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创新工作室:集中精力做好创新这件“小事”

2017-05-19 08:32张明蕾
工友 2017年5期
关键词:设计规范磁悬浮小事

文_本刊记者 张明蕾

孙立创新工作室:集中精力做好创新这件“小事”

文_本刊记者 张明蕾

孙立创新工作室月未学习交流会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四院)科研大楼一层的一间普通办公室里,常有一群年轻人在讨论些什么。内容不是阳春白雪的务虚理论,而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磁悬浮等轨道工程的技术攻关难题。

他们这帮“竹林七贤”有个共同的名头——“孙立创新工作室”成员。成立于2012年的孙立创新工作室,成员平均年龄只有36岁,却拥有教授级高工、高级工程师等中国轨道专业领域的顶尖人才。作为湖北省首批劳模创新示范工作室,他们让中国高铁的轨道技术从这里起步,走向世界。

技术创新的“孵化器”

“我们马上就要搬家了。”孙立告诉记者。这已经是创新工作室第二次扩容,在铁四院的大力支持下,工作室由后院搬迁至科研大楼,马上又将搬到新建的2号楼。除了办公场所更大,设备更好,最关键的是,创新团队和研发团队将完全分离。

“我们工作室专门负责技术创新。”孙立说。在他看来,创新和研发分离是工作室最大特色之一。研发是从1到无穷大,创新则是从0到1,后者更需要思维上的独辟蹊径和跨学科合作,因此,孙立常常会带领大家开展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算是工作室的固定“娱乐”项目,每周都会开展几次,围绕着成员们最近在做的重大项目难点或者最新技术趋势。地点不一定设在办公室,但一定会有个黑板,所有人坐在一起就一个固定课题集思广益,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工作室成员所学专业不同,有搞轨道的,有搞桥梁的,还有搞IT的,思维的碰撞经常能产生些意想不到的火花。”孙立解释道。

短短数年时间,他们成功解决了无缝隙无砟轨道等中国轨道交通工程一系列重大技术课题研发出一大批轨道产品、软件、装备,为中国轨道工程成为中国名片作出了重要贡献。40多项国家专利发明,20余篇核心论文,包括行业内最重要的两部设计规范——《铁路轨道设计规范》、《铁路无缝线路设计规范》等10部标准规范成为他们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现。

目前,创新工作室正围绕磁悬浮项目,开展磁浮扣件、轨排接头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不久,更多的“中国创造”将在这里诞生。

成果转化的“推动机”

孙立创新工作室一进门有一台大电视,屏幕上显示的不是电视节目,而是安庆长江大桥的轨道实时监控视频。“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高速铁路轨道安全服役监测系统,从代码到程序都是自己的,已经被好几家单位使用了。”孙立挺自豪,工作室这个平台极大促进了创新成果的转化,为企业经营创效开辟了新途径。

铁四院线站处轨道所充分利用工作室软件开发能力强的优势,持续加大软件转让力度,加大对外技术咨询服务的经营力度,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工作室研究开发的“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设计、制造和铺设一体化软件”,目前已推广应用于郑徐客专等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工程建设,仅软件转让就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达500万元。在轨道安全监控方面,受广铁集团、沪昆铁路、京福铁路、长沙地铁公司等委托,开展了相关监控测试,合同额累计1650万元。

“其他实验室搞创新需要补贴,我们搞创新可以盈利。”孙立笑道。近几年来,工作室累计完成指令性产值3500余万元,签订自揽外委合同2200余万元,实现收款2000余万元,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合同额700余万元,较工作室成立以前均有15%以上的增长。目前正在开展的项目达20余项,合同额累计1000余万元,占轨道所全部科研任务总量的85%左右。

职工成长的“大课堂”

“哦,对了,监测系统是这个小姑娘牵头负责的项目。”在介绍工作室创新成果时,孙立指了指身边坐着的梅琴。89年的姑娘已在软件开发项目中挑起了大梁。

“我们被称为‘四高’工作室。”孙立说。学历高,18位成员中博士占了近三分之一;职称高,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11人;党员比例高,所有成员都是党员;年轻人比例高,平均年龄36岁。因此,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成了工作室的目标之一。

工作室立足自主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多领域交叉”方式开展交流和培训,不断强化职工培训工作。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汉开展以轨道技术理论、轨道运营状态、轨道监控、无线实时传输、摄像与图像识别、磁悬浮技术等为主题的讲座和交流,累计达30余次。

猜你喜欢
设计规范磁悬浮小事
有趣的磁悬浮陀螺
第二章 磁悬浮装置
关于快乐这件小事
每一件小事都又烦又重要
《铁路通信设计规范》TB10006-2016解读(四)支撑网
《铁路通信设计规范》TB10006-2016解读(三)——业务网
《铁路通信设计规范》TB10006-2016解读(二)——承载网
《铁路通信设计规范》TB 10006-2016解读(一)——总体介绍
小事不小
磁悬浮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