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DA模型的福建省产业结构演化及动因分析

2017-05-18 01:52
关键词:贡献度变动产业结构

严 圣 艳

(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基于SDA模型的福建省产业结构演化及动因分析

严 圣 艳

(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基于SDA经济增长因素模型,利用1997-2012年福建省投入产出表分析福建省产业结构演化及其原因。研究表明:工业已经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主体,工业内部结构由轻型化向重型化转变,服务业发展比重偏低;1997-2002年,出口扩张是驱动福建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02-2007年,福建省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技术进步;2007-2012年,省内需求是驱动福建省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应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自主创新、产业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福建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SDA模型;产业结构;福建省

一、问题的提出

福建省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最早开放的省份之一,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进步。2015年,福建省纺织经济多年保持全国第五的地位[1],中国驰名商标高达448件,居全国第四位[2],民营经济占全省2/3,对全国经济影响深远。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福建经济略显后劲不足,而新型主导产业没有完全形成,导致福建经济在全国排名逐渐下降,与东部沿海其他省份略有差距。产业层次低下是当前制约福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推动福建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因此,研究福建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显得非常必要。

早期经济学家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运行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出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理和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等经典理论,揭示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自然规律,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差异主要源于产业结构。后续大量研究大多基于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来判定本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层次,从而分析政府如何通过产业政策的干预进行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及快速实现产业升级[3-4]。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研究开始关注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测度、驱动因素以及路径选择,但对福建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研究仅停留在产业结构的测度分析方面,并没有对其产业结构演化分析作进一步分解。本文基于SDA方法,利用福建省统计局公布的 1997、2002、2007及2012年4张投入产出表,对福建省产业结构的演化及其动因进行分析,相对以往福建省产业结构的研究是一种新方法的尝试。

二、模型方法和数据处理

(一)模型方法

SDA(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是一种将投入产出理论与结构分解技术相结合的静态分析方法[5-8]。它通过对不同时期投入产出表中产出的变动进行多部门的比较分析,将产出的变动分解为各个影响因素的变动之和,测算每一个影响因素变动对总产出变动的贡献。该方法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恒等式,通过比较2个时期投入产出表中产出或相应变量的变化,并将所研究对象的变动分解成几个因素的变动,从而明确经济的发展变动由哪些因素引起。目前,这种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能源价格、资源环境与就业领域。一方面,其克服了一般静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弱点,可以检验技术系数和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它提供了计量分析方法的替代选择。顾阿伦等基于SDA模型,将碳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增加值效应、Leontief逆矩阵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等因素[9]。杨智峰等基于SDA模型对中国1992-2010年各个产出部门的增长进行结构分解,研究发现重工业的技术进步是驱动2002-2007年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10]。综合以往文献发现,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整个国民经济或某区域经济体,利用SDA模型方法研究福建省产业结构的文献还相对较少。

(1)

其中,0≤mi≤1。将式(1)代入竞争性投入产出表的行平衡关系式子中,得出:

(2)

将式(2)整理成矩阵形式,求得均衡产出量:

(3)

(4)

(5)

(6)

式(5)和式(6)中的“1”“2”分别代表基础期和比较期。其中,X2-X1=ΔX,D2-D1=ΔD,E2-E1=ΔE

(7)

式(7)中,前两项表明,在输入系数不变的情况下,由国内需求和出口扩张所引起部门的产出变化;第三、第四项表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进口替代率的变化对产出的影响;第五项表明,整个投入产出系数的变化对产出的影响。前面公式中,D1,W1,E1,X1分别表示比较期国内需求、中间需求、出口以及总产出列向量。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为全面反映福建省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将福建省统计局出版的1997-2012年投入产出表作为数据主要来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如下处理。

1.调整产业部门。4张投入产出表研究年限跨越15年,由于原有的统计口径、部门编制和现在的投入产出表不一致,本文对相关产业部门进行删除及合并,将原来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加工成29个部门投入产出表(第一产业有1个部门,第二产业有21个部门,第三产业有7个部门)。

三、福建省产业结构演化及其动因分析

(一)福建省1992-2012年3次产业结构的演化分析

据历年《福建省统计年鉴》的数据可知,1997-2002年福建省轻工业占总产出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9%的水平;重工业占总产出的比重由27%增长到32%;工业占总产出的比重由52%上升到54%;服务业占总产出的比重增长最快,由13%增长到30%;农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12%降低到9%。在此期间,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与福建省政府确立电子信息、石化和机械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政策导向是密不可分的。

