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育品质的“常德路径”

2017-05-19 12:39江新军陈文静罗赵华吴秀娟李健均
湖南教育·A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常德市常德攻坚

江新军+陈文静+罗赵华+吴秀娟+李健均+唐义

2014年2月26日,注定是621万常德人民难以忘怀的日子。

这一天,常德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民生升温、园区攻坚、城市提质三大战役工作。教育三年攻坚被列为“民生升温”之首,成立了专门的攻坚指挥部,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进能任政委,副市长陈华任指挥长。

自此,教育三年攻坚的号令如洪钟大吕,响彻在18189平方公里的常德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台精彩纷呈、可圈可点的“常德大戏”。

“连教育都抓不好,那是失职”

说这句话的人,是常德市市委书记王群。时间是教育三年攻坚推进一年后的2015年4月29日。在此次调度会上,王群动情地说:“作为县(市)委书记、区县(市)长,如果连教育都办不好,那是失职,那是不把老百姓的事真正当事!把学校办好,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职责所在,是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所在。为此,我们要站在新常德、新创业的高度,站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高度,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全力以赴,强力推进。”

其实,类似的话,王群说过很多次。比如2013年早春,到常德履新不久的他首站调研教育工作,在看到城乡教育的差距之后严肃地说:“农村薄弱学校在我们手里一定要改善,家门口没有好学校,孩子们就没有幸福可言。”

在三年攻坚的岁月里,身为市委书记的王群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但在他的心里,教育攻坚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不仅自己经常跑一线,多次到项目校督查,还要求市委、市政府督查组定期下到县(市、区)督查,做到时间倒排、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2015年12月8日,市委书记王群、市长周德睿、市委副书记徐正宪、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明、市政协主席李爱国等市领导率领各县(市、区)、市直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来到临澧县丁玲学校和石门县思源实验学校建设现场实地督查。

如此高规格的流动现场督导会,为什么选择临澧县丁玲学校和石门县思源实验学校呢?原因有三:一是两所学校都由县政府投资1.2亿元兴建,都属“交钥匙工程”;二是两所学校工期紧,2016年8月底要投入使用;三是工程质量事关师生的身心健康。

在两所学校的建设现场,井井有条的施工秩序、规范整洁的施工现场、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精益求精的施工质量,无不凸显了这次教育三年攻坚力度之大、速度之快、效果之好!督导组的全体领导对此倍感欣慰。

如果说,市委书记王群是教育三年攻坚的总策划、总指挥的话,市长周德睿便是名副其实的总调度与总后勤。

在2015年4月29日的攻坚调度会上,周德睿的话掷地有声:“教育三年攻坚,越到最后越艰难,这是工作的规律。正因为难,才叫攻堅,才要我们去做。如果那么好做,那么容易,早多少届的党委、政府就把这项工作做了,也轮不着我们来攻坚了。下一阶段,我们更要强力推进,不能含糊。”

平心而论,常德从古至今都是一方崇教尚文的热土。古时书院林立,现今教育发达。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出现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职业教育相对薄弱、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是要靠发展才能解决的难题。

难能可贵的是,教育三年攻坚在全市党政领导和老百姓心里,分量是那样重,措施是那样硬,效果是那样好,一些感人的故事至今还在老百姓中流传。

2015年9月,石门县思源实验学校建设正值棘手的拆迁安置当口。刚到石门县履职的谭本仲书记来到现场,挨家挨户做拆迁户的思想工作。“乡亲们,把学校建好是造福子子孙孙的大事、善事、功德事。你们合乎政策的权益和要求,政府会按政策及时予以保障落实。我相信乡亲们为娃儿们办好学校,一定会有高姿态……”每到一户,谭本仲与乡亲们掏心窝子,不到1个月,天下第一难事的拆迁工作圆满完成。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这是汉寿县县委书记杨昶下乡调研教育三年攻坚时常说的一句话。2014年5月,时任县长的他来到了丰家铺乡合心小学,映入眼帘的、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破旧校舍让他倍感心寒。自此,一个“彻底改变全县村小、点校办学条件,全面消除D级危房,给孩子一个安全的读书环境”的念头在他心里坚定了起来。合心小学也迎来了条件改善的春天:新建了宽敞的教学楼和学生食堂,硬化了学生活动场地和校园道路,修建了水泥围墙。校长唐长文高兴地说:“学校从开工到投入使用仅用了半年时间,昔日的破房子成了村里最漂亮的建筑。”

