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

2017-05-24 08:23赵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4期
关键词:惯用语特点

赵琳

摘 要:现代汉语惯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极广,它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含义,渗透于中国人民的日常口语交际中,在日常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惯用语形象简洁,在形式上以三音节为主。因此文章主要论述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的特点及结构类型,以此深化自己对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的相关认识,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知识。

关键词:惯用语 特点 结构类型 语义分析

惯用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独特的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极高,它同成语、歇后语、谚语等一样都属于熟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单位。作为熟语的一部分,惯用语大多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活跃在人们的口语中。無论是结构长度还是使用的频率、灵活度,惯用语都是和词最接近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惯用语在汉语词汇中的位置

现代汉语惯用语用词少而含义丰富收效大。它不但能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形象,而且能使表达含蓄丰富、语义幽默。它结构简短精炼,运用灵活,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表达方式。惯用语不但在日常口语中被频繁使用,而且在小说、戏剧、曲艺里,甚至在官方政论、新闻报道中也都被普遍地应用着。

在日常生活交际中,一些惯用语日益地固定化。于是人们就把这些惯用语当做现成的语言材料加以运用,不必临时组织语言就能脱口而出。它多以比喻的方式获得修辞上的意义转移,具有形象生动的特有表现力。惯用语不论在结构上还是意义上都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凝固性,在稳定性和凝固性的基础上同时具有灵活性的特点,精炼简短的形式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汉语惯用语广泛存在并运用于中国文化语言中。在其他普通语言中,为了追求语言的形象生动性都要借助惯用语来表达,这种现象同样广泛存在于其他常用语言中。

惯用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是极为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惯用语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棱镜,它可以从多角度折射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对现代汉语惯用语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

二、惯用语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二百五”“白眼狼”“墙头草”等之类的词语。这些词语的格式大都较固定,具有意义特定、形式短小、口语性强等特点,这就是现代汉语中的“惯用语”。惯用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既有以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灵活多样的结构特点和强烈的修辞色彩。惯用语生动活泼,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其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如“狗腿子”不能单从字面理解为“狗的腿”,它实际上是指坏人的帮凶。

三、惯用语的特点

从惯用语的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其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义特点

1.惯用语的语义具有双层性,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通常是由一定的修辞手段形成惯用语的实际意义,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表义精炼准确,如“吹鼓手”并不是指吹鼓的人,而是比喻鼓吹某事或吹捧别人的人。

2.惯用语绝大多数都是贬义的,使用时必须注意其褒贬色彩,如“小爬虫”比喻爱投机钻营品质很坏的人。

3.部分惯用语时代色彩很浓,生命力比成语较短,有些惯用语会逐渐被时代淘汰,如“黑五类”“大跃进”“洋插队”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惯用语,在今天已基本淘汰而被新的惯用语所代替。

(二)结构特点

1.惯用语是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的固定短语,结构相对固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形式上为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以动宾结构的三音节为主,如“变色龙”“软骨头”等,三字以上的如“打抱不平”“桃李满天下”等。

2.惯用语与成语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浓;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其间可以依据表达的需要插入定语和补语。

有的惯用语既不能改变它的构成成分,也不能加进别的成分,这种惯用语更像一个词,如“巴不得”。

(三)语体特征

1.惯用语比较短小,自然简明。三音节惯用语只需要三个字就能组合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意思,如“糊涂虫”比喻不明事理的人。

2.在语体上,惯用语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感情色彩以贬义居多,如“妻管严”“夹生饭”等。

总而言之,含义简明、形象生动、通俗有趣,是惯用语的主要特点。

四、惯用语的结构类型

惯用语和熟语中的成语、歇后语、谚语等语言单位一样,都是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用词组织起来的,只是它的用词较少,语法结构比较简单。惯用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它格式的,其构成成分和内部关系都相对较固定。结构类型主要有七类:联合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连谓结构。偏正结构分为“定中式”和“状中式”。

(一)联合式

联合式惯用语基本由形容词构成,组成“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的三字结构,三个形容词独立开来联系并不大,组合起来却意义独特。例如:

老大难 马大哈 大老粗 短平快

(二)主谓式

主谓式惯用语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被陈述的对象,后部分是用来陈述前部分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主谓式结构有三种:

1.“主语+谓语+宾语”格式,第二个动词后面必须带宾语。例如:

