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内涵及其历史意义

2017-05-19 10:39罗雷
关键词:群众路线抗日战争

罗雷

摘 要:党密切联系群众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密切联系群众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深刻揭示了我党群众路线的根本。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占有重要地位,这场伟大的战争能最终取得胜利,主要依靠中国人民百折不饶、英勇无畏的斗争,给予日本帝国主义致命的打击。深刻把握抗日战争时期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内涵及其历史意义,有利于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对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巨大作用。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动党群关系和谐发展。

关键词:抗日战争;密切联系群众;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046-03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人民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这次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将密切联系群众归纳为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之一。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并在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活动中践行着党的宗旨。当前对密切联系群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认识、意义、价值以及实践途径等,而对于特定历史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内涵及其历史意义的研究较少,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本文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就密切联系群众的内涵及其历史意义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对现阶段正在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借鉴,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抗日战争时期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内涵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保家卫国的战争,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抵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广大的人民群众前赴后继进行了长达14年之久的英勇抗战,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习近平总书记说:“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1]这是人民群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也充分说明了党的群众路线工作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一)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建设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先进的理论只有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才能形成摧毁一切腐朽的、不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物。十月革命的爆发吸引了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共产主义,并坚持科学的态度积极投身于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我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紧跟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时代进步的需要进行积极的理论探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军阀混战的危害,中国的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历史和现实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亟需要一种科学的理论和一个伟大的政党引导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理论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还比较低,在人民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具体问题方面难度很大,但是这并没有阻碍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他们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探索了一整套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方法。

毛泽东在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经常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成语故事和俗语来进行阐述,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得通俗易懂,为人民群众所广泛接受。例如毛泽东借用“新陈代谢”来说明事物的内部矛盾斗争:“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3]毛泽东特别重视向人民大众学习,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得具体、生动,他通过通俗易懂的言语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例如毛澤东利用“鸡蛋和石头”的例子来全面阐述内外因的关系:“鸡蛋因得到适宜的温度而变成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成小鸡,因为二者的依据不同。”[3]这个比喻恰切,使人一听就明白。毛泽东说:“我们的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坚固的团结,是为着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目的。”[4]从党的方针和政策上密切联系群众,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理论因素。

(二)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先进的理论只有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多个方面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在长期的抗日战争中,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血肉联系和鱼水关系。自1940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制原则,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有力地调动了包括人民群众在内的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发动了一场军队屯田和鼓励生产的群众运动,主要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兼顾工商业、手工业、畜牧业和运输业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政机关、军队和学校等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逐步实现粮食、经费自给、半自给或部分自给。此外,还实行公私兼顾和军民兼顾的方针,组织劳动互助,发展经济,使根据地军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供给得到充分保障。抗日根据地通过这场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基本实现了经济自给自足。列宁曾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5]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我国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根据具体实际,同时兼顾地主和农民利益,最大限度的调动人民群众抗战的积极性,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同时,实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合理负担政策,提高了贫苦农民的斗志,开始打破了农村基层政权由地主富农霸占的局面。这一措施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解放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抗日,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和革命武装深入敌后,开展自由灵活的游击战争。日本军队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先后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扫荡。中国共产党充分吸收人民群众的智慧,积极发动人民群众开展了“地雷战”、“地道战”以及麻雀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扩大了敌后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重要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偿,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人民军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是保持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加强军队建设、密切军民关系、增强官兵团结和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人民军队的官兵来自人民,具有崇高的革命事业心,能够自觉地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规范约束自己,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和欢迎,加深了人民军队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也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发展推向新高度。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都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工作,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抗战,积极推动人民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加强党的建设。到抗日战争结束时,抗日根据地面积扩大到100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接近1亿,人民军队的人数也达到120余万,民兵人数发展到260万。中国共产党积极吸收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其党员人数也超过了120万。这些数字有力地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党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以及官僚主义开展了整风运动,在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中进一步巩固了群众观念,进一步密切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形成良好的学风、党风和文风,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家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抗日根据地团结带领广大的人民群众开展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建设;在敌占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思想,利用各种方式开展群众运动,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政策方针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很大程度上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在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毫不动摇地走群众路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持的基础,也为以后做好群众工作积累了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积极发展壮大自己,并最终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群众”的内涵。为了取得抗战胜利,必须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心。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中,除了敌视、破坏根据地民主建设的势力如汉奸、地主顽固派等,将其他人员都归纳到群众的范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群众的内涵和外延,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为以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党建工作和统战工作提供了宝貴的经验。

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彰显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一致,不畏强暴,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捍卫领土,追求民族解放的抗战精神。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帝国主义侵略,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威信和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推动下,全国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集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为战胜日本侵略者奠定了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6]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其科学主张和实践活动始终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最终成为执政党,符合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要求,也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7-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大连海洋大学党建理论研究小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N].光明日报,2014-12-11.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群众路线抗日战争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抗日战争(第一卷)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简介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