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细节

2017-05-19 08:13宋尚诗
延河 2017年5期
关键词:威海荷塘月色细节

宋尚诗

在生活中一如在文学中,我们的航行要靠细节的星辰指引。我们用细节去聚焦,去固定一个印象,去回忆。我们搁浅在细节上。

——詹姆斯·伍德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谈一谈细节:阅读中的细节,阅读与生活相互裹挟的细节。“只有通过细节我们才能理解本质,这是书本和生活教会我的。一个人必须掌握所有细节,因为他永远不知道其中哪些是重要的,哪些词会在物的背后发光……”

——山多尔·马劳伊

1、死亡的姿势与打湿的词典

2010年威海最热的时节,我在校外书店买了本沉甸甸的《黄河青山》。由于户外过强的紫外线,以及威海极透明的空气——画面变得更加清晰,颜色更加明丽,我一度产生了某种全知视角的幻觉,仿佛“俯瞰”与“透视”兼具。此刻回想,这正是阅读一本回忆录的最佳契机。我坐在学校附近的永和豆浆店,在凉爽的空调屋里翻开它:“在1945年末,我遇见一个比自己小一岁的女孩,名字叫安,我对她一见倾心。”嗯,“1945”,“女孩”,“一见倾心”:汇集历史、青春与爱情,人生就这样开场。

这本书我至今未读完,只读到第二部中间部分。随后由于我主编院刊,诸多烦心事接踵而至,它被我束之高阁。毕业后从学校带回家,塞进暗箱,直到前一阵整理书柜时,才再次拿起它。封面蒙上一层薄尘,内里已经泛黄,我将它竖摆进书架。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仅被我目光打量过的一小部分,其蕴含的细节所绽放的微光一直勉力穿过时光的迷雾,安静地投在我的心底。

在孟拱河谷的第二天,我在桥下看到一具日兵的尸体。他的右手似乎握紧喉咙,以倒栽葱的姿态俯卧在河里。他的双脚张开,头浸在水里。……死者身旁还有一张地图及一本英日字典,两件物品都湿了。

缅甸雨季的湿热气息(“枪炮的声音穿过时停时下的雨”),胶黏发红的刺痒皮肤,因汗水而贴在前額的细软发丝,丛林中潜藏的死亡危机……对空间细部的立体感经由时间的酝酿而成为一种可感的具体,一直沉淀在我记忆的涓流之中,以至于构成我对遥远缅甸的全部印象:这是细节的力量。就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与作者同时看到“一具日兵的尸体”。但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遇到的是一具敌人的肉体。在当下的中国大众传媒中,最不乏的就是敌人的死亡:形形色色的影视画面、微博短评,以及抗日“史诗”,充斥太多敌军的各种姿势的死亡。这样的“死亡”甚至辱没了死亡,它没有达到生命陨亡的题中之意:战场上苍凉的残酷、无可奈何的自戕,转而成为戏谑的符号和情绪的出口。

而黄仁宇笔下的“死亡”是怎么一回事?

作者用白描的笔法、克制的笔调呈现了死亡的姿势,“以倒栽葱的姿态俯卧在河里”,静态的瞬间凝固,正因其真实而残酷,你很难说这是滑稽的画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象在于“一本英日词典”:包含两种语法体系的语言之书。词典: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意象。该慨叹不知是黄仁宇“虚构加工”的能力,还是生活本身的残忍的诗意。作者最可贵的地方在于,接下来的行文并没有抒发对敌人的仇恨,而由一个象征体面的文化符号发散开来:

死者和我有许多共通点,属于同样的年龄层,有类似的教育背景。在死前一天,他还努力温习他的英文!……种种事由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他出生在黄海的另一边。否则他将和我们一起,穿我们的制服,吃我们配给的食物。

打动、震撼我的就在于作者于转瞬之间将命运的位移从海的另一边拉回,缩微为〇:泯却仇恨、泯却民族、泯却“意义”,把生命交还给生命,进而将生死、命运的对调性想象交由一代代读者。合格的读者此时应当同时获得同与不同混淆在一起的两种人生、两种生命,感受到平行宇宙的奇妙魅力。在这一切同理心之后,爆发的情绪以这样一段文字来收束:

在孟拱河谷这个清爽的四月清晨,蝴蝶翩翩飞舞,蚱蜢四处跳跃,空气中弥漫着野花的香味。而这名上尉的双语字典被放在矮树丛上,兀自滴着水。

我再次翻开这本书,在该段落的附近,又看到了这段话:

有一次,我置身第一线的步兵连时,刚好碰到敌兵的猛烈炮火轰击。我们四周的树枝纷纷断裂,到处充斥刺鼻的硝酸味。我发现自己四肢着地,恨不得沉入地表以下。我一心盼望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赶快结束……

读者诸君可以想到接下来黄仁宇会写到什么样的细节吗?请闭上眼睛试图感受“猛烈的炮击”(声),“刺鼻的硝酸味”(味),“断裂的树枝”(画面)……他接着写道:

