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质量感知视域下就业信息质量的评价

2017-05-19 08:16伍骏骞陈奕山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4期
关键词:信息质量信息源层次分析法

伍骏骞 陈奕山

摘要: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事关新型城镇化推进成效的重要问题,就业信息质量是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关键。本文基于南京市外来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估了各个信息源的就业信息质量,得出各信息源的在信息质量方面由高到低排序為传统媒体、乡土网络、政府信息、中介信息。进一步分析了信息源就业信息质量排序高低的原因。最后给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层次分析法;信息源;信息质量

一、引言

在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民工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群体,农民工为城镇化进程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其融入城市面临着诸多困难,农民工呈现严重的信息贫困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城市生活。职业信息是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的基础性资源,对于流动的决定是至关重要的,而农民工所需要的职业信息十分缺乏,如果要解释中国劳动力流动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就需要充分考虑信息不充分这一因素(陆铭,2011;姚缘和张广胜,2013)。有针对性的面向农民工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服务已成为当今信息爆炸时代的迫切需求(胡勇军等,2014)。中共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更是凸显了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农民工就业信息质量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看,信息的贫困与经济的贫困密切相关,信息的不对称容易造成农民工群体这类弱势群体在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中国的贫困主要在农村,但是农业部门内部的发展很难增加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David and Otsuka,1994),农民外出就业是农民摆脱贫困的主要途径之一。农民工的信息贫困成为摆脱经济贫困的障碍,信息贫困也导致了农民工的贫困,产生新的城市贫困群体。Sweefland(1993)将信息贫困定于为以下形式:缺少信息获取、信息超载、信息偏见。提供机会、提高能力是反贫困的两个重要方面(Worldbank,2001),从信息贫困角度来看,提供机会将受到各个信息源供给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影响,提高能力在于提高农民工获取、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而农民工对信息质量的感知将会直接影响信息的获取和采纳效果,特别是农民工自身对就业信息质量的感知,将会直接影响其能否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李晶等,2015)。

已有研究主要从与农民工相关的信息研究和信息质量评价两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农民工相关信息研究方面,叶普万等(2008)认为农民工就业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搜寻成本增加,从而阻碍了经济发展。并且由于农民工的信息贫困是劳动力市场分割产生二元化的原因之一,农民工不得不进入第二劳动力市场,农民工的就业和经济利益被“制度化地”地予以剥夺。边燕杰等(2001)认为求职者位于劳动力配置和流动的体制空洞中,有价值的信息无从获得,与雇主的相互信任无从建立,求职者与雇主的相互约束没有体制保证。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网络在信息的桥梁、信任的基础和人际关系约束的保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胡勇军等(2014)基于广州三个农民工聚居点及其它非农民工群体的调查数据发现:外来工与非外来工信息需求社会网有着显著差异;迁移是本研究群体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途径网络聚类的重要影响因素。姚缘和张广胜(2013)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信息获取对职业流动的影响分析认为,具有较高的职业信息需求、信息获取渠道多、获取方法先进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次数多;运用网络求职、拥有较先进的信息获取方法以及多次的职业流动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的向上流动。信息质量评价方面,Granovetter(1973)提出了“弱关系假设”认为通过相识得到信息的人往往流动到一个地位较高、收入较丰的职位,而通过亲属和朋友得到信息的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则大大减少了。陶建杰(2013)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感知易用、感知有用、使用态度、外部变量等因素在新生代农民工信息渠道使用意愿中的作用。李晶等(2015)在信息质量感知和自我知觉理论基础上构建信息质量感知对信息获取和信息采纳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信息内容质量感知和信息效用质量感知显著影响消费者采纳信息的行为,间接影响消费者感知决策质量。黄丽霞和邹纯龙(201 61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民工网站影响力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总之,已有文献从各个方面对与农民工相关的信息做了研究,也有不少针对信息质量的研究,但是针对农民工信息质量评估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信息供给层面,评估农民工就业信息质量。本文基于对南京地区的390位农民工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信息源(政府信息、中介信息、乡土网络信息、传统媒体信息)提供的就业信息质量进行评价,反观衡量信息质量各准则中,不同信息源的优劣,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农民工对信息源评价——基于AHP的分析

本文利用问卷数据,对与农民工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中介信息、乡土网络信息、传统媒体信息通过AHP进行评价分析。旨在通过相对的排序,分析农民工对各个信息源的评价,剖析影响信息质量评价的各个信息准则,对各个信息源需要做出改善的地方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层次分析法fAHP)是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等人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把一个复杂的问题按其主次或支配关系分组而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判断的方式确定每一层次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在递阶层次结构内进行合成以得到决策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的总排序,最后通过对排序结果的分析解决所考虑的问题。农民工对信息源的主观评价,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①农民工对各个信息源的满意程度,②农民工对各个信息源的需求程度,③农民工获取、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④各个信息源的供给数量和质量。

