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不过爹的寒门学子,除了努力还有什么?

2017-05-22 08:34可思
小康 2017年14期
关键词:清华北大寒门名校

可思

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重点高校今年继续增加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招生人数。据此,2017年“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6.3万名,较2016年增加3000个名额。本届政府成立以来,这一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已经4次“扩招”。

陆陆续续,清华、北大、人大等全国重点高校也公布了2017年的自主招生简章,而这些高校也纷纷对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高招问题表示了重视。

农村学子上名校,在今天的社会经济状况下,似乎已经是越来越难的一件事。时下网络上的很多书籍和文章,也在讨论同样的问题,还有研究得到过如下的结论:中产及以上的家庭,因为父母有相对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及较为丰富的物质条件,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就更加有方向、有力度,也比较容易将孩子送入好的大学。而城市中的贫困家庭,以及很多农村家庭,因为父母自身的水平局限性,和家中资源的匮乏,无法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帮助。如果孩子想考上好大学,需要自己付出更艰辛的努力,考入名校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要想进入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仅仅努力学习是不够的。孩子的成绩里面,还要加上家庭的一部分。

“有多少同学小时候是由保姆抚养的?”、“春假就要到了,大家最喜欢去哪个国家度假?”类似这样寻常的课堂导入问题或是同学间的交流或许会让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们自卑难过。另外,有媒体2015年做过关于“农村学子在北大”的报道,提到农村学子进入名校以后,会凸显出两个短板:一个是英语水平和城市学生差距较大,另一个是研究性学习上表现欠佳。

在求学过程中,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互补的因素,父母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应减少,反之亦然。虽然其中存在着一种极端情况——因为资源实在太少,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机会上清华北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许多出身寒门的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名校。

尽管这些苦出身的人们,“晋级”的历程比别人辛苦,也有很多阶层烙印需要慢慢去淡化。但進入好的大学,才使他们有机会去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如果我们越来越多地质疑,“读大学有什么用?读好大学有什么用?还不是和普通大学毕业生一样艰辛找工作,重点大学学生有的是给初中生老板打工的。”社会也越来越对寒门子弟考入名校不抱希望,但不得不说:名校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精气神,给一个灵魂注入高尚的修养和纯粹的追求。

在一所名校,你会看到一心做学术,不问功名一世的虔诚学者;也会看到热心于公益到执着的年轻人;还有关心人类未来,为国家科技做出卓绝贡献的科研人。哪怕静静旁观这些人,也会给人带来思想上的震撼,以及灵魂的洗涤。

对于出身贫苦的寒门子弟,拼搏一把进入名校,更是最简洁、直接改变命运的途径。不平等的社会中,通过高考进入好大学,这已经是最公平的一条路了。

高考恢复几十年来,千千万万人通过个人努力考进了理想大学并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这种人才由底层向上层流动的方式,是社会活力所在,也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标志,应该值得肯定。大学是一个催化剂,可以让寒门学子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充分证明了努力的真谛和价值所在,也让我们看到了寒门子弟的希望。

编辑/麦婉华

猜你喜欢
清华北大寒门名校
名校介绍
“放弃清华北大”见证考生认知理性
清华北大:相爱相杀的TOP2
寒门不能出贵子吗?
教育观察:“寒门出贵子”缘何越来越难?
700寒门学子上北大,没什么好骄傲
赶集挑名校
呵护更多寒门学子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