鬼打墙 狗吃屎 驴打滚 火上房

2.“主语+谓语”形式,这类惯用语的谓语大部分是由形容词充当的。例如:

耳朵软 眼窝浅 脸皮厚 嘴巴硬

3.“主语+谓语”形式,动词单独充当谓语成分,这类惯用语较少。例如:

龙虎斗 胡弥散

(三)述宾式

汉语惯用语的结构多为述宾式。述宾式惯用语也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表示动作、行为,后部分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和关联的对象。前后两部分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类惯用语的谓语大多由动词充当,宾语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主要有三种:

1.“谓语+宾语”形式,大多表现为“A+BC”式。例如:

抬轿子 打埋伏 穿小鞋 出洋相

2.“述补+宾语”形式,这类比较少见。例如:

撕破脸 抓破脸

3.“状语+谓语+宾语”形式,谓语前面有修饰或限制的成分。例如:

乱弹琴 活见鬼 白磨牙

另外,惯用语的固定性是相对的,其结构形式在使用上具有一定自由度和靈活度。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组合方式为动宾关系的惯用语上,其结构可以扩展,如:

碰钉子——碰了个钉子 抓辫子——抓了你的辫子

开倒车——开历史的倒车 打交道——打了几次交道

(四)述补式

述补式惯用语也分两部分,前部分表示事物性质、状态或动作,后部分是补充说明前部分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是补充说明和被补充说明的关系。述补类惯用语的结构主要有两种:

1.前部分中心词为动词,后部分补充说明前部分的动作。例如:

吃不饱 笑掉牙 拉下水 挂起来

2.前部分中心词为形容词,后部分补充说明前部分的性质状态。例如:

矮半截 冷半截

(五)定中式

定中式属于偏正类惯用语。偏正类惯用语的数量仅次于述宾式惯用语。定中式惯用语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修饰后部分,后部分被修饰。前后两部分之间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定中式惯用语的结构是“定语+中心语”,主要有两种类型:

1.后两个为双音节词(A+BC),是惯用语的中心词,前一音节修饰后两个音节。例如:

母老虎 老狐狸 丑小鸭

2.前两个为双音节词(AB+C),后一个音节为中心词,受前两音节的修饰。例如:

定心丸 半边天 墙头草

(六)状中式

状中式同样属于偏正类。和定中式惯用语一样,状中式也分两部分,前部分限制后部分,后部分被限制。前后两部分之间是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定中式惯用语的结构是“状语+中心语”,主要有两种类型:

1.中心词为动词,受前面状语的限制。例如:

连锅端 对着干 靠边站

2.中心语为形容词,受前面状语的修饰。例如:

满堂红 一场空 两面光

(七)连谓式

连谓式是由两个谓词性成分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前后两个谓语围绕同一个名词。连谓式惯用语的数量寥寥无几。例如:

没咒念 没牙啃 有戏看

综上可以看出,七种惯用语的结构分类很不均匀。

五、表示人的惯用语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惯用语中有很多以人为表达和影射的对象,这些惯用语形式多样,有的以动物喻人,有的以植物喻人;有的贬义,有的褒义。用语生动有趣,十分传神。

(一)感情色彩

惯用语来自民间,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意准确精炼,感情色彩浓厚。惯用语的生活气息浓厚,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普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怨,其中包含着人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情感。情感具有主观性,是抽象的。而惯用语的运用使人们很好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我们在使用惯用语时,首先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所表达的感情色彩。

1.褒义色彩

因惯用语多是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情绪,所以现代汉语中表示褒义的惯用语并不多,但是生活中那些美好的、受人们推崇和赞美的事物在其中还是有所体现。例如:

(1)孺子牛——比喻鞠躬尽瘁、为人民造福的人。

(2)智多星——比喻足智多谋的人。

(3)活菩萨——比喻救苦救难的善人。

(4)半边天——比喻新社会妇女的巨大力量能顶半边天,也用来指新社会的妇女。

(5)千里眼——比喻眼光敏锐的人。

(6)活字典——比喻字词等知识丰富的人。

(7)顶梁柱——比喻起主要作用的骨干力量。

(8)主心骨——指可依靠的人或事物。

(9)千里马——比喻德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

(10)急先锋——比喻在行动上积极带头的人。

2.贬义色彩

惯用语中对现实的讥讽和批判要远远多于讴歌和赞美,其中反映的多是带有负面色彩的内容,特别是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负面现象和人性的弱点或恶习进行了描述和讽刺。惯用词带有贬义的比较多,讽刺意味比较浓。例如:

(11)绊脚石——比喻阻碍前进的人。

(12)耍贫嘴——比喻不顾对方态度唠叨不休的人。

(13)装洋葱——比喻对事情故作不知的人。

(14)长舌妇——比喻喜好搬弄是非的人。

(15)睁眼瞎——比喻没有一点儿学识的人。

(16)伪君子——比喻表面上正经,实际上卑鄙的人。

(17)小皇帝——比喻被娇惯坏了的独生子。

(18)马蜂窝——比喻难于对付的人或能引起麻烦或纠纷的事。

(19)和事佬——比喻无原则进行调解的人。

(20)半吊子——比喻不明事理、言行冒失或办事有始无终的人。

(二)含有动物名称的惯用语语义分析

惯用词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添加动物名称为词,或赞扬,或讽喻,妙趣横生。惯用语中的动物有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现代汉语惯用语中出现的动物,家禽以“鸡”为主,家畜以“牛”“狗”“驴”为主,这些动物是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家庭饲养的动物。这些动物在动物惯用语中的高频出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画面,体现了农业社会小农经济的特点。另外,虎、狼、狐狸等动物也曾经常出现在农耕社会中,所以在惯用语中也较为常见。在人们长期与这些动物交往的过程中,便形成了对各种动物的不同态度,使动物本身也具有了象征意义。例如:

(21)狗腿子——比喻坏人的帮凶。

(22)中山狼——比喻恩将仇报的人。

(23)笑面虎——比喻外表和善而内心凶狠的人。

(24)黑心狼——比喻心狠手辣六亲不认的人。

(25)地头蛇——比喻在某一地方仗势欺人的人。

(26)铁公鸡——比喻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

(27)老黄牛——比喻默不作声、踏实工作的人。

(28)老狐狸——比喻非常狡猾的人。

(29)井底蛙——比喻孤陋寡闻、见识不广的人。

(30)哈巴狗——比喻趋炎附势、媚态十足的人。

(三)含有数词的惯用语语义分析

惯用语中含有数词的词语并不多,所表达的对象大多数以人为主,描摹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幽默生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作为文化符号是始终和阴阳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对偶、对称的审美趣味,所以包括“二”的惯用语数量不少。此外,中国的文化习惯里不爱单数,再加上“三”的谐音是“散”,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并不吉利,故包含“三”的惯用语数量较之其他数字较多并且多为贬义。例如:

(31)二流子——比喻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32)万金油——比喻什么都做,但什么都不擅长的人。

(33)二杆子——比喻不务正业、好吹嘘的人。

(34)三只手——比喻好偷窃的人。

(35)丑八怪——比喻相貌丑陋的人。

(36)二把刀——比喻对某项工作知识不足、技术不高的人。

(37)二百五——比喻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38)三寸舌——比喻能言善辩的人,

(39)三脚猫——比喻徒有其表实不中用的人。

(40)百灵鸟——比喻歌喉甜润、清脆的歌手。

惯用语是一类重要的熟语,是现代汉语语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惯用语取材于民间及其口语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其它词汇的不同。惯用语的出现与流行通常是与一定的社会现象密切相关的。惯用语中出现的事物,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东西,是人们极为熟悉的。惯用语中与物质形态有关的动植物和衣食器具等,伴随着人类度过了漫长的历史,在长期的使用和接触中,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意义。人们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惯用语,同时淘汰旧的惯用语。惯用语折射出来的世态生活,有助于我们对社会的分析和对人性的感悟。惯用语所体现的中国人民一些传统的观念和心理,也正是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史海菊.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陈华琴.现代汉语惯用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沈孟璎.现代汉语惯用语初探[J].文史哲,1982,(02).

[4]李行健.惯用语的研究和规范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01).

(趙琳 宁夏银川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750021)

猜你喜欢
惯用语特点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认知视阈中汉日颜色词惯用语对比研究
与“马”有关的惯用语汉日对比研究
韩语惯用语的特点及教学方法浅析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一些英语惯用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