(一)数据来源

调查数据的主要来源于对南京市六个区(玄武、白下、栖霞、江宁、下关、六合)的农民工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2份,其中有效问卷390份,被调查者中男女比例约7:3,被调查者大部分为青壮年,年龄集中于26-45岁,文化程度集中在初中、高中水平。被调查者中从事第三产业的较多,职业层次较低,处于管理层的人员相对较少(伍骏骞和陈奕山,2011)。

(二)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本文根据信息特征,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

目标层:是本文需要做出评价的目标,即信息质量评价。

可见,各信息源的在信息质量方面由高到低排序为传统媒体、乡土网络、政府信息、中介信息。下面分别对应相应的准则得分以及相关的权重进行分析。

传统媒体信息虽然综合评价排位第一,但是在权重较高的价值性、真实性上仅分列各信息源的倒数第二位,仅优于中介组织。原因在于传统媒体属于信息获取渠道中的组织渠道,就组织渠道而言,尽管各级政府近年来陆续贯彻中央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相关政策,但这些信息服务大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和统筹性(陶建杰,2013)。

乡土网络对于农民工十分重要。本文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在第一次找工作时,占67%的被调查者是靠老乡或者朋友介绍,利用乡土网络信息找工作的农民工占到了被调查者的42%。乡土网络是农民工在城市中最值得信赖,可以随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获取的信息来源。但是由于对于招工信息的时效性十分重要,而农民工的信息圈仍然是大多和农民工本人一样的农民工,获取、筛选信息的能力较弱,所以单纯利用乡土网络获取并利用招工信息有局限。Granovetter(1973)也认为诸如乡土网络这种强关系虽是群体内部的纽带,但是获得的信息重复性高,获得信息的人得到更高工资的工作可能性更小。

从政府信息的各质量准则上看,主要是因为可获得性、易理解性和匹配性都仅列第三位。而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对政府的招工信息关心和利用程度都较低(伍骏骞和陈奕山,2011)。的确由于招工信息量大且分散,一旦一个农民工利用了,就会阻止其他农民工利用该信息,需要不断的更新信息。另一方面,政府机构面向外来工的信息提供活动包括大型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春风行动”,也包括各省市劳动力输入地、輸出地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在转移前后提供的便利活动,这些是相对集中的信息提供活动,面向外来工的、分散的、经常的信息提供活动是薄弱的。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应该将市场信息提供活动让渡给市场职能单位,只担负起必要的管理服务职责。

中介信息不论在各个准则上还是在综合评价上都几乎是最差。如前所述,有最多农民工关注招工信息来源是中介机构,但是真正利用中介机构找工作的却仅有25%左右。可见,中介机构没有很好的担负起市场信息传递职责。中介信息的获取需要外来工的成本支出,需要有中介信誉作保障的信息真实性的确认,中介信息由于接触成本壁垒和真实性欠缺等不足,在外来工群体中的形象欠佳,无法真正发挥其理应具有的作用,难以有效实现与外来工密切相关的信息的价值。

另外,农民工利用网络信息找工作的十分少,在AHP分析中并没有讨论。调查中,仅有27%被调查农民工上过网,而利用网络找工作的则几乎为零。但是,实际上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并且真实有效,不仅有口碑极好的各大招聘网站,而且有专门针对农民工找工作信息的“农民工招聘网”、“农民技工工作网和招工网”(原名中劳网)等(黄丽霞和邹纯龙,2016)。

三、相关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各个信息源信息质量准则进行了评价,得出各信息源的在信息质量方面由高到低排序为传统媒体、乡土网络、政府信息、中介信息。并针对各个信息源的在信息质量准则上的优劣势做出了评价分析。通过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基础上,建立有利于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政策。本文提出有利于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政策,旨在借鉴“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pto-poor growth)理念,不仅需要向农民工提供公平的市民化待遇,更需要瞄准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诉求,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例如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进入门槛的产业集群发展)。

第二,权衡农民工基本需求和既有能力,引导农民工从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由于不同农民工有不同的职位需求和从业能力,因此一方面应该进一步规范劳务市场,另一方面鼓励有一定技能、能力较强的农民工进入人才市场找工作。

第三,培养农民工利用信息找工作的能力。由于招工信息具有外溢性,而农民工对乡土网络的认可、利用度都较高,因此,对某一农民工的培训,能够对与该农民工密切相关的人群不同程度上受益。所以一方面,输出地政府在劳动力输出时,可以进行相关职业技术培训和获取信息、鉴别信息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输入地政府应该加强城市公共服务,不仅要通过宣传栏、宣传册、网络、专题讲座等方式向农民工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服务,而且要让农民工获知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得到就业信息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信息质量信息源层次分析法
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信息源选择多样性研究:概念内涵与测度方法*
睡眠者效应
新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源
浅谈秘书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