2002-2007年处于工业深化阶段,轻工业占总产出的比重缓慢上升,由19%上升至21%,重工业增速较快,占比由32%上升至37%,整个工业占总产出的比重窜至61%。在此期间,服务业占比下降为25%。2007-2012年,轻工业占总产出的比重上升为23%,重工业占总产出的比重下降为31%,工业占总产出的比重略微降至60%,农业占总产出的比重持续下降至5%,服务业占总产出的比重稳定在25%。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重工业自1997年以来一直都在加速发展,重工业比重远远高于轻工业占总产出的比重,福建省已进入重工业化时代。此外,轻工业一直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福建省产业轻型化的传统特征并未改变。福建省服务业占比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因此,福建省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重化工业阶段,工业已经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主体,工业内部结构由轻型化向重型化转变。

(二)1997-2012年福建省产业结构变动因素分析

根据上文SDA方法对总产出变化因素的分解,可以看出总产出的变化是由国内需求、出口扩张、最终产品的进口替代、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以及投入产出系数的变化这5个部分构成。要因分析是用每一个因素占总产出变化的比重来表示的。占比的大小可以推知各驱动因素对产业增速贡献度的高低。占比有正有负,正值表明此因素对产出变化正的影响,即在总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其他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增加了对该产业的投入,从而使该产业的产出增加。负值表明此因素对产出变化负的影响,即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其他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对该产业的投入,从而使该产业的产出减少。本部分根据公式(7)对福建省1997-2002年、2002-2007年、2007-2012年3个时期产业结构变化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1.1997-2002年福建省各产业产出影响因素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1997-2002年,福建省年平均增长率最快的行业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率为132%;其次是金属矿采选业,增长率为127%。农业的年均增长率为3%。轻工业中的纺织业和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保持高速的发展速度,增长率分别为57%和32%。重工业中的机械制造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增长率为27%,化学工业的年均增长率为9%,其他细分行业处于负增长和停滞状态。建筑业年均增长率为8%。第三产业中住宿和餐饮业的年均增长率为15%,公共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年增长率为11%,房地产业的年增长率为10%,其他子行业都处于个位数或负增长状态。

1997-2002年,福建省经济增长驱动的首要因素是出口扩张,出口扩张对福建省总产出变动的贡献度为0.82;其次是省内需求,省内需求的贡献度为0.79。技术变化对总产出变动的影响是负值,其贡献度为-0.61,这表明技术发展水平的滞后减少了总产出。进口替代率(文中均指最终产品的进口替代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之和)对总产出变动的贡献度为-0.01。

从各行业大类来看,驱动农业产出变动的首要因素是省内需求,贡献度为1.49;其次是出口,出口的贡献度为1.05;技术变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其对产出变化的贡献度为-1.53;进口替代率对产出变化的贡献度为-0.04。采掘业中,驱动其产出变动的首要因素是出口扩张,出口扩张的贡献度为1.86;其次为进口替代率的影响,其贡献度为0.38;技术变化对产出变化的贡献度为-1.50。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业产出变动的首要因素为出口扩张,贡献度高达6.41;省内需求对其贡献度为1.36;技术进步对其贡献度为-3.27。轻工业中,驱动其产出变动的主要因素为出口扩张,出口扩张的贡献度为0.73;其次为省内需求,其贡献度为0.42;技术变化和进口替代率对轻工总产出变动的影响为负值,贡献度分别为-0.09和-0.06。其中,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受出口驱动因素影响最大,出口的贡献度为1.65;其次是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出口对其贡献度为1.52。省内需求对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影响最大,其贡献度为0.80。重工业中,出口扩张对重工业总产出变动的影响最大,其贡献度为0.93;其次为省内需求,其对重工业总产出变动的贡献度为0.72;技术变化对重工业总产出变化的贡献度为-0.66。其中,技术变化对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贡献度为55.32,技术变化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然料加工业的贡献度为2.15,技术变化对其他制造业的贡献度为6.99,表明技术变化极大地推动了这3个行业的发展。其他工业中,技术变化对产出变动的贡献最大,其他影响因素对其贡献很微弱。第三产业中,驱动其产出变动的主要因素是省内需求,省内需求的贡献度为0.77;其次是出口扩张,其贡献度为0.51;技术变化和进口替代对产出变动的贡献度分别为-0.29和0.01。

表1 1997-2002年福建省产业结构驱动因素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农业、建筑业及第三产业产出变动的首要因素是省内需求,采掘业、轻工业和部分重工业受出口扩张的影响较大,其他工业受技术变化的影响较大。出口导向战略是这一时期发展的主旋律。

2.2002-2007年福建省各产业产出影响因素分析。从表2 可以看出,2002-2007年,福建省年均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是金属矿采选业,年均增长率为302%;其次是废品废料行业,增速为286%;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65%的增速位居第三位。农业的年均增长率为4%,较上一个五年提高了一个百分比。轻工业中,纺织业和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较高,分别为55%和40%。重工业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62%的年均增长率排名第一位;其次是金属制品业,年均增长率为32%。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较为缓慢,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均以24%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其他第三产业。

