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爆员的生命观

2017-05-24 22:04何钻莹
南方人物周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爆炸物炸弹

何钻莹

这种工作的危险性是有目共睹的,以至于保险公司都不受理他们的人生意外险。

“总得有人去做”

《拆弹专家》剧终,影厅的灯亮了,观众席上的张国清心想:现实的拆弹现场哪可能找到红黄分明的两条线。“看到有线就不错了,全是黑的。”

电影画面惊心动魄,现实中惊险也在时刻上演。

夜里10点,广州东北部郊区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张国清从排爆车里跳下来,站在离嫌疑物100米处的警戒线内观察,确认是一堆黑色物体,无发光冒烟迹象,再用便携式防爆频率干扰仪对周围无线装置实施防御性干扰。

他在两名副排爆手的帮助下穿上30公斤重的排爆服,戴上近10公斤重的防护头盔,犹如头顶两个大西瓜,牵着便携式X光机,径直迈向了案发屋子大门前的嫌疑物。跑动是不可能的了,连迈开步子都异常缓慢。

进入距离嫌疑物1-2米的核心区,“嘀嗒嘀嗒”的指针声音从黑色塑料袋里传出,细看是半个外露的家用小闹钟。张国清蹲下观察,正要思考如何打开时,闹钟突然“叮叮叮”响起。张国清一惊立刻往后倒退。沉重的防爆服让他无法迅速撤离,这套凯夫拉纤维材质的防爆服,最多只能抵挡100克的炸药。

他竭力挪到了20米以外。闹钟响声戛然而止,空气突然凝结,甚至有几秒时间是静止的,他脑海一片空白。

幸运的是嫌疑物没有爆炸。但是万一呢?张国清不敢想,也来不及想。他深吸了口气,马上调整状态。重新在脑海里编辑拆除方案,二次上前。

他小心解开黑色塑料袋,取出惊魂的闹钟,借助手电灯光,看到十来根杂乱的黑线缠绕着炸弹,有些是电路上的,有些没有实际作用,只是为了迷惑伪装。张国清仔细观察纵横交错的电线,确认这是一个机械复合电起爆式装置。这种类型的炸弹张国清已经拆过三次了,凭借经验他顺着线路找出了控制电源的关键线,小心翼翼地用专用钳子剪断了这根生死之线,解除了炸弹。

整整20分钟过去,100米警戒线外的副排手终于看到张国清举起“OK”的手势,他们冲了进来,激动地抱住了这位刚刚从鬼门关逃脱的资深排爆员。此时的张国清整个人瘫倒下来。他只想赶紧打开防爆面罩,吸上一口新鲜的空气。

这一夜还未完,还要销毁炸弹的废弃物、检查事发现场、解除封锁,之后还要回办公室整理案件资料。为了及时上传资料防止连环爆炸案,排爆员往往一结束工作就得整理出报告上交。坐在办公室敲打键盘时已是凌晨1点了。

炸弹种类繁多,除了定时炸弹,还有遥控炸弹、光控炸弹、压发炸弹、松发炸弹等等,大小、外形、结构各异,要是遇上信封炸弹、包裹炸弹,无法凭外表分析出炸弹类型,只能冒着生命危险用便携式X光机上前去拍。

也有些炸弹是不能拆除的。张国清曾遇到一个水银平衡类的炸弹,这种炸弹只要一动,水银就会流动并导通电路,立即爆炸。最后张国清使用了“水炮枪”(爆炸物销毁器)在100米警戒线外将其就地打散,使得炸药和引爆器分开。还有些是连“水炮枪”也销毁不掉的。有一次遇到的是装在钢管里的爆炸物,先是启用了水炮枪,无效,最后花了半天时间,才把爆炸物放在排爆桶里,用排爆拖罐运到山上诱爆。

排爆员除了要拆除炸弹等爆炸物,还要负责大型活动的安检工作以及协助相关部门打击违法犯罪。

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张国清是排爆队队长。在进行了严格的安检工作确保现场安全后,张国清挑选出一名二十多岁的排爆员和自己一同在现场站岗。在这之前,张国清跟他说明,“万一发生意外情况,别的办法来不及了,哪怕是炸弹,我们也得抱着它跑,远离群众。”活动结束后,年轻的排爆员松下紧绷的神经,抱着张国清痛哭了一场。

“只要出过一次任务,大家便成了生死之交。”

有时为了协助破案,张国清也不得不以身犯险。

2006年的一天,警方办案从一名男子身上搜出七枚自制高灵敏炸弹。这种炸弹本可用爆炸物销毁器把它销毁,但为了让刑侦部门提取指纹作物证,张国清冒险人工拆除其中一枚炸弹。尽管他知道全国已经有好几个排爆员因为拆除类似的炸弹受伤。

