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017-05-24 01:14刘士托
魅力中国 2016年37期
关键词:工具性哲理人文

刘士托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學,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那么传统的语文教学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巩固,而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塞满整个教学课堂,这样既不利于语文基本能力的形成,也淡化了人文方面的教育,大大削弱了语文教育的功能。”现代教育者认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是使人成为人,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中,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造性上,树立人本观念,注重个性发展,强调尊重、关心、理解。可见这需要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倡导与落实人文性的开掘与渗透,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的。

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抓住义理重锤敲打

人文精神培养需要的阳光、雨露与土壤,就是教师为学生营的造平等、宽容、科学的教学氛围。注重人文性 ,必然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 ,是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 ,是生活中的人 , 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因此 ,在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中 ,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 ,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受到鼓励 ,学生将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

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故事性强,父子之情也很感人,但这些都是由篇末的议论支撑的,感悟文章的情感世界,必先走进文本的哲理境界,思考问题:“我”为什么感到“惊奇而自豪”?“我”到底明白了什么?我与学生一起理出三对矛盾,讨论其哲理内涵:一是险与夷。人生之旅,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总会遇到曲折坎坷,甚至险情。此时如果你“感到前途渺茫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不思进取,那你必然会跌入“险”的深渊不能自拔,“险”会越来越多,小“险”会变成大“险”,甚至“夷”中生“险”;相反,如果你不失自信,迎“险”而上,那就能化险为夷,登上美妙的人生之巅。二是思与行。如果老是只想到困难,“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不跨出尝试战胜困难的“最初的一小步”,那么等待你的将是永远的黑暗;只有既“思”困难又“思”希望,且“思”且“行”,才能冲出阴影,走向光明。三是短和长。在崎岖的险道上跋涉,短短的“一小步”都是很可贵的,正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不断积累书写着漫长的人生之路……“我”的经历化作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我”怎么能不“惊奇而自豪”呢?篇末的“我”分明是智者,而走进文本深处的师生与“我”共同完成此番哲思之旅,共同享受优质思维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二、发掘教材的人文取向,点燃烛光照亮哲思

我们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界就很重视人文教育。孟子说:“教人从善,谓之忠”,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都是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是极为丰富的,鲜活生动的形象、精辟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情感……无不闪烁着我们民族的聪明才干和人文精髓。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去”。 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若明若暗,总是结合着紫藤萝瀑布的“流”逐层深入地展开。此时我们需要探索一条能与作者同步的哲思之路:文章先是说藤萝“仿佛在流动,在欢笑”,这是运用视错觉凸现其盛开的壮观;接着说紫藤萝瀑布由眼前视觉的“流”变化为“在我心上缓缓流过”,内蕴深了一层——由花的怡情悦性功能转入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最后又由写“流”的过程发展到写“流”的结果:“……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师生需要思考的是:作者的感悟进入了怎样的层次,把握着怎样的哲理人生?当我们能点亮一盏烛照生命的智慧之灯,一切便豁然开朗:花和人遇到的各种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才是永恒的、无限的;面对生命长河的流淌,我们没有理由消极悲观,无所作为,怨天尤人,而应珍惜生命,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汇入生命的长河,成为“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中亮丽的一朵。如此,师生的哲思之“流”与作者“赏花——惜花——思花”这一咏物明理之“流”同步,对作者惜时而行和开朗达观的情怀所产生的共鸣强烈而久远。

三、引导确立学习的主体意识,开拓睿智的理性眼光

如果说情感类时文的鉴赏吸纳能使学生远离情感沙漠,构建生意盎然的情感绿洲,那么哲理类时文的品读积淀能使学生走近哲人智者,架构慧心铺设的人生之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组织综合性语文活动时,我与学生一起寻觅哲理类时文,随时交流切磋,让思想在哲学的天空里翱翔,让生活在智慧的河流中穿越。

在“教育必须关注人”这一语文教学基本原则的指引下,我们迫切需要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帮助每个学生发展个性,提升精神,迫切需要从人文的高度对学生的生命发展给予关照。课堂教学中,教师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与完善。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综合性的基础学科,语文的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学使人成为人,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坚强意志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个性品质;进行社会文化教育,通过满足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进一步增强和加深学生的文化意识;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能调动学生积极的创造精神,不断形成和确立自身的价值;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塑造美的心灵,最终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工具性哲理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人文社科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