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研究综述

2017-05-19 01:17蒋娜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4期
关键词:风险成因风险评价

蒋娜

摘要:近年来,一些盲目而不因地制宜的土地流转行为不仅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还逐步暴露出各种问题并不断向社会释放风险,主要表现为:土地流转中农民的权益受损、土地过度集中引致的社会不公、土地非粮化对粮食安全的威胁、土地转出农户的就业转移风险、土地转入农户的经营风险等等。根据查阅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学术研究表明,大部分学者在研究土地流转风险时主要集中于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表现、农村土地流转风险形成的原因、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但是,目前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研究大多是从总体角度出发的定性分析,所设计的风险防控对策未能充分考虑农村土地流转的风险空间分异,难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可成为日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风险成因;风险评价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经历了从禁止到允许的过程,直到1993年才逐步开始允许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随后,农村土地流转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并日趋活跃。随着我国政府对土地、户籍制度进行深入改革,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以及土地流转收益逐渐体现,各地农村土地流转明显活跃,流转模式呈现多样化,而且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征。然而部分地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操之过急,以超常规的速度实现城市空间扩张和农业规模经营,这些盲目而不因地制宜的土地流转行为逐步暴露出各种问题且潜在着不断向社会释放的风险。学者们对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研究逐渐增加,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风险表现的研究

国内学者们对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表现做了大量研究,卿海琼等(2009)认为流转前、中、后都会发生风险,由于监管制度的缺失,政府部门易出现圈地行为;流转双方流转行为不规范,缺乏正式合同的保障,导致经济纠纷的产生;一般土地流转期限较长,这样会使农民承担薄利风险;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在土地转出后农民没有顺利就业,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蒋永穆等(2010)认为多种因素导致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发生,流转双方都会面临利益受损的风险,当流转双方利益相矛盾时,会导致群体事件,国家对粮食生产和种粮大户缺乏政策扶持,因此种粮积极性受到抑制,导致粮食产量降低。庞惠元等(2016)在对陕西关中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土地流转存在粮食安全风险、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法律风险、农民生活保障风险。李毅等(2016)对浙江省A乡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土地流转风险主要表现为经济风险、社会风险以及自然风险三大类,其中经济风险包括契约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粮食安全风险及政策风险,社会风险包括社会矛盾与公信力风险、寻租风险及社会保障风险,自然风险包括景观美学价值风险、生态组分风险。魏家国(2013)认为农村土地流转风险是普遍存在的,把风险分类为自然灾害风险、产业政策调整变动风险、经营与违约风险。魏磊(2015)指出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风险有:土地用途变更或劣田驱逐良田的风险、土地资源浪费与社会冲突风险、农民权益保障风险以及流转后耕地的土地权利叠加风险。李中(2012)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主要面临着社会风险、经济风险、主粮保障风险、文化以及教育风险。

二、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风险形成原因的研究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都有其客观规律和内在原因,农村土地流转也不例外,学者们对农村土地流转风险成因的研究视角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由市场和监督管理机制缺位导致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产生。杨利娟(2014)认为我国目前土地流转市场缺乏规范的运转环境,未形成土地流转双方信息有效对接机制,相关政策引导宣传没有到位,导致及时有效的土地流转信息传达不到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阻碍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伍业兵(2009)认为当前土地流转管理制度不规范,流转信息不对称,农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导致流转渠道不畅,影响农地流转的进程,

第二,由法律机制的缺失导致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产生。卢泽羽(2015)认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法律机制不够健全,诸多法律规定过于模棱两可,相关内容和程序缺乏可操作性,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普遍存在流转协议不规范,最终导致侵权行为时常发生。扈红英(2012)指出农地流转纠纷渠道不畅、相关法律没有普及到位、管理机制缺失是引发土地流转安全以及社会安全问题的根源。

第三,政府目标与农户诉求之间的矛盾导致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产生。杨小成(2009)认为合同本身不完善以及流转手续不齐全,引发农户之间的利益冲突,政府部门过度干预农村土地流转,事实上侵害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之与民争利,极大地破坏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金学明(2013)指出有些地方干部在农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强制推行土地流转,以权力压迫农民就范,也有些地方出现违法违规用地、滥占耕地现象,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高强制性的土地流转,把土地流转作为增收的手段,这些都会导致土地流转风险的发生。

三、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风险评价的研究

对农村土地流转风险进行评价,能为政府部门科学地制定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控政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从现有研究文献可看出,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李雪萍(2012)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农村土地流转风险,构建递阶层次模型,计算出风险影响因素的相应权重,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社会风险、政策和制度风险、市场风险。吴冠岑(2013)运用风险矩阵对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收益分配和利用结构失衡是导致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苏海珍等(2016)运用ISM模型评价了土地流转的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其中最核心的风险源为农用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的变化程度以及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程度。罗景峰(2017)运用区域环境风险系统理论,深入分析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系统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灰色统计方法和二元语义方法构建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粮食安全受威胁程度和收益分配不公平程度是影响风险等级的主要因素。

四、结语

纵观现有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研究成果,可谓十分丰富,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笔者认为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以期今后更好地展开丰富研究。第一,从研究视角来看,以往研究中,虽然许多学者关注到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但是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研究大部分是从总体上进行描述。受经济、自然、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土地流转风险在不同区域所表现的特征、等级不尽相同。因此,基于区域差异的视角展开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研究尚待深入。第二,从研究内容上看,以往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研究大部分是定性研究,鲜见有定量研究的系统性成果,尤其是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而探明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是有效构建分区防控政策体系的科学依据。因此,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空间分异的形成机理及防控研究是我国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一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三,是从研究方法来看,以往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研究大部分是采用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很少有结合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因此土地流转风险区域差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形成机理应该成为日后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猜你喜欢
风险成因风险评价
黔西北某炼锌渣堆场周边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研究
基于数学建模的高校财务风险及其预警研究
风险评价和风险降低在电梯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民间金融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
医院审计管理环境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