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一节的教学认知分析

2017-05-24 18:44乔通
现代交际 2016年23期

乔通

摘要:《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是学生对物质定量认识从宏观到微观过渡的重要环节,教师对本节的教学认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本文从教学内容的认知、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分析、学习目标的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基本思路的形成、学习主题设计等6个要素对本节进行分析。

关键词:物质的量 教学认知 摩尔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215-01

“物质的量”是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计量概念,它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搭建起桥梁。但由于“物质的量”较为抽象,学生对这一概念会比较难以理解。那么教师对这一节的教学认知就是关键,因为教师的教学认知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质量产生着重要影响。[1]因此,本文从6个方面对笔者的教学认知做了简单分析。

一、对教学内容的认知

课程标准的内容规定了内容的名称及其要求。[1]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将内容知识进行性质分析。经过对知识内容的精致化分析,奠定了优质教学的基础。首先,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习要求: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2]结合课程标准,笔者将教科书的内容具体化为:(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2)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3)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1023mol-1表示。(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n=N/NA。(5)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6)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位M,常用单位为g/mol(g·mol-1)。(7)物质的量(n)、质量(m)和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n=m/M。

二、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分析

在学习“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一节之前,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到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按照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也在初中阶段《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中从分子、原子水平上认识了物质构成,同时了解到一分子水的质量及一滴水中大约含有的水分子个数。接着又学习了常见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并能够用简单计算。这就为学生在本节内容中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且能将物质的量抽象概念具象化理解。

三、学习目标的分析

根据前文对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学生已有经验的分析,结合课程三维目标,针对其中一个知识点作出如下设计:(1)了解物质的量的定义,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2)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宏观质量组成,引发对微观层面的思考,学会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3)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的重要物理量及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节中,对“物质的量”的理解是难点,也是重点。如果这个概念没有彻底学会,会对后续物质的量浓度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会影响整个高中化学计算的学习。

四、作业的设计

教科书涉及了比较基础的分散练习且题量较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每结束一个环节可加入随堂练习,一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概念,二是巩固学生的正确认识。整个内容结束后,可加入适当综合练习。同时提出能够承上启下的问题以加深学生理解。

五、教学基本思路的形成

(1)通过已学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相关化学知识,由简单的宏观质量引发对微观水平粒子数的思考,使学生认识物质的量;(2)通过已学其他基本物理量的比较,引入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3)通过前两步的学习,使学生思考1mol粒子中有多少个微粒,从而学习阿伏伽德罗常数,同时建立n=N/NA的认识;(4)通过不同物质1mol该物质的质量及相对原子(分子)质量的比较,引出摩尔质量,并建立起n=m/M的认识;(5)通过上述学习,引导学生建立n=N/NA与n=m/M的联系。

六、学习主题的设计

学习主题是教学基本思路的问题化,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可设计为:(1)氢气与氧气的反应中有多少个H2参与反应?又生成多少个H2O?(2)长度的单位是千米,时间的单位是秒,质量的单位是千克,那物质的量有无单位? (3)1mol该物质微粒中有多少个该粒子?(4)观察1molAl等的质量与其相对原子(分子)质量[3],发现什么?(5)如果已知某物质的物質的量,还可由此得知哪些量?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积累自身教学设计的内容也是提升教学认知的一种途径。只有不断丰富教学认知图式,才能提高自身教学活动的专业水平。[1]

参考文献:

[1]梁永平.论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基本图式[J].化学教育,2013(10): 3-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厚良.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环节的探索[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2(90):144-145.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