为了化解学校债务,2016年10月26日,杨昶主持召开县委常委议教会,做出了“在2016年年底将2.11亿元学校债务全部化解”的决定,为学校的发展卸下了沉重的担子,校长们再也不用戴着债务“镣铐”跳舞了。

安乡县地处洞庭湖区,财力较弱。但县委、县政府自加压力,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以2015年为例,当年安排资金1946万元用于三年攻坚,比2014年的957万元翻了一番。在实施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又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增加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达到3330万元,比年初方案增加71%。

桃源县在教育三年攻坚中,改造农村薄弱学校61所,投入资金3.3亿元,建设校舍面积247050平方米;投入资金1891万元,完成寄宿制学校“三有”配套;投入资金2012万元,为全县学校添置现代化教学设施及文体器材。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学校改造数量,桃源县堪称全市之首,不愧为2015年全国100个、全省4个“攻坚改薄”先进县之一。这个荣誉的获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县直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更得益于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近三年来,从桃源县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踊跃回报家乡、捐助教育。徐佩华女士、倪正东先生为架桥镇中学捐资修建教学楼,为学生赠送学习用品,累计投入400多万元;上市企业东方雨虹的李卫国、李兴国兄弟,前后捐赠800多万元兴建了寺坪中学科教楼和德诚希望小学;钟佳富捐资500多万元兴建文成希望小学;许利民捐资1000万元修建溪小学。桃源县一中校友成立基金会,首期规模达到1700万元;教仁学校校友捐赠300万元成立教仁学校教育发展基金;陬市中学校友每年拿出20万元奖励母校教师、资助贫困学子。龙行天下运动用品有限公司龙树初为县教育基金会捐资80万元。

记者来到“一脚踏三县”的桃源县西安镇薛家冲小学,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木房子已被一栋崭新的教学楼和一栋多功能楼取代。村里的老百姓说:“我们这里的道路等公共设施比不赢安化和沅陵,但我们的学校比他们强不少。”该校仅有郭明清一位老师,共有一二年级和幼儿园孩子50名。为了帮郭明清办好学校,村民们自愿轮流为师生做中餐,柴米油盐都从家里背到学校。老百姓重教的行动感染了县教育局局长王开美,村民们朴实的“学校为我们争回了面子,我们要为学校多献爱心”的话语激励着他三次来到学校为师生排忧解难。

“其实,教育三年攻坚,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大合唱,唯有指挥得力、伴奏精准、唱功深厚,才能演出成功。”说起教育三年攻坚的过程,常德市教育局局长唐汇诰有很深的感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指挥部领导一直坚守一线,定期调度指挥,多次督导检查。各区(县、市)党委、政府坚持把教育三年攻坚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周密布局,确保投入。市、县两级教育、财政、发改、住建等部门,在项目报建、土地审批、征地拆迁、费用减免、经费投入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有力地保障了项目建设的进度。市委市政府督导组、市纪委监察组、市委组织部观察组、市政协民主监督组先后多次现场督导,呈现出了领导重视超历史、项目建设超历史、面貌改善超历史、惠民力度超历史的生动态势。因为三年攻坚,常德的所有学校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马路可少修几条,但学校必须建好”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西湖管理区裕民小学在当地老百姓眼中的印象。

10年前,周石球接任裕民小学的校长。到校第一天,他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砖木结构的平房教室摇摇欲坠,墙体渗漏发霉,墙面粉尘脱落,桌椅破旧,特别是教学楼的36个窗户中有18个窗户的玻璃是坏的。为了不影响上课,老师们只好用钉子把编织袋钉在窗户上。周石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到处“化缘”了几千元,准备更换玻璃,可找来木工师傅一检查,才发现窗框全部腐朽,无法重新安装玻璃。

“你现在看看我们学校的教学楼,清一色的铝合金窗户,每间教室还安装了风扇,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周石球指着新学校,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还有这偌大的水泥坪,可以容纳全校几百名学生同时做课间操,家长们再也不担心下雨天孩子们无地可去了!”

