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影响

2017-05-22 21:00郝明亮武宁杨志梅龚文奎
绿色科技 2017年8期

郝明亮 武宁 杨志梅 龚文奎

摘要:指出了自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成立34年以来,自然资源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逐渐暴露出保护区勘界不准,功能区划不尽合理等问题,分析了范围调整对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的影响,得出了范围调整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分布及生物多样性没有不利影响,更加优化了保护区域,有利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的结论。

关键词:小五台山; 范围调整; 野生动植物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02402

1引言

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生物资源得到良好保护,资源总量有所增长,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但是,由于在保护区建设初期受管理、技术及认识和功能区划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对区内自然资源保护以及其管理方式考虑不周,造成在目前发展中出现了诸如保护区勘界不准、保护区功能区划不尽合理、破坏资源行为发生变化等问题,降低了保护管理成效。保护区管理局按照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进一步优化保护区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以有利于保护区开展资源保护工作、合理解决自然资源保护与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居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等原则进行了范围调整,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范围调整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2范围调整对野生植物及植被资源的影响

2.1范围调整对野生植物的影响

保护区共有野生高等植物118科529属1393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2种,即野大豆和黄檗[1]。

拟调整区域为保护区非特异性区域,区域内没有狭域分布的植物种类,各种野生植物及植被类型在保护区其他区域均有分布。调入区域资源较好,人为干扰少,将调入区域调为核心区和缓冲区是对保护区林地面积和资源储量的有力补充。因此,调整对野生植物种类、多样性、植物地理成分不会产生负面影响,野生植物分布的面积将随保护区总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拟调整区域的70.90%调入核心区、12.30%调入缓冲区、16.80%调入实验区,调整后保护区总面积在原保护区基础上增加22.30%,核心区面积得到大幅度增加,因此,范围和功能区调整将有利于野生植物及其多样性的保护。

2.2范围调整对植被资源的影响

在保护区7个植被型35个群系中[2],调整区域涉及4个植被型17个群系。调整后,保护区植被型和群系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表1),调整仅为部分植被类型的调入和各植被类型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面积变化。调整后保护区山地桦杨林面积增加2068.5 hm2、落叶阔叶林面积增加2031.4 hm2、草甸面积增加862.0 hm2、温性灌丛面积增加3.0 hm2,其中,核心区的蒙古栎林和辽东栎林面积增加1939.0 hm2、鹅耳枥林面积增加9.9 hm2、桦木林面积增加1518.7 hm2、山杨林面积增加32.8 hm2、青楊林面积增加45.0 hm2,另有4.2 hm2华北落叶松调入缓冲区。调整后,所涉及的各植被类型仍处于保护区范围之内,其自然分布的位置、地点和海拔等自然属性并没有改变,部分植被类型的面积得到增加;在塘音寺、老人沟、张母梁沟发现的华北地区极其少见的大面积原生状态青杨天然林被划入核心区。因此,此次范围和功能区调整不会对保护区的植被的数量和分布,特别是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植被类型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3范围调整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影响

保护区共有陆栖脊椎野生动物4纲18目56科107属13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5种,即褐马鸡、金雕、白肩雕、大鸨和豹。

3.1范围调整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调整区域不存在狭域分布物种,该区域野生动物种类不仅在调整区域中栖息活动或季节性栖息活动,还栖息或广泛栖息活动于保护区其它区域。且调出核心区面积仅为调入面积的9.96%,调整总体上使核心区面积净增4395.7 hm2,因此,范围调整不会对保护区野生动物物种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1)褐马鸡。褐马鸡为保护区留鸟,根据小五台山保护区多年野外巡护及历次科考的结果,褐马鸡在保护区有17个种群,多分布于保护区的东南部区域[3]。本次范围调整,将东南部新纳入的保护区和原缓冲区内褐马鸡的重要栖息地调入核心区,使核心区内褐马鸡种群增加了4个,核心区向东南扩增了4881.6 hm2,面积净增4395.7 hm2,核心区面积增大并与缓冲区一起向保护区东南部延伸,有利于保护区褐马鸡种群主体的严格保护。

缓冲区调为实验区部分在西台东北侧分布有褐马鸡的适宜生境,但西台是传统的科学实验区域,人员活动干扰较大,该区域褐马鸡种群分布密度并不高,因此,此部分区域调整亦不会对褐马鸡种群主体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2)豹。根据小五台山保护区多年野外巡护及科考结果,豹主要分布于保护区小五台山片区的东南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4]。本次范围调整,将有豹分布的东南部缓冲区和新增区域划入核心区,保护区总面积和核心区面积增加,将有利于豹的保护。核心区西北部调入实验区部分和缓冲区部分,不是豹的传统分布区域,且所占比例很小。因此,范围调整不会对保护区的豹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3)其它野生动物。除褐马鸡和豹外,保护区还分布有其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广泛分布于低山带至高山带,多数栖息活动于多个植被类型之中,拟调整区域亦是它们的活动区域。本次范围调整其栖息地没有调出保护区,栖息地面积亦没有减少,相反是栖息面积和栖息植被类型面积的增加,且大面积调入核心区,因此,范围调整将有利于保护区对这些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严格保护。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区内众多其它野生动物的保护。

3.2范围调整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

栖息地保护是野生动物物种保护的最有效方式,拟调整方案在栖息地保护的面积、海拔和植被类型等方面得到优化。

(1)面积。此次调整保护区面积增加了22.3%,保护区总面积的增加使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得以增加,特别是核心区面积在原核心区面积基础上增加了86.8%,将非常有利于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有效性的提高。

(2)海拔。原保护区划建时,仅将海拔1700 m以上的大部分山地划为了核心区,而对褐马鸡及其关键的越冬地——中山带阔叶林带却未划入核心区;但保护区阔叶林带主要分布于1300~1700 m的阴坡,本次调整将核心区最低海拔降至1306m,核心区阔叶林面积增加3500.5 hm2,占核心区新增面积(4395.7 hm2)的79.6%。因此,此次调整将有利于保护区对褐马鸡及其它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

(3)植被类型。在保护区功能区优化中,针叶林(华北落叶松林)面积减少4.2 hm2,但是阔叶林面积却增加3500.5 hm2;缓冲区面积减少主要是因为大面积阔叶林调入核心区和部分针叶林调入实验区。由于调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寒温性针叶林属于针叶林带,其各类群动物物种数仅占野生动物总物种数的28.0%以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45.0%以下,而调入核心区的阔叶林属于阔叶林带,其各类群动物物种数占动物总物种数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物种数的70.0%以上。因此,调整方案有利于保护区野生动物物种的保护。

(4)栖息地完整性。此次调整主体在保护区小五台山片区,在将部分区域调入保护区的基础上对内部功能区进行优化。调整后保护区总体布局基本不变,保护区总面积增加,特别是核心区面积大幅度增加,拟调整方案不但没有造成保护区斑块的增加和破碎化,而且扩大了栖息地面积,增强了生态功能完整性。

4结语

范围调整与功能区优化将最大限度地保持野生动物原生栖息地,并通过调入重要区域及功能区优化,将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原先没有划入保护区及未划为核心区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重新划入保护区或划进核心区进行严格保护,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分布及生物多样性没有不利影响,更加优化了保护区域,有利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赵建成,郭书彬,李盼威.小五台山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刘增力,郑成洋,方精云.河北小五台山北坡植物物種多样性的垂直梯度变化[J]. 生物多样性,2004(1).

[3]马任骝,王瑞琦. 珍禽褐马鸡保种与生态环境[J]. 中国家禽,1999(1).

[4]宋大昭,李继生.华北豹:只生活在中国[J]. 森林与人类,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