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2017-05-22 08:06刘琼昵
新农村 2017年5期
关键词:空巢老人养老模式

刘琼昵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传统家庭结构的演变,我国空巢老人家庭日益增多。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但在传统孝道文化日渐弱化的当今社会,吸收和借鉴其中的优秀道德精华,构建新型空巢老人养老模式,对解决当前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空巢老人;传统孝道文化;养老模式

空巢家庭一般指无子女共同生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相应的,“空巢老人”是指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老人,但现实中存在无子女的孤寡老人或有子女而不同住,或同住而子女常年在外的老人,这些构成事实空巢,都是本文研究的对象,总之包括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只有老年人在一起生活的老人。目前,空巢老人在基本物质生活、日常照料、精神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困境。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空巢老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障问题成为我们不可回避而又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而这个社会问题的产生,从传统孝道文化的视角去研究,有着它产生的原因。

1 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1 传统孝道思想受到冲击、批判甚至否定是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产生的根源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传统孝道不断地受到考验,处于曲折发展中。 五四运动”以来,传统文化被作为封建社会的糟粕,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和否定。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传统孝道文化当然也不能幸免;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对孝道文化进行了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孝文化被当作封建“四旧”的代表,贴上了封建、腐朽、落后的标签;当代社会,特别是科技的日新月异使祖先经验越来越显示出与现代社会生产的不相适应,将孝道与封建糟粕等同起来,以致孝道中的仁爱美德等优秀思想也一概被否定。在这种环境下,富裕的物质生活、丰富的精神生活使人们不再提倡封建社会那种铺张浪费的“追孝守孝”礼节,孝道观念淡薄甚至曲解。西方传统的独立家庭思想也影响年轻一代中国人,许多青年人认同西方社会主张的社会养老、独立生活等观点。

1.2 家庭、学校、社会在孝道教育方面的缺失是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后,家庭结构小型化和核心化的同时,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许多父母对下一代就特别溺爱,基本上只追求孩子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单独注重子女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孝道教育,助长了一批“小皇帝”、“小公主”的诞生,他们把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视为天经地义之事,并未心存报恩、行孝之举。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基础上,通过对道德规范的灌输,让其能够真正认识,内化为自己意识中的一部分,并在日常生活中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1]。但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日常道德行为的培养却被忽视,有关传统伦理中的孝敬观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育内容方面,对长辈知恩、感恩、报恩的内容则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只是“我们要尊老爱幼”之类的空泛口号,而缺少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实际行动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也日益恶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膨胀,道德观念滑坡,毫无疑问,在这些价值观的影响下,许多人逐渐缺少对父母的孝心。没有了孝心,何来孝老之举呢?

1.3 传统孝道失去了其社会地位使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在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农业生产主要靠上一辈人的经验积累和传授,因而年长者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可以说传统孝文化是权威文化,长者文化。传统社会孝道有国家制度上的保障,在中国的历史上,孝道一直被奉为治国之本。在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中,孝道文化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特别是在老人的赡养方面对人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约束力和控制力。但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市场经济以来,经济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社会地位。老人经济地位的下降决定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断下降,从而导致人们的孝老思想也日益淡薄。孝道思想的约束力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难以发挥其主导性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漠视,这就使得空巢老人的養老问题更加严峻。

1.4 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和迁移加剧,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出现了一种信息大爆炸的倾向。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不断受到挑战和冲击。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也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市场利益诱导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效益主义泛滥,人们的道德水平大大下降。在家庭生活中,“爱幼不尊老”的观念亦愈演愈烈。人们把精力主要倾注在下一代身上,而忽略了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照顾。特别是年青人更加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不再像以前一样重视个人和家庭的责任,不再依赖家庭,甚至出现了为逃避赡养义务而远离年迈父母单过的做法。因此,他们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淡化,传统孝道中所极力推崇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也日渐淡薄,从而使得空巢老人的养老面临极大的困境。

2 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

2.1 吸收孝道文化中的精华,创造性地改造“孝道”观,形成“父慈子孝”的和谐局面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空巢老人的养老状况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传统孝道需要进一步改造,从而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孝道观。首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吸收精华的过程中,去除其中被封建统治者泛化的内容,让孝道真正重新回归家庭伦理中;其次,改变过去单方面的愚忠、孝亲的做法,建立新型代际交流关系,形成民主平等、“父慈子孝”的和谐局面;第三,把这种家庭伦理的“小孝”,推广至整个社会生活中,形成“大孝”,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广博思想。这样不仅有助于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而且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2.2 从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孝道”教育,并开展爱老敬老的活动