“用生命保护生命”,张国清觉得《拆弹专家》的这句台词并不夸张。这种工作的危险性是有目共睹的,以至于保险公司都不受理他们的人身意外险。其实他也不是一个胆大超常的人,他也怕蛇,但是这种怕和那种怕是不一样的。

张国清并非不怕牺牲。他的好友毛建东是湖北省的排爆员,多年前因公炸伤失去了右手。张国清和他聚会吃饭为他夹菜时,心里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而每次听闻排爆队伍里有同事受伤,同样的感觉就会浮现。

他找不到合适的言语去表达这种明知恐惧却不得不做的感觉,“或者就像刘德华所说那样‘上天选中了我吧。”既然危险的事总得有人去做,自己有专业知识是最适合的,换别人去会更加危险。

“要注意安全”

张国清是湖南人,叔叔是抗美援朝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勇的警卫员。从小听叔叔讲故事,他便立下了当兵的志向。高中毕业后,张国清去了长沙工程兵学院(现已并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念工兵专业。

刚上军校,老师组织做爆炸实验。底下埋好模拟地雷,上面吊着一根大木头,四周20米、30米、50米和80米处都竖了木板。一拉下木头,轰隆一声巨响。爆炸过后,张国清和同学跑过去数木板上的点。盯着木头的碎屑直直插入竖立的木板。“平时一个木屑就算是钉也不可能钉进去的啊!”脑海里儿时在黑白电视机屏幕上看到的爆炸场景和眼前的重合,他第一次感受到爆破的威力。

除了军校日常的体能训练,工兵还要上理论课和实操课。实操课设计炸桥方案,一群人跑到湘江大桥上,找到支撑整座桥的关键点,爬着用绳子做成的软梯在桥墩底下用尺子测量。“哇!一眼望下去,滔滔江水,吓死了!”

然而最可怕的还是开设反坦克壕。烈日底下,扛着一袋袋炸药徒步上山,炸药和自己仅隔着一层单薄的衣服。涌出的汗水除了因为天气的炎热还因为内心的紧张。按照设计方案埋好炸药,几秒钟就炸出一个长100米、宽5米、深2米的反坦克壕。

训练虽苦,但是锻炼出来的技术是日后对生命的保障。经过四年的磨炼,毕业后张国清被推荐到广东惠州某部队担任爆破员,专门负责地理爆破。拆除废弃大楼、光缆施工、清除大型障碍物等等都需要爆破技术支持。

“那时候没那么危险,爆破是在我掌握之内的。但排爆不同,我要拆别人做的,很多未知数。”2004年,张国清明知排爆员工作的危险性,还是毅然转业去了广州市公安局,参与排爆工作。他不敢向家人道明具体工作内容,一度在妻子眼里,他就是个治安警察,专门打击“黄赌毒”。

直到两年以后,张国清的身影出现在电视台报道的排爆现场中。朋友看到新闻告诉了张国清的妻子。妻子特意叫上张国清一起看新闻重播,短短几十秒的新闻播完,妻子转身望着张国清。张国清向妻子解释排爆工作,轻描淡写地讲述操作过程,更多的言辞是向她保证自己会小心谨慎,他像往常一样边说边呵呵傻笑,但却无法缓解妻子的忧心。

遇到重大任务,排爆备勤要24小时轮班,轮到晚上12点上班,张国清八九点就休息了。儿子在这段时间里总会保持安靜,有时还会跑到父亲床边给他盖被子。有一次上班出门,看到儿子从门边探出脑袋叮嘱“要注意安全”,张国清意识到儿子长大了,不再是当年那个因为爸爸没有时间陪他玩而拒签“小学好家长”评选表的任性小孩了。

但错过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张国清最大的遗憾。儿子只有几岁的时候,因高烧在医院打吊针,陪护的张国清接到紧急任务,打了电话给妻子就离开了医院,迅速赶往事发现场。每每想起这事,张国清都难以释怀。虽遗憾,但不后悔。如今,张国清是儿子心中的超级英雄,十几岁的少年非常理解父亲,并对警察这个职业很感兴趣,每次警察开放日,他都会跟着张国清来警局参观警察装备。

“如果他以后要做排爆员你会怎么样?”

“如果他有志向去做这个的话,我会尽我所能把我会的全都教给他。”最清楚这个职业危险性的48岁父亲说。

猜你喜欢
爆炸物炸弹
存放年久遗忘的黑火药责任追究
存放年久遗忘的黑火药责任追究
危险爆炸物探测及预警技术与应用
开水“炸弹”
开心炸弹
开心炸弹
西班牙通过WI-FI查爆炸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