裕民小学的变化得益于常德市教育三年攻坚的实施。西湖管理区攻坚办负责人说,西湖管理区是常德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2016年全区的税收不到4000万元,是典型的“穷财政”。为了教育三年攻坚的顺利实施,区里提前谋划,从2014年开始,采取每年新建或改建一所高标准完全小学的办法,如2014年投资600多万元改建鼎港小学,2015年投资966万元异地新建裕民小学,2016年投资760万元改扩建下窖小学……现在的西湖管理区,最美的建筑是学校。

“把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建好、让每一個孩子都享受良好的教育”———为了让这句话成为现实,不仅仅是西湖管理区,在常德市的9个区(县、市),教育三年攻坚行动一直在升温:近三年来,全市共完成投入18.33亿元(不含职教大学城建设资金),超过计划投资3.15亿元,建成项目校965所,其中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86亿元,改造农村薄弱学校371所,改造校舍面积385555平方米。

记者在离澧县县城30多公里的金罗镇中学看到,经过教育三年攻坚的洗礼,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食堂统一配备了不锈钢餐桌;全天候供应热水;寝室一人一床。

说起学校住宿条件的改善,金罗镇中学校长周大勇有说不完的话。他告诉记者,以前学校的宿舍只有一栋平房,最多容纳100人,破败不堪不说,最要命的是厕所离宿舍上百米,一到冬天的晚上,上个厕所都要“百米冲刺”。

而金罗镇中学九年级学生小汪说,作为一名寄宿生,在学校生活要遵循一个“快”字,如果有一天慢了,有可能热水没有了,也有可能在食堂吃饭连蹲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好了,干什么都可以从容不迫,学校也越来越有家的感觉了。

在津市的新洲中学、白衣中学、翊武中学等寄宿制学校,记者还欣喜地发现,津市市为所有寄宿制学校配置了太阳能设备,既满足了学生安全饮水问题,还将热水全部接通到学生宿舍,并根据学生的作息时间不间断供应。

“告别大通铺,告别冷水澡,告别蹲着吃饭”,随着常德市教育三年攻坚的推进,常德市的42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正式实现“三告别”,迎来了“三有”———有桌子吃饭、有热水洗澡、一人有一张床睡觉。

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让许多薄弱农村小学成了优质学校,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了有品质的教育。而城区学校的扩容提质一样牵动着常德市委市政府的心:为缓解城区教育的压力,常德市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3所,提质、改造普惠性民办幼儿园47所,完成投资1.97亿元,新增幼儿园学位3000个,真正实现了城区“一社区一普惠园”的目标;同时调整市城区中小学布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5所,完成投资10.82亿元,新增学位16000个。

鼎城区曾经是常德市城区大班额的“重灾区”,平均班额超过60人,最大班额高达83人。为了解决大班额问题,鼎城区投资1.2亿元修建了一所高标准现代化小学———江南小学。

走进江南小学,壮观实用的教学楼、秀美玲珑的绿化带、高速互联的校园网,还有多功能演播厅、舞蹈室、美术室等功能教室,无不彰显出优越的育人环境。说起当年大班额的状况,校长张琴有很多无奈。她说,每年暑假,她都有“三不敢”:不敢接电话,不敢坐自己的办公室,碰到熟人不敢打招呼。“江南小学的建成,新增了30个教学班共2000多个学位,从此可以安安心心上班了!”

“目前,鼎城区新建的江南小学、斗姆湖中学已于2016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还有蔡家岗中学、永安小学建设正在稳步推进……”鼎城区教育局教育三年攻坚办干部夏建宏欣喜地说,随着城区学校的新建和扩建,鼎城区共新增学位3000多个,从去年开始,鼎城区的中小学班额大幅度下降,平均班额在60人以下。

家住柳叶湖旅游度假区戴家冈小区的戴宏杰是柳叶湖中学七年级一班的学生。戴宏杰的母亲常英告诉记者,在2016年之前,柳叶湖旅游度假区没有一所中学,所有的孩子都是去十几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一年前,为了给戴宏杰选一所合适的初中学校,常英伤透了脑筋,因为离家最近的学校都有五六公里。

柳叶湖中学一开学就招收了1038名新生。得知柳叶湖中学招生的消息,常英马上给儿子报了名。“你看看我们的柳叶湖中学,校园美、离家近,老师还不错!”常英打心眼里觉得儿子赶上了好时候,读上了好学校。

“马路可少修几条,但学校必须建好!”在常德市一次教育三年攻坚工作调度会上,王群的这一句话深深地印在常德市各个县(区)党政“一把手”的心上。

3年来,沅澧大地掀起了改造农村薄弱学校、提质城区学校的高潮———桃源县、石门县、汉寿县、安乡县、澧县改造农村学校均在50所以上。西湖管理区克服财政困难,连续3年每年投入近千万元,新建了3所高标准学校,率先在全市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武陵区新建的恒大华府北正街分校、德景园育英分校全面交付使用;甘露寺小学、金丹小学、北正街小学、华南实验学校改扩建全面完工,新建的5所公办幼儿园全部开园……三年教育攻坚,一年一个新台阶,真正成为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民生工程。

