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凤奇缘》的战争描写艺术

2017-05-24 19:13陶名唱
文教资料 2016年36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

陶名唱

摘 要: 小说《双凤奇缘》中有关战争的描写,从数量上看,占了全书近四分之一,从内容和结构上看,是全书主线和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小说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融合了多种元素。叙事上缓急相间,语言风格多样,传递了积极的思想内涵,但同时也不免有消极因素。在战争描写上也存在着虚实关系处理不当和写作手法创新不够的问题。

关键词: 《双凤奇缘》 战争描写 艺术特色

清雪樵主人所著《双凤奇缘》是一部以昭君出塞这一题材为基础、进行加工再创造的长篇章回小说。该书多年来为学界所忽略。只在研究昭君出塞小说的流变时被简单提及。但该书仍有值得挖掘处,尤其是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

一、多元化的战争场面描写

《双凤奇缘》序言:“嘉庆十四年春月上浣之三日雪樵主人梓定”,此时明代以来的英雄传奇、历史演义、神魔小说均得到了成熟的发展。“四大奇书”珠玉在前,《双凤奇缘》出其后,对它们的继承和借鉴便成为可能。继《西游记》后,又有《封神演义》出世,神魔小说的体系更为完善。纵观《双凤奇缘》中各场战役,不难发现这些战斗场面在题材上,融合了多重因素。

1.双重因素的融合

小说中大部分战斗场面继承了以往历史演义小说的写法。一场战斗,作者往往先用一首诗或一段骈文来介绍对战双方将领的衣着容貌,再写各自的兵器、动作、语言,表述战果。无论从外形描写、兵器运用还是战术等方面看,均可看出《双凤奇缘》与《三国演义》的雷同之处。同时,作者善于运用各种形容词、拟声词来生动表现战争场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品中的战争描写突出特点还在于它加入了神魔因素,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如一无以法宝杀赵英和铁鸦关汉兵,作品将不同法宝的特点和效果表现了出来。全书斗法的高潮在一无对战赛昭君、九姑仙女时,双方各出其宝,各显其能,如赛昭君有变作夜叉的神通。这种写一个人能突然变成某种怪物或者其他人的写法,则是继承了以往神魔小说的写作传统。此外,小说中的阵法也与《封神演义》相似度很高,这不能不说是《双凤奇缘》的作者对以往神魔类作品进行了借鉴和吸收后创作的结果。

2.多元化描写的原因

小说中的战斗场面,既有纯粹的智谋、动作描写,同时又添加了神魔因素在内。而放眼全书,更包含了其他类型的文学题材。一方面,小说题材的多元化自古有之,一篇作品中可能既包含了正史所记载的内容,同时又夹杂着一些“迂怪妄诞”之语,难以简单将其划为某一类。这种现象并非到《双凤奇缘》成书时才被创造出来,该书的作者也不过是遵循了历代小说的创作传统。

另一方面,作者选择了以历史演义为本,但没有拘泥于历史真实,反而采取虚实相间的写法,融入神魔色彩,很好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与开阔的思想,这也是作者在前代小说创作已达到一个顶峰之后不得不进行的求新求变。另外,由于神魔小说本身的特点尚“奇”重“幻”,决定了小说作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同时也能满足读者,尤其是广大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

二、战争的叙事特色

1.缓急相间的写作手法

小说中战争部分的描写,并非一直聚焦在动作、场面上,在紧张的战斗过程中,作者还穿插着写到了其他情节,这样就与紧锣密鼓的战争描写形成了对比,缓急相间、动静结合,给读者营造出了一种不同的氛围。作品中这样的“闲笔”主要集中在对第一次战争的描写中,在紧张的战斗过程中插入了对李陵、金花公主和苏武三人的铺叙,写完紧接着又进入战争方面的叙事。但这些内容的插入,并未影响作者对主题的表述。写李陵不屈、公主贞烈,以抒情的笔调,既表达出了作者的价值观,即宣扬忠孝节义的思想,又为这场战争增添了不少凄凉悲壮、可歌可叹的色彩;苏武和番,是承接前文的必然情节,同时又为后文番王加紧攻汉的情节奠定了基础。这一部分也融入了景物描写,运用诗歌刻画牧羊城上的大风大雪。小说将战场厮杀的壮美与人物精神的崇高美相结合,张中有驰,富有节奏感,既传达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又凸显了其别有风格的美学特征,增添了作品的美感。

