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节令果实之荔枝 红颗珍珠诚可爱 白须太守亦何痴

2017-05-19 06:04
紫禁城 2017年5期
关键词:张九龄老杜荔枝

关 键

四月节令果实之荔枝 红颗珍珠诚可爱 白须太守亦何痴

关 键

农历四月,暮春初夏,气温升高空气干燥,万物蒸腾,人易烦渴,这时候要是能吃上几颗清凉解渴的荔枝,当是十分惬意的事。吃荔枝这个事儿,在现在十分容易,但要是放到古代,不说比登天还要难,也差不多了。不仅时间上要应时,地点也要对,甚至还容易产生毁人清白的﹁冤情﹂。唐朝,在长安做官的韶州(今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声情并茂地跟同僚形容家乡的荔枝形状有多奇特、味道多好,没承想,从来没见过没吃过此等高级水果的北方同僚居然表示完全不信(没准儿还认为这定是张九龄借家乡渺远信口开河)。受﹁委屈﹂的张九龄心中不免懊恼,毕竟无凭无据,百口莫辩。后来他得知有一个彭城(今江苏苏州)人曾到过南海(今广东一带),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张九龄对着此人又执着地﹁科普﹂起荔枝来。让人喜出望外的是,见过世面的彭城人听后也大赞荔枝,还以﹁甘美之极﹂称之!正所谓酒对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如见知己的张九龄之前被怀疑的委屈顿时烟消云散,冤情得雪,发出了﹁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的感叹。可以想象在古代﹁终然永屈﹂的人,绝对不会在少数。

宋 白玉 透雕荔枝纹嵌饰长八・三厘米 宽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好吃、会吃的苏轼不属于这些﹁终然永屈﹂的古人。绍圣二年(一〇九五年)四月十一日,五十九岁的苏轼在惠州吃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颗荔枝。有感而发作《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一首,在诗中自谓﹁我生涉世本为口﹂的苏轼盛赞荔枝,在诗注中说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甚至只有江鳐柱和河豚鱼方能与之比肩。之前只能通过玩味老杜﹁红颗酸甜只自知﹂、乐天﹁津液甘酸如醴酪﹂诗句来体会荔枝味道的苏轼,终尝夙愿。荔枝,当为这位身前波折一生、身后享誉千古的大文豪于命运的低谷平添了不少乐趣。荔枝也多少代表了苏轼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凭此,就应当在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的功劳簿上为荔枝小小地记上一笔。

谈起荔枝,人们都知道它的甜美;谈起与之相关的典故,人们多知道妃子笑的故事。然而在这鲜美甘甜与笑语盈盈的背后,荔枝还承载着历代忧国忧民的仁人君子对民生对现实的思考与批判。因为荔枝生于偏远之地鲜为人知,张九龄以荔枝比人才,联想到了命运的不公、人才被埋没。故而在《荔枝赋》中有﹁何斯美之独远?嗟尔命之不工﹂的感叹与同情。东坡知荔枝好吃,却在《荔枝叹》中说:﹁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宁可没有荔枝,也不要让百姓受到贡奉荔枝的劳苦。杜甫也有﹁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云壑布衣骀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的诗句,批评权贵不顾百姓生死的奢靡行为。而如今小儿无知,以涂鸦古贤肖像为戏,名之曰﹁杜甫很忙﹂,网络转载,媒体报道。小儿无知,成人亦无知否?不知当这些年轻人长大后,读到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时,当作何感想……

元 ︵传︶赵孟頫 杜甫像轴纸本设色 纵六九·七厘米 横二四·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张九龄老杜荔枝
岭南荔枝红
张九龄借棋劝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千里采荔枝的鹤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张九龄: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