“有规模没有质量,这个规模是假的”

“我市实施教育三年攻坚,主要就是为了提升全市教育的品质。”在市教育局副局长庹朝君看来,常德市基础教育品质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办学条件的改善、办学水平的提高上,更体现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上。

有这样几项核心数据可以作为常德基础教育高质量的佐证。一方面,全市科技创新教育和艺体教育硕果累累。仅以2016年为例:在第37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常德市代表队取得9金24银19铜的优异成绩;常德市一中等16所学校被教育部评为“足球特色学校”,常德芷兰实验学校在全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初中组总决赛中,获得乙组第一名。另一方面,高考成绩骄人:2016年,常德市文科一本、二本、三本上线率均居全省第一位,理科一本、二本、三本上线率均居全省第二位……

谈到常德基础教育近年来全省领先的原因,被称为常德教育“活字典”的庹朝君了然于胸:“我觉得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深层因素,即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校推进学校文化建设、面向全体教师开展教育科研、面对全体学生实施全程综合评价。学校文化建设让学校有了根和灵魂,全员教育科研提升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技艺,全程综合评价则激發了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记者接下来的随机走访逐一印证了庹朝君所言。

在北正街小学的草坪上,我们见到了一群奔跑的人儿,这些足球小将们尽情地在操场上挥洒着运动的快乐。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校先后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其他小学也不甘落后:胜利路小学从2010起,连续6年被市体育局授予“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先进基地”,2013年该校的“水之舞”游泳俱乐部顺利晋级为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淮阳中学与上海一足球俱乐部合作,聘请专业足球教练来校为学生们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并修建了适合小学生活动的迷你足球场,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

常德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李军告诉记者,近年来,常德市打造了一批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例如,“雅致校园、书香校园、快乐校园、创新校园”四个“校园”一起创,一年一个主题,一步一个脚印,使全市的教育整体焕然一新,教师不再只关注如何使学生考出高分,学生不再俯首课桌前“死读书”,校园活动越来越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如今,在常德,每所学校的特色文化成了万千学子“隐形的同学”,陪伴他们共同成长。例如,市一中的百年同窗,市三中的中华道德文化墙、孔子塑像,市六中的游学园、文化长廊……

在常德,学校文化建设推进得如火如荼,教师全员参与的教育科研活动也开展得风生水起。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小学就是坚持科研兴校的一个典范。该校校长黄志泉介绍,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确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课内外皆为研究场所”的教研工作理念,将课题研究与平时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让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评估与分析,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判断与审视,对自己的教学结果进行反思与总结,对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行为、学习方式进行剖析与探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目前,学校有独立立项的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2个,国家级、省级子课题3个,90%以上的老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惜投入大量经费,每期让教师参加各种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特级教师、副校长何春贞接着介绍道。

关于对学生的全程综合评价,得说一说常德市一中。在校长唐会荣看来,真正的高质量是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学校不断完善教育评价,全面提升评价品质。“我们最大的特点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程综合评价。”唐会荣说,“我们力求做到‘四结合,即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例如,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办法,与新高考改革方案对接;又如,完善学生多元发展评价体系,完善升留级制度、星级学生评选方案,修订奖学金条例等。”

“教育质量是老百姓很关注的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提升全市教育的质量,打造常德教育的品牌,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有规模没有质量,这个规模是假的。”王群的话一直鞭策着常德教育人,让他们不因为基础教育品质的不断提升而沾沾自喜甚至止步不前。

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求学选择,常德市在教育三年攻坚期间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如今已打造出以常德财经中等专业学校、常德汽车机电学校等为代表的一批职教品牌。

常德汽车机电学校从2009年开始陷入办学低谷,到2011年秋季,新生注册不足250人。怎么办?2012年3月,张力担任常德汽车机电学校校长。上任没多久,他就找到了方向———“我们要‘专业立校、专业治校,建设汽车专业品牌学校。”很快,他开始调整专业结构,建设汽车类专业结构群。他顶着巨大的压力,主动停办计算机、文秘、机械加工、财会、商务英语等专业,在汽车维修专业之外,申办汽车整车与零部件营销、汽车车身修复专业,捏紧拳头,集中打造汽车专业品牌。2013年,汽车维修专业成功申报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目前,学校注册学生1350人,汽车类专业超过1000人。学生职业技能不断提升,2013年至2016年,该校学生参加全省中职汽车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共获得一等奖11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2个;2014年至2016年,该校学生参加汽车专业竞赛的成绩连续三年蝉联全省第一。

