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健身产业区域化现状差异研究

2017-05-20 08:18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娱乐业就业人数体育产业

南 萍



我国健身产业区域化现状差异研究

南 萍

本研究以我国健身产业区域化现状差异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健身产业进行调查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三个区域的健身产业现状由东到西依次呈现递减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区域的先天条件和综合条件导致。并根据区域现状提出以下四点对策与建议:落实政策导向,均衡产业资源;明确产业定位,实现产业互助;合理规划区域资源,打造地区特色项目;积极宣传,推进文化建设。

健身产业;区域化差异;现状;对策

健身产业作为体育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具有传播健康、惠及大众的特质,是体育服务业服务大众健康的支柱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快发展体育服务业,并促进经济转型升级”1,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健身产业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发的各类APP软件更是为大众提供了便捷、实用的健身服务。国家体育总局表示,在“十三五”期间,将全民健身工作作为国家战略的主线,并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核心功能和价值。本研究根据我国实际现状,对当下我国健身产业的区域性现状差异进行专题分析。

1 我国健身产业的区域性现状

1.1 健身产业区域现状

1.1.1 东部地区健身产业现状

我国东部地区包括10个省市,“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经济发展始终保持了高速发展态势,成为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 集中了国家经济总量绝大部分份额,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2。坚实的经济基础充当了推动各行业高效、稳定发展的催化剂,体育产业同样因为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迎来了黄金时期,尤其在东部地区快速崛起,充分展现了中国体育的经济潜力。体育服务业作为体育产业重要环节,所占比重在全国不同区域的也不尽相同。有研究指出: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全国平均水平是20%左右,东部省份一般在30%以上,中部省份基本在全国平均水平,西部省份大多为10%左右3。表明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体育产业可利用经济水平的带动,合理地打造多元化发展模式,发挥主导产业的潜力优势,提升整个行业的结构空间。健身产业是体育服务业的重点领域,是发挥体育功能服务大众健康最直接地反映。如今,人们物质生活和消费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对注重自身健康的意识在不断加强,尤其是生活在我国东部地区的人们,健康意识促使他们放下忙碌,走向运动场、走进健身房,大量的人群涌向了运动场和健身房,自然对健身行业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针对东部地区个别省市的健身产业做了详细的调查,得到下表:

表1 东部部分省份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

表1统计显示:第一,东部地区的一线省市在健身产业的开展方面起步较早;第二,经营规模较大,形成了多加连锁店并存的格局;第三,经营方式灵活,能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运营方案;第四,经营项目多样,涉及了传统健身项目和特色健身项目,能惠及大多数人的健身需求。

健身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健身俱乐部的广泛兴起,为许多从事体育工作人群或学习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可观的就业岗位,及保障了人才战略工程的建设,又实现了健身产业供需结构的平衡。参考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相关数据,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的就业人数如下表:

表2 东部地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就业人员数(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2统计结果得出,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的就业人数从2010-2014年,五年间7个省市的就业人数都有显著提高,尤其北京、江苏、广东在这五年间的增长都为2.1万人,较平均水平高出0.8万人,足以说明健身产业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较快,吸纳就业人数较多,且已初具规模。

1.1.2 中部地区健身产业现状

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大省相对较多,生活区域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经济水平较东部地区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也较东部地区低,因此,对体育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同样较低。本研究选取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对三省目前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现状进行调查,得到下表:

表3 中部部分省份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

从表3统计分析,目前三省经营的健身俱乐部数量比例较东部地区有所降低,且经营面积略小、层次不齐,最小的经营面积为300左右,最大的达到6300;从人口占有比例分析,很难满足大众健身需求;从消费项目看,经营体育项目种类较少、特色不突出,难以把握消费者心理;从收费标准看,年卡最低为850元,最高为3500元,整体较东部地区低,虽然能吸引消费者关注,但对整体体育产业增加值的贡献较少。

中部地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在2010-2014年间能吸收的就业人数统计如下:

表4 中部地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就业人员数(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4对中部地区6个省份就业人数分析得出,由于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较东部地区偏低,对体育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也较低,导致相关领域吸纳的就业人数也有所降低。五年间中部地区6省中就业人数增长最快的湖南省也仅增加了0.7万人,较东部地区增加做多的三省相差1.4万人,平均增长人数更是相差3.9万人。

1.1.3 西部地区健身产业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复杂多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育产业结构发展仍远落后于中东部体育产业发达地区4。我国西部地区涵盖了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占国土面积56%,是我国四个地区占地最大区域,这里疆域广阔,但人口相对稀少,仅占全国人口不到23%,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天然劣势导致西部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GDP也仅维持在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温饱无法得以保障时,精神享受和额外消费又从何谈起。因此,在对我国西部地区健身产业俱乐部经营现状调查后,得到下表:

表5 西部部分省份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

表5统计显示,所选的三个目标省份中四川省目前经营的健身俱乐部数量最多,为1306个,但与东部广东省的4007个和中部河南省的2512个相比还相差甚远;经营面积层次不齐、落差较大,最小200左右,最大6120;收费标准由于西部经济条件的特殊性,较东部、中部偏低,但总体符合实际情况;健身项目涉及种类不多,但根据地域的特殊性独居当地特色。

