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大学通选课的教学思考

2017-05-24 14:46李奇菊李亚星安妮郑慧
辽宁丝绸 2017年2期
关键词:夏布通识手工

李奇菊 李亚星 安妮 郑慧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重庆 400716)

夏布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大学通选课的教学思考

李奇菊 李亚星 安妮 郑慧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重庆 4007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是通识教育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了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在「夏布织造技艺与文化」课程的内容设置中加入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马尾绣技艺的内容,采用课堂教学、参观体验、分组讨论和融合创新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如何传承与融合发展夏布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重要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和融通能力,为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课堂提供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织造技艺;通识教育

通选课是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简称,在全校范围内面向本科生开放选择的课程。夏布是一种以苎麻为原料,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一种传统平纹布,具有良好的透气、透湿和天然抗菌的优越性能,其织造技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织造技艺历史悠久,蕴含祖先的智慧和丰富的民风民俗。笔者在重庆荣昌田野调查时发现,尽管随着人造纤维的发展夏布产业大幅萎缩,但日本、韩国仍保持一定量的需求,而且重庆最近几年也兴起了多家利用夏布做文化产业的企业,这是令人可惜的现象。但在调研时也发现夏布织造业者大都是35岁以上的妇女,挽麻芋子的手工操作者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因为辛苦而工资又低,年轻人都宁愿外出打工,夏布织造技艺传承出现断层现象。而纺织类教材主要都围绕自动化纺织技术展开,大多数大学生都不了解夏布为何物,怎样织造出来的。因此,夏布织造技艺非常有必要引入大学校园,作为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让大学生了解、学习、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符合201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同时在教学实践环节中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参观体验、分组讨论和融合创新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祖先智慧、文化、历史、民风民俗和精神风貌,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一、夏布织造技艺与文化

夏布的原料是苎麻植物的麻皮和麻秆之间的一层薄薄的苎麻纤维,夏布的形成要经过手工打麻、手工绩纱、木质机手工织布等三大步骤。而打麻又分为打、剥、洗、熏、刮等五道工序。手工绩纱分为撕片、卷缕、捻纱、绕纱(包括挽麻团和麻芋子)等四道工序。木质机织布分为牵线、穿扣、刷浆、织布等四道工序。根据需要,有的还要进行漂洗、整形及印染等[1]。夏布织造技艺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从植物到布匹,这个蜕变的过程蕴含了祖先的智慧,以及他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对大自然的仔细观察、分析和利用,是他们在几千年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财富。而夏布的加工历来以麻农各家各户为主,村民闲暇时间在自己的家里操作,体现了当地村民勤劳而朴实的精神风貌。

江西贵溪龙虎山崖墓中发掘的苎麻印花布,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是目前我国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苎麻印花布,其精细如丝绸。明清时荣昌和隆昌的夏布已成为宫廷贡品,并开始销往海外,成为中国最早出口的纺织品【2】。在民间,夏布主要用于做衣服和蚊帐,在丧葬风俗中用于披麻戴孝,韩国还用夏布包裹尸体,因为夏布有防虫防蛀的功能。现在,夏布主要以坯布形态出口,同时国内夏布企业开发的夏布文化产品主要包括3大类,分别是夏布工艺品类,主要包括屏风、台灯、折扇、团扇等;以夏布画为主的夏布艺术品类和杯垫、桌旗、包、蚊帐、床上用品等家居饰品类产品。笔者在贵州田野调查时发现水族马尾绣与古朴有肌理感的夏布风格一致,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融合发展,我们带上重庆夏布专程前往贵州三都,请绣娘在夏布上绣制了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和夏布搭起了桥梁,在贵州和重庆两地,这两种技艺结合的文化产品也因此而诞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开始展现。因此,在校园里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教育时更应该加强创新、融合与引导。

二、夏布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大学通识教育选课系统的目的

通识教育的概念最初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注重人文精神熏陶。形成和发展于美国,其英文为“General Education”,在中国通常译为“素质教育”、“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3】。对于通识教育的内涵,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理解,相关论文就有上百篇。其中,清华大学李曼丽博士从三个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阐述: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4】。而倪胜利认为通识教育应该在深刻的层面提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意义关联,了解和认识人类把握自然的特点和方式,远比只知道一些技术和知识更为重要【5】。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懂,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6]。由此可见,通识教育不是一种专业教育,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不仅仅注重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重要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沟通能力、融通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养的国家公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民族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是通识教育的传统文化资源。「夏布织造技艺与文化」课程以手工技艺为载体,以课堂教学、参观体验、分组讨论和融合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如何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非物质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们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夏布织造技艺,更应该让学生去思考祖先们如何观察自然、利用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智慧。通过参观体验,让学生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保护、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公民。