表2 2002-2007年福建省产业结构驱动因素分析

根据表2 ,可以看出此五年期间福建省总产出的变化主要依靠技术的变化,其贡献度为2.2;其次是进口替代对总产出的影响,贡献度为0.17。省内需求和出口扩张对总产出的影响为负值,贡献度分别为-0.53和-0.85,这说明福建省内需求乏力,出口市场不景气,抑制了福建省总产出的增长。

从各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来说,农业总产出的变化受出口扩张的影响最大,其出口扩张的贡献度为2.09;其次是省内需求,其对农业总产出的贡献度为1.34;进口替代和技术变化对福建省农业总产出变化的影响为负值。采掘业中,技术变化对采掘业的影响最大,贡献度为1.75;省内需求和出口扩张的变化都使得采掘业总产出下降。轻工业中,出口扩张对福建省轻工业总产出变化的影响最大,贡献度为2.01。其中,出口扩张对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的贡献度依次为1.27、1.16、1.03,但其对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的影响为负值,说明这个产业在出口方面不太景气,因其质量、环保要求不达标,导致出口受挫。进口替代对轻工业总产出的影响为负值,表明福建省轻工业发展水平的提升需要依靠进口产品的消耗。重工业中,技术变化对福建省重工业总产出变化的影响最大,贡献度为2.03;其次是进口替代,进口替代对重工业总产出的贡献度为0.14。这表明此阶段福建省原材料、零部件和机器设备等自给率得到提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技术进步,促进了福建省总产出的增长。就细分产业而言,其他制造业受出口扩张的影响最大,出口扩张的贡献度为19.5。省内需求对机械制造业及修理业的影响大,贡献度为1.88。技术变化对其他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及修理业的负向影响最大,贡献度依次为-19.84和-5.22,表明这两大产业技术落后,制约了产出的增长。第三产业中,技术变化对第三产业产出变化的影响最大,贡献度为1.83。省内需求和出口扩张对第三产业产出变化的影响是负向的,贡献度分别为-0.55和-0.42,这表明此阶段无论是省内需求还是出口都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中受省内消费的影响最大,其贡献度为1.47,表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主要靠当地需求的影响,符合实际情况。出口扩张对第三产业各细分行业的影响多为负值,表明福建省的服务业省际流出和出口能力较弱。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本期福建省总产出的变化受技术变化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进口替代,国内需求和出口扩张对总产出的影响为负。从细分行业来看,建筑业、房地产业、机械制造业及修理业和其他制造业受省内需求影响最大;农业、轻工业受出口扩张的影响最大;重工业和第三产业受技术变化的影响最大。

3.2007-2012年福建省各产业产出影响因素分析。表3 表明2007-2012年,年平均增长率最快的行业是废品废料行业,增长率高达773%;其次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率为470%。农业的年均增长率为16%。建筑业依然保持46%的年均增长率。重工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然料加工业是年均增长率最高的行业,达58%;其次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年均增长率为35%。轻工业中,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最高,为46%;其次是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年均增长率为44%。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金融保险行业年均增长率为38%;其次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年均增长率为27%。以上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基础加工材料、能源、机械的需求也有快速增长的需求。

福建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省内需求和出口,省内需求和出口对福建省总产出的贡献度分别为0.54和0.36 ,技术变化对福建省总产出的贡献度为0.07,而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率对福建省总产出变化的贡献度分别为0.02 和0.01。

从产业大类来看,农业受省内需求和出口扩张的影响较大,其贡献度分别为0.69和0.49;技术变化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相对较弱,贡献度为0.02,其中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率对产出的影响为负值,说明农业中间产品诸如种子、农药和化肥等的自给率增加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水平需要提高。采掘业中,省内需求对产出变化的贡献度最大,为0.62;其次是出口扩张的影响,贡献度为0.26;技术变化对采掘业产出变化的贡献度仅为0.02 ,其中金属矿采选业中技术变化的贡献度为-0.13,可见福建省金属矿采选业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轻工业中,出口扩张对福建省轻工业产出变化的影响最大,贡献度为0.68;其次是省内需求,贡献度为0.27,其中出口扩张对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纺织业产出变化影响大,贡献度分别为1.11和0.96,表明作为纺织鞋服的重镇,福建省轻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出口扩张;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率降低了轻工业的总产出,其贡献度为-0.01;技术变化对轻工业总产出变化的贡献度较小,仅为0.05。重工业中,省内需求对重工业总产出变化的影响最大,贡献度为0.50。其他工业中,省内需求和出口扩张是影响其他工业产出变动的最主要因素,贡献度分别为0.60和0.34。其中,省内需求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出变化的影响最大,贡献度为1.26。建筑业中,省内需求对福建省建筑业产出变化的贡献度为1.02,出口、进口替代和技术变化对建筑产业产出的变化基本无影响或影响较弱。第三产业中,对其产出影响最大的两大因素依然是省内需求和出口扩张,其贡献度分别为0.50和0.38,技术变化对产出变动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贡献度仅为0.08。