同时却观察到草地上的蚂蚁照常行动,似乎对更高等生物间的生死搏斗浑然不觉。

回忆录虽是以真实为底色,其效果的逼真拥有不言自明的合法性,但读者不应忽略的是,这里呈现的依旧是一种精美的人为操作的结果。一切细节变得重要而又无关紧要,所拥有的不过是战争场面最素朴的意象。但作家把常规的、重量级的和微末的、轻量级的并置,将其转化为骇人和日常之间的张力:万物之灵长相互残杀、气若游丝,生命朝不保夕;而泥土上的蝼蚁安之若素,“照常行动”。这亦是细节的力量。

2、眠与未眠

诸多文本中都曾出现过眠与未眠的细节,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沈从文的《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前者很早就接触了,它是苏教版初二语文课文,大纲要求学生全文背诵。在应试教育下语文老师照本宣科的“美文分析”与学生摇头晃脑的背诵,一方面加强了该文的刻板印象(文章架构的扎实严谨,珠圆玉润的优美白话),但另一方面也放逐了诸多凝结于心理褶缝之中的幽暗面。我捕获到其中的眠与未眠的细节大约是在高中,此后它就一直潜藏在我的心底,想找机会写出来,但由于体量过小,无法单篇成文,于是它就变成一团温热的久久不息的气团在心肺间律动。后者在本科读到,又不断与其邂逅,每次重读时,它都会碰触并激活那温热的气团,它至今仍是被公众遗忘的沉默晦暗的文本。我因仿佛感受到两位知识者在不同时空、不同际遇下所共有的苦闷的家庭-心理模式而诚惶诚恐。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荷塘月色》的首句,它被中学生的我干净利落地忽略了。为什么会无视首句呢?许多文章的第一句总是最重要的啊。也许那时期我们关心的是它的修辞层面,我们需要的、并能用在自己考场作文里的是《荷塘月色》的“腰腹”部位:月色与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是的,很美。但孩子们忽略了1927年的朱自清笼罩整篇文章的心绪,当然,孩子们或许也无法理解。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妻“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想必也睡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悄悄地”离开了“家”(“带上门出去”)。毋宁说,这是一次短暂地出走。知识者出走了,短暂地越出繁复的日常家庭生活轨道——只有这样,我们才得以凭借自己的双眼看见那个特定恒久的荷塘月色。只有将深夜的“出走”与静谧月色下的荷塘联结起来,才能真正打开这个文本,才能做到“不隔”。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一次苦闷的“释放”,好比氢气球,在滞重的氧气中轻松地悄然升空:这一过程是“轻”的,与日常生活的“繁重”相对,它是一次“逃逸”。于是,由“逃逸”之所见构成的文章腰腹部分变得灵活流利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朱自清是文章家,深谙间架结构。关于谋篇布局,从小学接受语文教育直至一次又一次的高考作文演练,被唠叨的太多了。《荷塘月色》的布局依然是完美的,它呈一个〇型,首尾呼应。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的是,文章架构从来不仅仅是文字间的纵横捭阖,它呼应的可是知识者活生生的生活。于是,我们应当明白,当称赞《荷塘月色》有着完美的环形结构时,这意味着,作為写作者的知识者也再次“回归”他原有的出发点——那个早已熟睡的家中: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是的,“什么声息也没有”。知识者仿佛暗夜的幽灵,他与沉湎于梦中的家人是隔阂的,起码在这一刻,他孤立于家庭之外:“妻已睡熟好久了。”我们依旧可以想象作者未写出的细节。

说到家庭的孤立,沈从文写于1949年的《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可要比《荷塘月色》直白,这也是它不断在我心中激活前者的原因。该篇文章也描写了一个独醒者,妻与孩子都睡去了。事实上,该篇文章是在孩子的鼾声中写就的:

两边房中孩子鼾声清清楚楚。有种空洞游离感起于心中深处,我似乎完全孤立于人间,我似乎和一个群的哀乐完全隔绝了。

该篇文章写于沈从文自杀被救之后,被崩坏的神经之弦还未平息,神经官能症的幻觉依然不时抓取他的感官:

很静。不过十点钟。忽然一切都静下来了,十分奇怪。第一回闻窗下灶马振翅声。试从听觉搜寻远处,北平似乎全静下来了,十分奇怪。不大和平时相近。远处似闻鼓声连续。我难道又起始疯狂?(这是文章起始段。)

从静中第一回听到窗下灶马振翅声,又在全城的静中听到鼓声连续。疯狂再次袭击他。于是,他感到“空洞游离”感,与人间,与“群”的哀乐完全隔绝。问题在于,在暗夜,在家中,沈从文周边那时那刻最真实的“人间”与“群”不正是他的家庭吗?这又是一个相似的故事,我们再次迎来《荷塘月色》中苦闷的细节:

我的家表面上还是如过去一样,完全一样……可是,为什么家庭还照旧,我却如此孤立无援无助的存在。为什么?究竟为什么?你回答我。

读者诸君觉得究竟为什么呢?知识者与家庭的隔绝苦闷、无法受到理解的心理模式或许是表征,又或许是症结。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病中的鲁迅在逝世前刻写的《这也是生活》中一段有名的对话。同样作为细节,抄录于此:

有了转机之后四五天的夜里,我醒来了,喊醒了广平。

“给我喝一点水。并且去开开电灯,给我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为什么?……”她的声音有些惊慌,大约是以为我在讲昏话。

“因为我要过活。你懂得么?这也是生活呀。我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哦……”她走起来,给我喝了几口茶,徘徊了一下,又轻轻地躺下了,不去开电灯。

我知道她没有懂得我的话。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地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只提请读者注意这个细节,鲁迅终于是借着穿窗而入的街灯微光,看见一切的。

这也是生活。

3、无法更改的记忆

我第一次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在高三,我记得在自习课上看这本“闲书”还被班主任数学老师逮住,并批评一番。那个时候读它,记住的自然就是那句广为流传的“金句”: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懵懂的我在高中教室里读到这句话时,并不知道接下来的四年夏天,威海清凉的风会吹进我自己的黄金时代——高中毕业后,来到威海念大学,我时常说,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四年本科时光,是我一生的黄金时代:在西海边的一块礁石上,甩出鱼竿,金黄的阳光闪烁在我青涩的面庞,潮水送回四年叫作记忆的时光……我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离开了威海,才真的意识到那个地方、那段时光是最美的,遗憾地是,人只有一次生活的机会,你也只有一次当场确证的机会。你对过往时光能做的,只是怀念。太无奈了是不是?

毕业后,我离开疏朗的威海小城,来到拥挤炽热的上海。很多时候还会梦到威海,在梦里威海变得更加纯白,马路的坡度更大了,我奋力骑着车,在清新的空气中追赶蓝天和大块云朵,不亦乐乎,醒来一阵忧伤。

在这种情况下,《黄金时代》的另一个细节如同一尾柔软的小鱼,在愈发澄澈的记忆流波里,逆流而上。

陈清扬说,那一刻她感到浑身无力,就瘫软下来,挂在我肩上。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全部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在害着怀乡病(第二故乡)最严重的时期,有一次看完母校学弟学妹们的毕业纪念视频——再次看到自己曾经坐过的教室、走过的石路……我坐在同济的单身宿舍,重读这段话后,眼中的滚烫的泪水升起夺眶的记忆之幕。我终于知道,那段时光我无论怎么思念,怎样梦见,再也无法重回,这份执着是时候放下来;而这句话给我的温暖的力量在于——在威海的四年,作为永久逝去之物,只是个体经历的时间长河中的一个瞬间,而它一旦逝去,便“永远不能改变”。于是,它变得完美,更加完美,完美的形态霎时成型,“在那一瞬间我爱上了她”,不管我有没有说出,那段有头有尾的过往时光从此变得自洽自足,“(谁也)不能改变”。从这个层面讲,它是永恒的。

我想象陈清扬瘫软的身体伏在王二的背上。夏日傍晚余晖未尽,鸟儿疲于振翅,啾啁不止。他们穿梭于枝丫乱颤的云南红土山坡上,耳边风呼呼,两边秀木擦肩倏忽而过,应接不暇,她的鼻尖触到王二温热的皮肤与汗水,她闭上双眼,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深深呼吸,呼出的温热气息重又落在王二的皮肤上,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他。于是,有过这一瞬间,这一瞬间的事实便再也无法改变。

这是温暖的细节。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鲁迅先生《野草》中的这段话,对于我来说,昭示的是同样的道理。这或许是我极具私人性的解读。为何对于死亡会有大欢喜,对于腐朽会有大欢喜?在我看来,正是因“死亡”与“腐朽”具有的确定性和实在性:借由“死亡”(时光的逝去)才确证它“曾经存活”;经由“腐朽”(记忆的风化),才得知它“还非空虚”。这里的“它”,便是我们怀念的物事。

两段话都昭示了一种任谁也无法更改的确定性和完满性。这一点带给我慰安,我也想把它分享给相似境遇下的读者们。它们也共同说明了记忆的一种特殊性质,那就是,看上去如梦幻泡影的它,其实是存在的更高级实体。

这样的文本细节提示我的是:阅读,从自身丰富直接的生命感受和经验出发,可沟通他者与自我的心灵通道,激活自己沉睡的部分性灵,棒喝自身的疑惑之处,从而导悟至一个更加宏阔舒爽的所在之地。认真生活,尽量铭记更多,这样,你的潜在生长点便更多,将来遇到更稠密的文本细节,获得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读书心得也越多,问题意识也越多。反过来,文本的细节沟通你、切合你、激活你那广袤的生活经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是,闭合成一个无穷动的阅读与生命之圈。

请允许我以詹姆斯·伍德的这段话作结:“文学和生活的不同在于,生活混沌地充满细节而极少引导我们去注意,但文学教会我们如何留心——比如留心到我母亲在吻我之前需要抹一下嘴唇……文学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留意生活:我们在生活中付诸实践;这又反過来让我们能更好地去读文学的细节;反过来又让我们更好地去读生活。如此往复。”

责任编辑:马小盐

猜你喜欢
威海荷塘月色细节
《威海港口》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水产价格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近期价格
细节取胜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