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唤醒过我的书

2017-05-20 19:36金迎春
湖南教育·B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董桥张晓风周作人

金迎春

我始终相信,有些书是具有唤醒作用的。

如果说,在遇到董桥的《旧时月色》之前,我虽然也看过一些书,但那时,我关注的主要在书的内容,在情节,极少注意到语言。而《旧时月色》让我不由得惊叹:原来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的,由它们构成词、由词组成句子竟然可以这样美,这样富有表现力!初读董桥,我对他文字的第一感觉是“雅”,典雅,雅致。文字极为考究,也极熨帖,像家境优越的女子,明明是经过仔细妆容的,可看上去那样自然,让人看不出痕迹。那段时间,我对董桥特别着迷,见到他的书就买来读,但那时还没学会在网上买书,只能去书店搜。他的《静观的固执》《文字是肉做的》《故事》《今朝风日好》,几乎是见一本买一本。由董桥的文章,我进一步迷上散文,于是又找来张晓风、宗璞、张中行、吴冠中、汪曾祺、郑逸梅,还有朱自清、老舍、梁实秋、周作人等的散文来读,现在我的藏书中散文类是最多的。在读过这一系列散文后,我觉得周作人的文章最耐读,可以说百读不厌。我虽最喜欢周作人的文章风格,但还是要感谢董桥,是他,是《旧时月色》唤醒我对语言的敏感,唤起我对散文的兴趣。

如果说董桥的《旧时月色》激起的是我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与注意,那熊培云的《寻访罗曼·罗兰》则唤醒了我的思想,让我开始反思教育,关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当然,《寻访罗曼·罗兰》不是一本书,只是一篇文章,我是在2005年1月的《散文》月刊上读到的。作者对自由、民主的思考,对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执着追寻,让人感动。而这篇文章引起我深思的,是作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说到中国的教育,难免让人失望。在那漫长的十几年的教室生涯,我只得益于其识字扫盲的教化,而那些影响我一生的名字,几乎无一在教科书中出现过。”这极大地触动了我。我和熊培云是同龄人,我们有着相似的受教育的经历,而现在我又站在讲台上履行着一个教师的责任,我不禁自问:熊培云所批评的这种教育状况改变了吗?我在这其中又起到何种作用?

正是《寻访罗曼·罗兰》这篇文章唤醒了沉睡的我,让我开始反思现在的教育,反思自己的教学,并思考解决的方法,尝试着去改变。于是,我再次把目光投向书本,这次主要投向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等,也有熊培云的作品,如《自由在高处》《思想国》《重新发现社会》及刘瑜的《民主的细节》等。像熊培云、刘瑜以及民国时代的鲁迅、胡适、周作人等,他们都曾游学国外,对中西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他们的见解必能给予我们启示。

另一篇对我具有唤醒作用的文章是张晓风的《问名》,它所唤起的是我对植物的兴趣。我这个人好静,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植物,我喜欢它们安静的样子,不吵不闹,不给这个世界增添喧嚷。读过张晓风的《问名》,我也像张晓风那样开始留意身边的植物,看到一种植物,就想知道它们的名字,了解它们。但很多时候,就在我们身边,就是那些我们见惯不怪的植物,可能我们也不见得认识它们,了解它们,我正是如此。有时我遇到一种植物,向身边的人请教,可他们也和我一样。没办法,我只有想办法向书本请教,于是又先后找来了卢梭的《植物学通信》、胡淼的《〈诗经〉的科学解读》、台湾学者潘富俊的《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美国丹尼尔·查莫维茨的《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刘夙的《植物名字的故事》等。是张晓风的《问名》把我引向植物的世界,在与身边一草一木的凝望中,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还有一本可以称得上我的导师的书,钱穆先生说它是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的书”,那就是《论语》。最初读《论语》,只是想稍许了解一下它的内容,但随着对它理解的深入,在反反复复读了一遍又一遍之后,你会发现经典之作为经典的魅力,你也能明白它为何历两千多年而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历代那些大儒们何以以毕生精力读、注《论语》,闡释其义理,终生孜孜以求而乐此不疲。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的《前言》中说:《论语》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作用”,它“与《圣经》、佛经和其他宗教读物一样,起着同样的慰安人际、稳定社会、健康身心的功能作用”。读《论语》,只觉得它道理高深但语言平易,记述深入浅出,是孔子对人们日常生活、现实处境提出的各种意见、评论、主张和看法。它具体,却不玄虚,可谓“极高明而道中庸”。里面的师生形象也是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因而读来极有趣。近两三年里,我一直在读《论语》及钱穆、杨伯峻、李泽厚等大家的注释本,自我感觉受益匪浅。由《论语》,我进而读《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虽然只是粗粗读过,虽然自己文言文功底差,理解起来有困难,除《论语》外其他几本书都所获甚少,但我还是不得不惊叹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蕴,惊叹“伟大的传统必有深远的智慧”!是《论语》把我引向我国传统文化这片广阔天地,我在其中不胜低回,沉醉其间。

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而对我来说,书,是我“心之安宅”。在书中,我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充实。

而我,不得不感谢上述那些唤醒过我的书。它们教我真正懂得读书,真正开始领会书中的理与趣,并终生痴迷于书。

(作者单位:常德市芷兰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董桥张晓风周作人
董桥的南洋怀旧叙事
张晓风的羞愧
坠星
御香缥缈,英华沉浮
不说穿
周作人的后半生
文人的风度
人间冷了,人情还是温的好
鲁迅与周作人
“言而当”与“默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