2.多种风格的语言运用

小说语言雅俗并存,风格多样。作为长篇白话小说,通俗语言占了大多数,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无不明白晓畅。作者在文中还常运用“话说”、“且言”、“不表”等词,显然是受到讲史话本的影响。究其原因,首先,虽然明清时期印刷术和出版业已经很繁荣,但对广大的底层劳动人民而言,买书阅读仍然不是他们的主要选择,一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收入主要要满足生活需求,精神消费占据的比例自然不大;二是他们中还有一部分人并不识字,即使得到了纸质书也不能阅读。因此为了满足这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说书、演戏这些活动依然存在。而创作者尤其是下层文人,在创作时就很难抛开这些能够吸引广大读者的因素。另外,有学者考证,本书作者的身份“大概是一位为书坊写作以谋生的下层文人”,故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充满民间气息,这既符合作者的身份、文学素养,又能迎合当时大众的口味。

其次,作者还穿插运用了对仗的文字和诗歌,语句整饬,使行文更有气势。全书每一回都以一首绝句开篇,在战争描写的过程中,作者常常以诗或刻画人物外形,或摹写人物动作,或渲染环境,或表达情节。诗评的运用,前代小说已有之,《双凤奇缘》中诗词句的恰当运用,为文章增添了雅正的色彩,也更形象地表达出了作品的内容。

三、战争凸显的思想内涵

战争是《双凤奇缘》的一条主线,在全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者花费了不少笔墨来描写战争,这既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必要,同时作者也将个人的价值观融入其中。作品中的战争部分传达出来的思想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

1.忠义报国的思想

小说中李氏一门为保国安民,全家几乎死伤殆尽。满朝文武无人迎敌,老将李广毅然承担起这份责任;李虎、百花夫人战死疆场;李陵被擒,面对劝降,誓死不屈。作者在书中,改变了历史上李陵投降的结局,将其写成撞石自尽,全忠全义,符合时人的审美要求,也是社会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作品如此大力宣扬忠孝节义、舍身报国的思想,是有其渊源的:第一,《双凤奇缘》作为一部以历史题材为本进行加工的小说,从创作手法、写作本旨来看,必定会受到前代优秀作品的影响。从远的看,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和不朽经典《三国演义》中,正是借拥刘反曹的情感倾向表达了作者对名将贤臣、治世之君的向往与渴望。《双凤奇缘》中亦是通过描写战争以及战争中的人物来表现这种“褒忠殛叛”的创作思想,而这一本旨正与《三国演義》是吻合的。第二,一部作品所包蕴的内涵与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双凤奇缘》产生于清代中期,而此时的社会已经经历了各种思潮的洗礼,从程朱理学的一统天下,到阳明心学的横空出世、泰州学派的旁逸斜出,而后王学发展渐入歧路,因此主张恢复传统政教观、重视士人社会责任感的思潮又复起,到清中叶理学仍为官方正统学说,且更偏重于求经考证,兴起乾嘉学风。《双凤奇缘》诞生于这样一个时代里,它涵盖了封建正统思想就不难理解了。作者多次借书中人物之口来表彰李家忠烈,这是对这种不屈不挠的行为的赞赏,也展示了历来士人所追求的气节。而作者的这一创作观被统治阶级认为触犯了他们的种族尊严,虽写汉朝事,但有影射清朝之嫌,故难逃被统治者禁毁的命运。

2.鲜明的女性意识

明末清初动荡的社会环境、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为女性直接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创造了条件。此外,重视女性、创造非传统女性的形象也与历来的小说发展轨迹分不开,在杨家将系列小说中,就有女将出征的故事情节。《双凤奇缘》塑造了几位智勇双全的女性将领,她们敢于亲历沙场、上阵杀敌,有着一般传统女性甚至男性所不及的胆识和谋略。她们在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代表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新女性观。同时,这些女将上阵杀敌多是为救亲人或是报仇,如李家二位女将因要救李陵、李广而自请出征,赛昭君要雪前耻报姊仇而出征,这也传达出作者快意恩仇的创作思想。