目前还坐落在鼎城区的另一所中职学校———常德财经中等专业学校近几年可谓越办越红火。校长李华告诉记者,学校的会计、模具专业群已是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中职学校专业品牌。自2010年起,该校被聘为湖南省中职财经商贸类教学研究会会长学校;2011年,模具专业入围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学校被财政部推荐为全国财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4年被教育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职教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7月被评为黄炎培优秀职业学校(全省仅7所)。

教育三年攻坚,常德的职业教育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投资9亿元的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投资8亿元的常德技师学院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投资10亿元的常德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已全面启动建设,预计2017年上半年可以建成。全市已建成津市职中、安乡职中、澧县职中、石门职中、桃源职中等10个市级示范校和模具制造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电算会计等22个特色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湖南幼专新开办的5个大专类专业全部高水平通过全省办学水平评估,今年文、理科招生录取线均超过三本控制线;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分数线超过专科控制线80分,位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

“没有教育信息化,就实现不了教育现代化”

走进临澧县新安镇中心小学,六(1)班的孩子们正在上《詹天佑》一课,与以往不同的是,厚重的书包被轻薄的iPad所代替,电子信息设备成为玩转课堂的“法宝”。

“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给课堂带来的改变不止一点点。”该校副校长崔云是这堂课的执教者。早在上课前一天,他就通过班级空间“云平台”给大家发放课前预习单,孩子们借助iPad搜集有关詹天佑的故事,并提出疑惑。

“詹天佑是在怎樣的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人字形线路的设计理念是什么?”……课堂上,全班分为8个学习小组,同学们交流预习所得,并提出各自的困惑。组员化身“智囊团”,互为“小老师”,再由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通过iPad提交给老师,进而向大家“求助”。

传统课堂常常是通过点名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时难免顾此失彼。教师若想全面了解学情,耗时费力不说,还影响课堂进度。“现在将iPad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的预习情况、疑难问题可以即时汇总,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当场调整教学思路。更重要的是,有了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的协助,学生的自主空间得到扩展,学习品质不断提升。他们不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而是借助iPad查询资料、学习课例、展示成果,自主预习、探索、质疑、交互和创新自在其中,想象力得到了放飞,课堂生发出更多的可能。”提及“大数据”时代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该校校长万绍年深有感触。

“新安镇中心小学是我县乡村学校‘翻转课堂建设的一块试验田,也是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县推行政府、教育、学校三个三分之一的融资办法,整体推进了‘三通两平台建设,已完成‘班班通教室674间、多媒体教室54间。全县信息化工作得到了省教育厅专家‘两高、三好、一普及(领导认识高、信息化基础建设标准高,‘三通两平台建设‘三个三分之一模式好、软件资源建设多管齐下方式好、激发学校和教师创新应用的管理方法好,教育信息化应用达到了普及程度)的高度肯定。”说起学校信息化建设,临澧县教育局局长徐建新如数家珍,“为此,我县被评为全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县;新安镇中心小学被评为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学校;县三完小等5所学校被评为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新安镇中心小学、县三完小被评为省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学校;县一完小被评为省级网络联校。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把临澧建成全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县。”

石门县是个山区大县,94个教学点零散分布在全县的各个角落,如何为这些偏远乡村的教师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信息化培训?“要通过‘拉网式、‘滚雪球式的培训手段,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培训全覆盖、培训无盲点。”石门县教育局局长廖琪宁的话掷地有声。从2013年起,该县教育局每年组织专家和骨干教师到每个乡镇给教学点的教师至少面对面送教一次。

“偏远的教学点大多一人一校,一是教学任务重、走不开,二是路途遥远。如果仅靠国培、省培、县培,不但提供不了个性化、针对性的培训,还有可能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比如,县教师进修学校每年集中培训2到3次,一年才能培训1000多人,全县教师轮训一次,至少要3年。且不说送培到校很接地气,主要在于一个‘快字,在于一个‘精准。”该县教育局教育股股长李书协说。