表3 2007-2012年福建省产业结构驱动因素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本期福建省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由上期的技术进步主导型转变为省内需求发展模式。受省内需求影响最大的行业是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贡献度分别为1.26、1.02;受出口影响最大的行业是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受进口替代影响最大的行业是机械制造业及修理业,贡献度为0.27;受技术变化影响最大的行业是废品废料行业,贡献度为1.56。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 1997-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基于SDA增长因素分析模型,从省内需求、出口扩张、最终产品的进口替代率、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率以及技术变化等方面全面分析影响福建省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1997-2002年,福建省经济发展逐渐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变,服务业快速增长。驱动福建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出口扩张,其中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的出口扩张对总产出的贡献最大。(2)2002-2007年,福建省经济发展进入工业深化阶段。在这个时期,福建省总产出的变化受技术变化的影响较大,整体而言,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对总产出的贡献最大。(3)2007-2012年,福建省产业结构处于重工业化发展时期,产业结构轻型化的传统特征明显,福建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仍有待提高。此阶段驱动福建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省内需求,其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省内需求对总产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建筑业的省内需求。(4)长期来看,福建省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逐步由出口导向模式转向技术进步模式,再由技术进步模式转向依靠内需发展模式,技术进步的主体驱动作用没有得到持续发展。

面对福建省服务业比重偏低、传统产业尤其是纺织鞋服类产业出口依存度较高、能源和原材料等高耗能行业飞速发展、技术进步成为制约福建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等现状,“十三五”时期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1)应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一方面,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轻纺、鞋服等传统制造业,加强其在研发设计和品牌运营环节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占据战略新型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发人才和现代人力资本的储备。创新驱动已经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导向,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迫切需要研发、设计、信息和现代管理等人才。(3)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支持新能源、绿色、低碳等环保产业的发展。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与产业发展的矛盾日趋严重,产业绿色化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能源或可再生资源产业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的先导产业。(4)充分利用当前“一带一路”和“自贸区”两大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不断深化福建省对外产业合作与对接。福建省作为“海丝核心区”,具有较强的对外开放优势,可以在基础设施、能源、贸易、海洋经济及金融等领域展开国际合作与竞争。

[1]佚名.福建纺织服装业欲破“大船掉头难”[EB/OL].(2013-10-09)[2017-01-15].http://news.163.com/13/1009/05/9ANL6SJN00014AEE.html.

[2]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福建省经行政认定的驰名商标名录(截至2015.12.31)[EB/OL].(2016-02-22[2017-01-15].http://www.fjaic.gov.cn/sbfj/mdml/cmsb/201602/t20160222_229652.htm.

[3]李小平,卢现祥.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J].世界经济,2007(5):52-64.

[4]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 184-198.

[5]H·钱纳里,S·鲁滨逊,M·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王松宝,译.上海:上 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43-144.

[6]SYRQUINM.Sourcesofindustrialgrowthandchange:analternativemeasure[R].Finland:EuropeanMeetingofEconomicSociety,1976.

[7]CHENERYHB.Patternsofindustrialgrowth[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0,50(4):624-654.

[8]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6-7.

[9]顾阿伦,吕志强.经济结构变动对中国碳排放影响——基于IO-SDA方法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3):37-45.

[10]杨智峰,陈霜华,汪伟.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4(9):38-49.

[11]沈利生.最终需求变动怎样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82-95.

[12]姜涛.转型时期中国产业发展动力的SDA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08(3):115-132.

(责任编辑: 何晓丽)

An analysis of Fujian′s industrial structural changes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based on SDA method

YAN Sheng-yan

(SchoolofEconomicsandFinance,HuaqiaoUniversity,Quanzhou,Fujian362021,China)

Using the input-output data of Fujian′s industry from 1997 to 2012,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changes and their causes based on SDA method. Several results are drawn as follows. Firstly,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Fujia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industry has been changed from the light to the heavy. And service industry shows low proportion. Secondly, export expansion was the main factor driving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Fujian from 1997 to 2002. Thirdly,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ame from technological progress from 2002 to 2007. Lastly, demand in the province was the primary factor prompting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Fujian from 2007 to 2012.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which includ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dustrial cooper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o adjust and optimize Fujian′s industrial structure.

SDA method; industrial structure; Fujian

2017-01-20

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2014C029)。

严圣艳(1985-),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F42

A

1671-6922(2017)02-0048-08

10.13322/j.cnki.fjsk.2017.02.009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0(2):48-55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猜你喜欢
贡献度变动产业结构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充分把握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基于贡献度排序的肾透明细胞癌串扰通路分析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变动的是心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