我们常说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以德治国,要两手并举,并达到和谐统一。可见在依靠法治、行政等权力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同时,同样也要重视伦理道德建设,才能真正构建和谐和睦的社会秩序。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一生中的基础性教育,许多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形成都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所以父母要注意在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孩子的“孝道”意识和观念,使他们懂得何为孝和为何孝,并且付诸于行动。父母更要身体力行践行尊老敬老,如帮长辈洗脚,修指甲,多打电话问候长辈等等,身教重于言传,通过点滴的行动使孩子耳濡目染,自觉参与孝老的活动。而不能空讲理论不行动,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学校教育基本伴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对孩子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以“孝”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并开展爱老敬老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在班上组织“孝老爱亲”的演讲比赛,以及主题班会,培养学生学习孝道文化,提高文化修养水平;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到附近的敬老院、老年公寓、社区空巢老人家庭等地方陪老年人聊聊天、散散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等等,这给老人带来欢乐的同时,学生也从中体会到关心他人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增强其孝老爱老意识及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在社区间要多开展“好儿媳”“敬老好儿女”“十大孝星”关爱空巢老人等一系列主题的评选活动,进一步推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形成孝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

2.3 建立与“孝道”文化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制

“传统从来就是一种现实的力量,它既记录在历代典籍中,也活在人们的观念、习俗和行动之中,并直接影响着各项制度的实际运作过程,不管这些制度用什么样的现代名称”。制度与文化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构建一种新制度的时候,不能忽视其承载的文化背景。西方国家经过了长期的经济发展,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构建了较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具体到某个国家,它们的模式又有很大的差别,任何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都是建立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之上,依靠各自的文化或社会伦理观念对养老问题加以约束,从而形成各有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孝道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养老道德必将在现代养老制度中有所体现。我们在推行养老保障时,必须把传统的文化特质考虑进去,建成有中国传统文化属性的养老保障模式。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并没有正式的养老保障财政体制,但当时使用传统孝道的外延扩展,利用愚孝忠君,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作为加强君主权利的手段,悄无声息地把养老包袱甩给了单个家庭,大大地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进一步完善,孝道文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家庭和政府共同面临着养老的重大压力。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不管是现收现付制还是累积基金制度,都是西方养老制度移植的成果,但由于文化土壤的差异性,致使预期效果不佳。因为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没有与孝道文化的合理内涵相结合,更多注重满足老人的物质需求,忽视了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2.4 创新与孝道文化相符合的空巢老人养老模式

2.4.1 创新家庭养老模式。对空巢老人这样一个弱势群体而言,他们对家庭的精神依赖感和寄托感更强,更加渴望着来自子女的亲情关怀和慰藉。家庭养老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血缘亲情纽带作用是其他养老方式所不具备的,创新家庭养老模式对解决空巢老人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此,可以仿效德国的做法,安排一些独居老人和单亲家庭住在一起,组成“三代同堂”的临时家庭。老人平时可以和“孙子孙女”一起过日子,体验“祖父母”照顾孙子的快乐,单身母亲或父亲也能省下请保姆的费用,而且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4.2 创新社区养老模式。社区是社会团体中个人及其社会制度的地理分布,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其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较为密切的交往。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向机构养老的一种过渡模式,这种养老模式既可以弥补传统家庭养老在某些方面的缺位,又可以克服机构养老的弊端,具有较强的优势。对大多数的空巢老人而言,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照顾,既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又可以在熟悉的生活环境和融洽人际关系当中得到精神慰藉,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比如,低龄阶段生活能自理的空巢老人可以分散地进行居家养老,然后辅之以定期的社区服务。高龄阶段生活自理能力差或没有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可采用社区集中供养。建立社区互助养老协会,提倡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多角度地去创新社区养老模式。

2.4.3 拓展机构养老。机构养老主要是养老院养老,即推行人性化管理和特色化服務,根据设施、条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不同,形成一批以精神慰籍、休闲康复、临终关怀、才艺特长等为特色的机构养老[2]。不断拓展机构养老是创新养老模式的一种思路。

总之,在以传统孝道文化为依托的文化背景下,建立一种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空巢老人养老模式,是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严加银.当代亲少年感恩教育探究[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2]武善义.关于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府扶持的养老服务体系的提案[Z].2011-07-22.

(作者单位:中共贵阳市观山湖区委党校)

猜你喜欢
空巢老人养老模式
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保障模式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