3.宿命论和因果论

小说成书于乾嘉年间,是我国封建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的时期,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思想上也会不可避免的有其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作者宣扬了宿命论和因果论的思想。如李广顶现白虎,吓退孙云得以逃走;番僧一无赠番王四句偈语,将昭君和番王日后的生活在此道出,意在说明人生皆有天命,不由人力而为。作品中有此思想并非偶然。首先,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这与在我国根深蒂固多年的佛教思想有很大关系。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后,渐渐融入我国人民的生活之中,变得“中国化”。隋唐时统治者奉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政策,使佛教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加上佛教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能使劳苦大众信仰而能获得心理安慰,从而相信天命、安分守己、认同自己的生活处境,因此佛教既获得了平民百姓的认可,也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其次,这也与我国历代文学的发展有关。如唐朝出现了通俗文学俗讲和变文,这类以讲唱佛经故事为主的文体,不仅扩大了文学的传播和影响,同时也在为市井民众讲解的过程中,宣扬了佛教的理念,故“因果报应”、“宿命”等概念也渐渐为大众所接收。在明清时期,就有不少作品中参杂着儒、释、道三教成分在内,间以神灵斗兵斗法情节。此外,这也与小说家的创作观念和审美追求有关。小说家们强调“事不奇则不传”,佛教“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说环环相扣,使得作品有一层神秘的色彩。《双凤奇缘》的序文中多次提到“奇”字,且作者对“奇”的定义也有独到的见解,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在行文中增添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情节了。

四、战争描写的不足之处

与同题材的作品其他相比,《双凤奇缘》未能获得学界重视,在众多明清小说中也没能脱颖而出,原因在于它有几处明显的缺陷。

1.虚实关系处理不当

战争中出现的人物既有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又有作者虚构出的人物。对于前者,作者多以改变历史的写法去处理。李广、李陵、苏武均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作品将他们都写成了汉元帝时人。李广并无子李虎,与李陵为爷孙而非叔侄关系;苏武与猩猩一节更与史实不符。这样时空错乱的写法并非没有先例,清初吕熊的《女仙外史》就是一例:唐赛儿、朱棣皆为历史人物,但作者将唐赛儿起义事提前至朱棣登基时,为凑成嫦娥与天狼星的恩怨故事,其间亦杂以神魔传奇色彩和三教教义。《双凤奇缘》即秉承了这一创作手法。这样的写法并非完全不可取,但其弊端在于容易削弱作品的感染力。李漁在《闲情偶寄》中曾提到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创作是不同的,前者可以完全虚构,而后者不可以,这是为了防止熟悉历史的人说它不真实,因而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虽然李渔的见解并不全面,然而《双凤奇缘》的作者在虚实关系上确实没有做到很好的处理,因而容易使得读者过于聚焦在这些混淆的人物或情节上,作品的艺术效果和作者想要传达出的忠孝节义的思想也必将被减弱。

2.写作手法创新不够

首先,在具体的战争场面的描写中,作者没有很好的处理不同情节或人物之间的同异。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够将同类型的战争写出其不一样的特色,重视细节,同中求异。而本书在这一方面上尚有欠缺。战争场面雷同现象较为明显;关于法宝法术的描写也大同小异,且与《封神演义》等以往的神魔小说多有雷同之处,因而作品缺乏独创性;书中描写的谋略也不多,不外乎拖刀计、埋伏计这些老生常谈的计策,没有鲜明的特色,难以吸引读者。另外,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不强,虽然语言运用有雅有俗,但描写的仍不够细致凝练,且亦多出现雷同情况。而这些不足之处也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作者是生活于清代中期市井之中的一名下层文人,没有关于战争的经历,他的作品也多为满足下层民众的精神需求而创作,加上作者本人艺术修养的程度并未达到文学大家的水平,因此《双凤奇缘》在描写中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使得作品内容干涩,不够饱满,也就导致该书终难成为能与《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相提并论的名著。

注释:

①刘娜.《双凤奇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②李沂秋.谈明清通俗小说的禁毁[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23(5):70.

③刘娜.《双凤奇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参考文献:

[1]雪樵主人(清).双凤奇缘[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刘娜.《双凤奇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6]王功清.《双凤奇缘》题材的文学性分析[J].美与时代(下旬),2013(8):111-112

[7]方胜.奇缘奇在哪里——昭君故事的演变和《双凤奇缘》的得失[J].明清小说研究,1989(4):164-175.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
论苏辙碑诔文的艺术成就
少年小说的突破与期待
论林兆华戏剧的先锋观念及创作风格
论长阳南曲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