“没有教育信息化,就实现不了教育现代化!”在常德,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三年攻坚的“重头戏”。眼下,常德市城区已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成标准统一、业务整合、数据共享、特色鲜明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只是手段,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品质提升才是关键。不能让教育信息化设备成为华而不实的摆设,建成一所,就要用好一所。”据津市市教育局局长蒋勇林介绍,以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为依托,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津市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攻坚克难的有益探索。

早在几年前,津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还是一片处女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堂课”,“刀耕火种”般的传统教学方式是课堂里的寻常景致。“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烧钱的工程。”该市教育信息化办主任李雪生在心底算了笔账———“根据建设标准,教育信息化共需投入2740万元。除去政府前期投入的860万元,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还需1880万元。”

巨额的资金缺口摆在面前,李雪生不敢细想。怎么办?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好消息传来———2014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启动教育三年攻坚,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三年攻坚的重点工程之一,教育信息化的全方位推进势在必行。

辖区地域小、政府财力弱,那就寻求多元筹资渠道,打破经费不足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掣肘。津市市教育局一改过去单纯依靠政府自筹资金的传统路径,充分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促进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所谓“三方合作”,即政府租赁、企业建设、学校应用,津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营维护资金由企业投入;政府向企业让渡20年教育信息化运营权;学校没有了项目资金筹措的重负,专心致力于信息化建设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乘着常德市教育三年攻坚的这股‘东风,津市教育信息化设备配备到位,就连偏远的村小、教学点也不例外,由‘原始社会直接‘奔小康!”看着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为提升教育品质所带来的改变,蒋勇林喜不自胜。

解决了资金投入难题,如何让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真正应用于常规教学,最大范围地覆盖城乡学校,提升教育品质,成为常德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2016年11月15日下午,武陵区丹洲中心小学的录播教室正在上一堂特殊的音乐课。除本校学生以外,来自坪湖、泽远、太平小学3所村小的学生也参与其中,与中心小学的师生进行现场互动。这场超越空间的“音乐盛宴”,得益于农村学校“1+3网络联校”体系的构建。

除了常規的黑板、讲台、电脑外,录播教室还配有摄像头和液晶电视,多个麦克风用来收录课堂的语音交流,通过网络实时传播到3所分校。音乐声起,偏远村小的孩子也随着节拍律动,就像坐在同一间教室,趣味盎然。

牟燕子是泽远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兼教音乐。“因为自身没有多少音乐基础,课堂上总感觉少了点什么,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嫌,学生也大多没什么兴致。现在有了网络联校,村小学生通过‘班班通设备与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同上一堂音乐课,我只要适当地组织教学就好,感觉轻松多了。”

“在农村学校,一堂课能够同步输送到偏远村小,要是换在以前,还真是不敢想的事。”丹洲中心小学校长唐静说,“缺音、体、美老师,由语、数老师顶替,是偏远农村小学的真实写照。我们下辖的3所村小,音、体、美学科的教学也是在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中‘矮子里面挑将军,专业师资力量极缺。网络联校通过‘同步课堂的形式,有效解决了周边农村小学音、体、美学科教师短缺的困局,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教育品质的提升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作为武陵区第一所网络联校试验点,丹洲中心小学在共享优质师资的同时,还将课堂内容录制成视频文件,让学生在家也能下载观看、温故知新;网络研讨也开始在乡村学校落地生根,老师们省去奔波之苦,不同学校教师之间教育教学思想火花的碰撞近在身边。

尝到教育信息化“甜头”的远不止这一所学校。北正街小学恒大华府分校自主研发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编写了涵盖一至六年级的全套数学电子教案,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海量信息触手可及;在津市新洲镇中学,哪怕是即将退休的教师也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迎难而上”,让课堂迸发出新的活力……

目前,常德市已有765所学校实现宽带上网,6337个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34463名在职教师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市城区学校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完成1269间“班班通”和70套校园网建设,所有学校都通过光纤接入互联网,基本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常德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坚实步履,也是教育三年攻坚完美收官的最好诠释。

教育发展没有穷期,教育攻坚没有终点。三年攻坚的“常德大戏”彰显了全市人民的重教情怀,也必将为新一轮攻坚———做大做强城市教育、以高中进城带动城镇化发展、应对全面“二孩”扩大幼儿教育规模———打牢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常德市常德攻坚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安排部署中小学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工作
银色的常德
房子就是拿来住的
夏铭作品
常德市第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澧县举行
Talking about the Methods andSkill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五)
攻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