血,然后通过血液稀释的方法,将血液的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患者各类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1]。然而,仪器的发展还是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不能保证血常规检查的完全可靠性,该研究分析在临床血常规检查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代借鉴。

1.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因素

1.1 仪器设备因素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血液分析仪在血常规的检验中应用日益的广泛,其是一类精密仪器,能够提高血常规检验的精确度,尽管仪器的研究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对血液样本的收集过程中,而且在血液的运输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因素导致血常规检验存在误差,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中,医疗人员应该掌握更加先进的技能。影响血常规检验精确度的因素有很多,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1.2 采血部位

采血部位的不同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度产生影响,一般是在患者的静脉和毛细血管处采血,但是在这两种不同部位的采血中,静脉采血的稳定性更高。通过该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毛细血管的末梢采血,在患者的耳垂和指尖采血,血液成分没有太大的差异,而且耳垂和指尖处采血比较简单,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中,一般都是在耳垂或者指尖采血,然而,在毛细血管末端采血和在静脉处采血,血液的成分还是存在差异的,对血液产生成分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于穿刺的效果不同。采用静脉采血的方式,其操作起来要复杂一点,但是其优点还是比较突出的,患者不会因为采血出现交叉感染的问题,而且也能够防止在血液分析中出现阻塞的问题,仪器可以正常的运行。所以,在运用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中,最好是采用静脉采血的方法。除了采血部位会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外,血液标本采集的时间也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精确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血标本收集之前,应该对采样的时间进行安排,血液的成分会受到患者情绪、运动等影响,对检查结果的可靠性产生影响,因此,在血液收集之前,医护人员应该提前通知患者,让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2]。

1.3 采血量

采血量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在采血中,抗凝剂会产生作用,其能够防止血液在流动的过程中凝固,能够确保血液在流出人体后不会凝固。在血液收集的过程中,对抗凝剂使用的量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如果血液流出比较多,如果不能运用足量的抗凝剂,就会出现血液的凝固,导致血常规检查中准确性下降。但是,如果使用过量的抗凝剂,那么血常规检查结果也是不准确的,会导致血细胞分析仪出现阻塞的问题。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中,细胞分析仪会自动的将血样吸收,所以在检查之前,应该准备充足的血样。

1.4 抗凝剂种类

抗凝剂的种类会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在临床上应用的抗凝剂的种类有很多,如柠檬酸盐、肝素、EDTA盐等,在血常规检验中,EDTA盐应用最为广泛,其在应用中不会因为与血液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血液的成分发生变化,这类抗凝剂也分成很多的种类,各类抗凝剂的浓度不同,在使用浓度比较高的抗凝剂中,对白细胞数量的检测会产生一定的影响[3]。

1.5 血液运输与存贮

血液在运输的过程中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当采血工作完成后,血液样本一般是放置在采样管中的,采样管采用了密封的方式,能够防止外界的空气、水分、细菌等侵入。在血液运输中,环境的温度对血液样本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血液运输中,尽量控制温度,温度不宜过高。将血液样本存储在仪器中之前,应该确保仪器的清洁,抗凝剂不能与血液完全融为一体,所以在采样后不能立刻检验,在抗凝剂与血样不能完全融合的情况下检验,会出现血小板检验不准确的问题。在采样后5min后,抗凝剂与血样能够融和,才能够使血小板均匀的分布在血样中,检验的结果也会比较准确。

1.6 服用药物

患者在进行血常规之前也不能使用一些影响检验结果的药物,如果患者在接受血常规检验之前服用了烯酰氨基酚等药物,患者是不能接受检验的。一般是在停药后的1周后再进行血常规的检查。另外,如果患者平时服用了阿司匹林、氨基比林等药物,会导致患者出现溶血性贫血的问题,对血常规检验的结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1.7 运动

患者在经过的剧烈的运动后,对其血常规检验的结果产生不利的影响,患者在剧烈运动后,其白细胞的检验结果不准确。因此,为了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患者在采集血液样本之前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

1.8 不规范的采血操作

患者在血液样本采集前,如果出现了溶血的因素,就会导致红细胞的检查不准确,导致红细胞检验的数量偏低,尤其是对血液系统疾病的检验中会出现较大的误差。而且在采血时一些不良的操作会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如患者在经过酒精消毒后,当乙醇溶液还没有完全的蒸发就开始进行静脉穿刺,导致乙醇溶液进入到血液标本中,产生溶血的情况。在血液收集的过程中,出现了定位不准的问题,导致针尖在患者的皮下经过数次穿刺,大量的皮肤组织进入到血液标本中,产生溶血。注射器和针头出现了漏气的问题,在静脉穿刺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气体进入到血液标本中,出现溶血。另外在采血的过程中对采血的部位挤压,也是造成溶血的重要的原因。

2.討论

为了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控制患者在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的各类影响因素,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应该按照标准进行,防止因为外界环境或者人为的主观因素导致血常规检验出现不准确的问题,防止误差,减少失误,如果对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存在疑问,应该通过分析检验过程,及时找出出现检验误差的原因,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王清华.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性措施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22):108-110.

[2] 张国福.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性措施对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3):135,134.

[3] 王光顺.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和静脉血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26):118.

猜你喜欢
血常规准确性可靠性
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及MRI补充诊断的意义
产前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对胎盘植入诊断的准确性评估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Task 1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①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如何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危急重症的征兆
血常规检验的六大误区
可靠性增长试验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及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