根据对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中部地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在2010-2014年间能吸收的就业人数统计如下:

表6 西部地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就业人员数(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表6统计显示,西部地区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吸纳就业人数的能力尚不足, 6个省份中吸纳就业人数做多、五年间增长速度最快的四川省也仅达到6.3万人和1.9万人,与东部和中部相比差距明显,甚至甘肃省和陕西省五年间的增长数为-0.3万人和-0.1万人,其他省份虽有增长,但幅度较小,难以平衡供需结构。

2 造成健身产业区域性差异的因素

2.1 先天条件的差异

从历史角度分析,我国东部地区是自人类出现后最先选择生存和繁衍的地区之一,人类的活动能创造经济价值,而体育的因素也因人类活动的频繁逐渐显现,日常的劳作和狩猎便成了现代体育的雏形。之后人类的生活痕迹根据气候环境和地势地形逐步向西推进,体育的因素也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延伸至体育产业领域分析,体育产业从西方传入我国,西方自然走在前面并相对发达,传入我国后首先在东部地区流行,而后相继传到中部和西部,因此,从先天条件来看,东、中、西体育产业递减的态势显而易见。

2.2 综合条件的差异

“体育产业是相关因素综合产生作用的结果”5,综合条件设计到政策导向、产业定位、经济理论、文化基础、消费能力、消费意识等方面问题。“体育产业的投入仍存在区域的差异和城乡差异”6,产业的发展依附于政策的导向制定实施计划,国家层面虽然积极推进、扩大体育产业覆盖面,努力实现各区域产业均衡发展,但区域化经济基础和经济理论的差异注定了均衡局面周期的不确定性。另外各区域对体育产业定位也是根据自身条件而不尽相同,尤其表现在体育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方面,西部地区的体育消费就明显反映了产业定位应清晰、明确,以提高城市化经济效率为产业发展基础。

3 缩小健身产业区域性差异的对策

3.1 落实政策导向,均衡产业资源

国家层面在不断扩大对西部和中部部分地区的扶持力度,产业相对落后地区应紧紧依附政策导向,合理利用区域经济建设规划,完成产业经济转型;同时,均衡各区域产业优势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以点带面的跨越。

3.2 明确产业定位,实现产业互助

各区域根据自身优势和弊端,明确区域健身产业的定位标准,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的消费项目,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实现关联产业优势互助,体现“互联网+”时代跨产业合作潜力。

3.3 合理规划区域资源,打造地区特色项目

区域资源是发展产业的基础条件,健身产业也应围绕资源的优势合理规划,积极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健身项目。

3.4 积极宣传,推进文化建设

新时期将文化建设作为宣传城市的名片,挖掘地域文化底蕴,宣传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树立城市的对外形象,还能增强大众民族自豪感,积极投身于区域文化建设事业。

4 结论

第一,针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健身产业的现状展开调查和分析,得出目前我国体育健身产业中健身俱乐部的数量、经营面积、收费标准和健身项目都不尽相同,从东部到西部依次呈现递减趋势。

第二,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关于目标省市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吸纳就业人数现状分析得出:这三项指标在我国总体吸纳的就业人数不多,并且也呈现出由东到西依次递减趋势。

第三,根据研究得出,造成健身产业产生区域性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区域先天条件和综合条件导致。

第四,针对区域差异提出四点对策与建议:落实政策导向,均衡产业资源;明确产业定位,实现产业互助;合理规划区域资源,打造地区特色项目;积极宣传,推进文化建设。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2] 林昌华.我国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效率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24):124-126.

[3] 孙素玲,臧云辉.我国体育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11,6(27):500-504.

[4] 王俊峰,李宁. 基于区域“增长极”理论的我国西部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07,4(36):45-47.

[5] 杨强.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与重构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15( 7):3-9.

[6] 徐飞.我国各省份体育支出空间效应β收敛研究[J],体育科学2015(12):21-27.

Research on Fitness Industry Regionalization Difference in China

Nan Ping

Throug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investigation, data statistics, the paper conducts the investiga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fitness industry in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t shows that, from east to wes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itness industry presents decline trend in turn because of the regional congenital conditions and general conditions. Four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consequently: to be police-oriented and balance the industrial resources; to position the industry clearly and realize the complementary development in relevant industries; to carry out the reasonable planning of regional resources and build the regional feature project; to promote publicity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fitness industry; regional difference;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609ZCRA012)

南萍(1979-),女,甘肃定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经济。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体育教学部,甘肃 兰州 73010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Longqiao College of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Lanzhou 730101,Gansu,China.

G812.4

A

1005-0256(2017)05-0007-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5.004

猜你喜欢
娱乐业就业人数体育产业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体育健身娱乐业与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探析
浅谈媒体和娱乐业的粉丝经济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娱乐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体育健身娱乐业与体育经济的发展
德国就业人数创统一以来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