(二)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精神

以如何传承、保护与融合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手工技艺、融合发展为主题关键词,在各位同学独立思考完成课程小论文的基础上,再以3~4位同学组成一组完成团队实践作品,最终以课程论文、实践作品、PPT演示汇报等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调研、查阅文献,同时在小组活动中,要求同学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和协作,共同完成某一研究问题和实践作品。培养学生有自己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又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三)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源于手工业时代,是工匠们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随着机械化工业革命和中国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心态和欲望也在不知不觉中膨胀,在这种心境下难以创造出高品质产品。2016年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也是学校教育的职责,在「夏布织造技艺与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中,邀请传承人走进校园传授手工技艺,学生也一针一线地在夏布上进行创意刺绣或拼贴。手工技艺要求从业者具有从容淡定、执着内敛、宁静致远的心境,坚定踏实、注重细节、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造物精神。学生应在实践手工造物过程中领会和培养这种精神。

(四)融通手工技艺

融通,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融合与贯通。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在一起,在传承的基础上得以发展。摸索融合的原则和方法,灵活运用于其它非物质文化之间的融合,达到知识和技艺的融会贯通。在「夏布织造技艺与文化」课程里,重点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织造技艺与马尾绣技艺的融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根据风格一致的原则探寻夏布织造技艺与其它技艺的结合,给学生一个思考、判断和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活性,这种活性的动力推动知识和技能的延展和发散,真正达到知识融通的境界。

三、“夏布织造技艺与文化”通识选修课的实施内容

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形成融会贯通的知识,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奠定基础,而不仅仅是学习专业教育课程后的一点甜点,适当弥补严重缺失的人文情怀、审美情操和艺术修养,这需要教师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开动脑筋,通过这三者合理的安排和实施,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在「夏布织造技艺与文化」通识选修课中,以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织造技艺为载体,以传承和融合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一)教学内容

「夏布织造技艺与文化」课程在介绍夏布织造技艺与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水族马尾绣和贴布绣等内容,目的是为了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为什么能融合?融合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学生在掌握这种思考方法以后,可以将其运用到其它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上面,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为此,在“夏布制造技艺与文化”课程里主要设置了四大板块,夏布织造技艺与文化、刺绣工艺、小组讨论与作品实践、PPT演示陈述,其课程安排如表1所示。本课程的重点在于了解夏布织造技艺与文化,采用课堂教学和企业参观体验的教学方式。同时邀请马尾绣传承人来学校传授马尾绣和贴布绣等刺绣技艺,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实践作品并做PPT演示陈述。

表1 夏布织造技艺与文化的课程安排

(二)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

「夏布织造技艺与文化」通识选修课主要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去收集信息,制定方案和解决问题。在课程的教学之初,给学生布置课程小论文,题目为“如何传承与融合发展夏布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四个关键词,夏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和融合发展。学生以解决这一问题为核心,以主题关键词为线索,大量查阅文献,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在小组讨论之前完成个人的课程小论文。后两周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实证研究。平时成绩占10%,课程小论文成绩占60%,团队成绩占30%。

(三)教学方式

夏布织造技艺是实践性很强的手工技艺,针对其实践性和非物质文化性,在教学方式上,摒弃课堂灌输的教学模式,采用“课堂教学与参观体验”、“走出去与请进来”、“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文献查找与手工实践”等相结合的形式。

1.课堂教学与参观体验

在课堂上主要介绍夏布原材料、夏布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夏布织造过程和夏布产品,学生在对夏布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去夏布生产企业参观体验,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了解夏布织造技艺的现状,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大学生。

2.走出去与请进来

学生不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他们在选修了这门课以后,除了走出校门去企业参观以外,还要求他们去做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为小组团队开发夏布产品奠定基础;同时,也邀请夏布织造技艺和马尾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课堂传授手工技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文化,提高他们的兴趣。

3.小组讨论与手工实践

学生在课外进行夏布织造技艺的文献查阅和市场调研,独立思考完成题目为“如何传承与融合发展夏布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论文。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确定实践作品的主题、风格、图案元素和色彩搭配,以及制作完成该作品所使用的手工技艺。小组全体同学共同协作完成实践作品,并由一人代表小组做PPT演示陈述。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一个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保留着形成该文化的原生态状态。高校应发挥教育在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利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年轻的大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魅力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认同感。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沟通能力、融通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养的国家公民,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1.李奇菊.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织造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辽宁丝绸,2015(4):10~12.

2.王少农.论中国夏布文化[J].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7.

3.胡丽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13(15):147~149.

4.李曼丽.通识教育——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版社,1999(17):96~101.

5.倪胜利.通识教育:真谛、问题与方法[J].教育研究,2011(9):94~97.

6.张寿松.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0):12~14.

B

1671-3389(2017)02-44-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15YJAZH034)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夏布通识手工
伍艳辉夏布山水画作品欣赏
夏布遇上扎染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手工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