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可能性

2017-05-19 15:17牛淼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当代中国儒学结合

牛淼

【摘 要】 本文从分析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通性入手,阐释了这两种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为寻找儒学在当今中国新发展的契机:阐释了两者在人的观点、在价值的问题、在实践的观点、在思维方式等方面所具有相通性。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相互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儒学;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结合

自上个世纪初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快速地传播发展,在其过程发展进程中,不断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模式,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该理论体系成为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有力武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彻底摆脱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命运,建立了新中国。也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不能改变的客观事实。因此,我们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的许多思想对于现在仍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虽然儒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过坎坷和逆境,但它依然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直至当今社会,儒学当中许多理论仍然在不知不觉当中影响着我们的每一个人,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方式。这种巨大的影响力是不能抹杀的,它应当成为我们现代化建设当中积极倡导的一种文化。

当今社会处于大变革当中,各种文化激荡碰撞。儒学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在历史上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而马克思主义则是我们当今必须坚持的文化。为了更好的指导中国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积极促进这两种文化的融合,可谓“合则两利,不合两伤”,要形成指导中国发展的强大理论力量。从理论上说,二者的观念思想是相通的,是可以取长补短、彼此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壮大,除了紧密结合实际,吸取现实当中的合理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学派,当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而儒学要想在当代更好的发挥作用,其自身必须与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实现紧密结合,因此二者是有结合的可能性的。

实际上,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有可以结合的共同的理论基础:

一、在人的观点上具有相通性

儒学也被称为“人学”是“有关人的理论和学问”,其中有许多关于人的理论和主张。孔子和儒家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全德的人为目标。早期儒家学者提出一种“人者天地之心”(《礼记·礼运》)的思想,强调要培养具有知、不欲、勇、礼乐、艺等多方面德性的“成人”。而马克思主义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目标,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理想;《大学》中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都以修身为本,[1]儒家希望通过人们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来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其立足点在于个人。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其立足点也在于“人”。马克思把人看作一切活动和一切关系的承担者以及基础,看作社会历史的前提以及创造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见儒家和马克思主义都十分看重人的发展,并强调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突出人的社会属性。

二、在价值的问题上具有相通性

儒学倡导“利”和“义”的平衡,鼓励人们在遵循道义的基础上谋取利益。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正常需要,无可厚非。但是在道义和利益发生冲突时,孔子提出“君子义以为上”,先义后利、尚義轻利,要做出正确的道德抉择。儒家认为,在人的本性之中,对于义的精神需求是较之于物质利欲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虽然这种需求不可能脱离物质之利的基础,但崇尚义、追求义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体,提倡人们要在劳动过程中创造自身的价值,但是当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生冲突时提倡要牺牲个体价值成就社会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真正价值在于为社会做贡献,因为人是存在于社会当中的,社会是人存在发展的前提,自身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依赖于自身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在价值层次上是相同的,提倡大“我”,轻视小“我”。

三、实践的观点相通

《中庸》有云:力行近乎仁。儒家注重实践,倡导人们要积极作为。道德个体要积极进行道德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认为“行胜于知”,“知之不如行之”。提倡人们对于才学不是要束之高阁而是要经世致用,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向更高层面发展,提倡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造福造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的品格;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科学的实践观点是认识论和历史观基本的首要的观点,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提倡人们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完善自身,改造社会。

四、思维方式相通

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之下,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总特点就是把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都看作一个运动的整体,[3]万事万物都相互关联,联系紧密。儒家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代表,整体思维方式表现的淋漓尽致。不管是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还是个人与社会和谐本质,都充分体现出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即:紧密结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种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相互发展的。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个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J].百科知识,1994(12).

[2] 赵冰波.宋代儒学的整体思维与现代东亚社会[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

[3] 金志友.儒家财富观:利以养体-义以养心[J].东方企业文化,2006(68).

【作者简介】

牛 淼(1989-)女,河北保定人,长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当代中国儒学结合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反思当代中国哲学的精神构建
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山水精神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浅析当代中国中学德育的风险和建设对策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谈儒学的“复兴”
儒学研究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